2018年讀過的書

共23本書 ·21本有推薦語 , 11-14歲 , 適合男孩 , 中文書
2018年的書單
更新于2018-01-02
1
17個孩子打卡62
閱讀年齡 14歲以上 (38.9%), 10-11歲 (16.7%)
一位朋友推薦了林語堂。之前只給看過《京華煙云》,這本書剛剛看了個開頭,就決定把林語堂的書都讀讀。 今日終于讀完全書。 林語堂對于蘇東坡的喜愛毫不遮掩,完全溢于言表,他覺得連蘇東坡的缺點也是有可愛之處的。林語堂認為他了解蘇東坡比了解同住一個城市的居民或者市長要更多。因為活著的人還有改變的可能,有些秘密還是秘密。而已故的人一切都已經(jīng)蓋棺定論,連秘密也昭然若揭了。另外,他直接說他了解蘇東坡,因為他喜歡他。 林語堂讀過蘇東坡的札記,七百首詩,八百通私人書簡,此書的參考文獻有123。 在林語堂看來,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偉大的書法家,釀酒的試驗者,是工程師,假道學的反對派,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漫步的詩人。 林語堂在第一章簡單概括了蘇東坡的一生,從第二章開始,林語堂從蘇東坡的老家眉山寫起,寫他的家鄉(xiāng),他的家族,他的出生,他的成長,他的姻緣,他的情感,他的仕途,他的歸隱……包括他背后的整個社會大背景,還有他的對手,他的好友,他的詩,他的詞,他的信,他做的菜,釀的酒,煉的丹,他的宗教信仰和瑜伽修行,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林語堂,真的是喜歡他,了解他啊。 看一個人,不只是這個人,不是他經(jīng)歷了什么,更多的是這個人對待他所有經(jīng)歷的反應(yīng)。林語堂就是讓我們從蘇東坡的反應(yīng)中認識了他的蘇東坡,了解了他的蘇東坡。
2
53個孩子打卡77
閱讀年齡 14歲以上 (68.5%), 9-10歲 (5.6%)
3
17個孩子打卡23
閱讀年齡 14歲以上 (37.5%), 3-4歲 (18.8%)
4
5
26個孩子打卡50
閱讀年齡 14歲以上 (61.5%), 10-11歲 (15.4%)
8
51個孩子打卡84
閱讀年齡 14歲以上 (40.7%), 11-12歲 (13.0%)
10
11
2個孩子打卡4
閱讀年齡 4-5歲 (50.0%), 14歲以上 (50.0%)
五年前買了這本書,隨手翻了翻,并不喜歡,束之高閣。 這一次,收拾書柜,卻被深深吸引。猛的想起來楊絳先生說:有時候不是人選擇書,是書選擇人。沒有一定的閱歷,有些書是讀不懂的。 對生命說是:對自己,對危機關(guān)系,對結(jié)束的關(guān)系,對他人,對情緒,對父母,對狀況,對改變和不安全……說是。接納,然后才有改變。 從阿南朵女士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們的狀態(tài)是有道理的,是最好的安排。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有點類似當下的力量系列中描述的臣服,跟我們老子所談的無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這個狀態(tài)其實你并不喜歡。比如我的超重,是因為某些需要,我才讓自己一度處于超重狀態(tài)。覺察,接納,在心平氣和的基礎(chǔ)上采取行動,才可能真正的改變目前的狀態(tài),去走向期待的方向。 對生命說是,不是投降,是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決定快樂與否的,不是生活中的境遇,而是我們對境遇的反應(yīng)。阿南朵在這本書里講的就是如何選擇自己的反應(yīng)。對生命說是,行動會擁有強大的力量,內(nèi)心會獲得平靜和幸福。 看完書,道理明了了,行動還需要練習。這是一條成長的路,我愿意往前走。
14
16
2849個孩子打卡5163
閱讀年齡 9-10歲 (32.4%), 10-11歲 (23.6%)
趁著讀書節(jié),給孩子買了一整套動物小說。拆封后發(fā)現(xiàn)他看尚早,我看著還不錯,就一口氣把《狼王夢》讀完了。 狼,是我比較喜歡的動物之一,印象里他們比較忠貞。而且非常團結(jié),智慧,冷靜。 本書說是狼王夢,更像是一個母親的育兒歷程。為了把狼兒培養(yǎng)成狼王,完成已故愛人的遺志,她真的是拼了命。為了孩子能活下去,吃了死去的孩子;為了孩子成為狼王,打壓其他孩子;為了孩子成為狼王,放棄了自己的愛情;為了孩子成為狼王,自己扮演傲慢無禮的母親和低賤卑微的奴才,還搭上一條前腿;為了孩子的孩子成為狼王,她殺死了女兒的戀愛對象,因為那個對象太挫;為了孩子的孩子不再喪生于金雕爪下,她與金雕同歸無盡。。。 其中有一段很感慨: 她對那個曾經(jīng)熱切追求她的公狼搔首弄姿,貢獻了一只稀有的穿山甲,人家吃的一干二凈,連渣子也沒給她剩一點,抹抹嘴走了,并沒有接受她的示好。她百思不得其解,到水坑前才發(fā)現(xiàn)自己為了孩子牙也掉了,腿也瘸了,瘦弱而且蒼老。 通篇母狼的渴望,拼搏,糾結(jié),無奈還有奉獻,太像我們很多母親了。從這個故事里我看到的是:為了孩子奮不顧身,并不一定是件好事情。
17
56個孩子打卡70
閱讀年齡 14歲以上 (60.7%), 11-12歲 (12.5%)
20
2個孩子打卡2
閱讀年齡 9-10歲 (50.0%), 14歲以上 (50.0%)
  •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