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動物是可以聽懂音樂的

2018-12-5 14:57 原創(chuàng)

“對牛彈琴”這個成語,說的是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的是什么。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然而,在蒙古對“對駝拉琴唱歌”卻有重要經濟意義和社會價值。牧民并不是做無用功,駱駝能聽得懂,雙方傳遞的是真情。蒙古雌性駱駝每兩年繁殖一次,懷孕期為13個月,翌年3月至4月生產,每胎產1仔。幼仔出生后不到1小時便能站立,并能跟隨母駝行走,直到1年以后才分離。然而,無論是初次生產的母駝,還是多次產仔的母駝,在駝羔出生后,都不讓駝羔吃奶,將駝羔驅離自己身邊,不許接近。蒙古牧民用悅耳動聽的音樂安慰遺棄幼羔的母駝,恢復母駝的“情感”和業(yè)已中斷的母子感應聯(lián)系;用同樣辦法撫慰失去幼羔的母駝,使之“領養(yǎng)”其他的駝羔,消除母駝因失去“子女”而產生的悲傷。產羔季節(jié),在牧區(qū)你就可以經??吹?牧民在母駝旁邊,拉著馬頭琴,唱著歌頌母愛的長調,述說著情誼。悠揚的琴聲,回蕩在空曠的草原上,感人的話語,催人淚下。母駝在聽到這一切后,眼中涌出淚水,無聲地哭泣,漸漸開始接納自己的孩子并哺乳。

電影《哭泣的駱駝》是2003年蒙古年輕導演賓巴蘇倫在德國慕尼黑影視學院學習時拍攝的畢業(yè)作品,該片充分體現(xiàn)了蒙古人具有豐富的動物心理學知識,講述的正是勸駝哺乳的故事。該電影先后獲得巴伐利亞電視獎、巴伐利亞最佳電影獎和德國電影獎,并于2005年獲得奧斯卡獎提名,也成為蒙古第一部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電影。


回應1 舉報
收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