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這個問題,應該是要分幾方面來談的。
首先,17個月的孩子,開口較少,是很正常的,其實心里明白得很。開口說話時間,有早有晚,這個可以有意引導,但是急不來的。
我家孩子開口算早的,半歲說話,1歲內家人基本都能喊,1歲半就能說長句子了,很多詞匯表達也是運用自如,這點家人自然是高興了??墒?,我家到1歲4個月才完全丟手走路,在小區(qū)差不多大的孩子里,最晚。很多比他小好幾個月的,都會走了,我們家還是不行。
身為兒童醫(yī)生的婆婆,都有點坐不住,擔心是不是缺鈣之類的。我只好勸慰她,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fā)育成長節(jié)奏。有種說法是開口早的走路晚,這種不知有沒有根據。但確確實實有很多2歲前不怎么開口的孩子,一開口就是語言能力大爆發(fā),甚至成功變身為話癆。小區(qū)里有個小朋友就是,2歲前不僅不怎么說話,性格還孤僻,不愿意和同伴一起玩,父母很著急,怕有自閉癥,還帶去做檢查,結果沒問題。等過了2歲,就會發(fā)現,話多起來了,想法也多了,當然扯皮也多了,都是成長帶來的。
其次,對于說話的引導,是很重要且有必要的。關于引導,包含多個方面,比如閱讀、與人孩子多交流、多出去活動等。多出去玩,能讓小孩減少對環(huán)境的陌生感,增強適應能力,與同伴的互動活動,對性格的培養(yǎng)也大有益處。不論是在家還是戶外,多和孩子交流,就算成為個話癆也沒啥,指物,自問自答,互動游戲等等,對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都有好處。
而閱讀的作用,我認為是影響力最大的。不要認為孩子太小還不懂,也不要嫌麻煩沒必要,很多時候,我們的付出不是當下就能看到效果,親子閱讀也是。早期開始親自閱讀,不僅能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閱讀習慣,對孩子的語言能力也是一種最好的積淀。我家孩子大概不到2歲的時候,帶他下樓取快遞,他看見外面下雨,很興奮的對我說,媽媽看,紛紛揚揚的在下雨。當時我很是有點驚訝,后來發(fā)現他的詞匯特別豐富,活學活用,有時還會自創(chuàng)一些詞。這讓我對于從不到1歲開始的親子閱讀更加堅定,幼兒園前,午睡晚上睡覺前必須要閱讀,當然我們中文更多一些,加起來快2小時,說不累是假的,但是,怎么說呢,習慣就好了,哈哈。
最后,關于方言的問題,是可以允許其存在的。說實話,我不太贊成家里絕對不允許說方言,尤其是不能和孩子說方言這種情況的。我家里有老人幫忙帶,他們在和娃爸一起時交流用方言,和孩子說普通話,對老人的普通話,不能太苛刻,我家老人普通話里略帶方言的味道,這個也是難免的。
我也聽到過那種老人硬憋普通話講成了方言普通話,小孩也一口標準方言普通話,甚至有在學校鬧笑話的。這個我覺得與其這樣勉強,還不如直接讓老人說方言。身邊有這樣的家庭,老人一直說方言,父母與孩子用普通話交流,這種孩子并不會帶偏,而且能很容易聽懂方言,普通話也沒有問題。
我是鼓勵孩子學方言的,孩子小時候對語言很敏感,對方言的接受度也會更強,聽得懂,學會說,沒什么不好。方言也是一種語言,為什么有些人對學習英語那么有熱情,對方言就避之而不及呢?暑期,孩子回老家,我當時就跟他說,回去好好學方言啊,以后回老家就用方言跟大家交流,不說普通話。我希望他到時候用方言和老家人交流無障礙,用普通話與我們交流和在學校學習,當然,英語也是不能放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