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典園林》第五章獅子林

2012
2025-2-18 15:30 原創(chuàng) · 圖片9

橫向極盡,豎向極盡,迂回也有,曲折不斷;峰也奇,石也怪,論玲瓏,也剔透;時而左盤,時而右旋,時而登峰,時而沉底;時而平緩,時而險隘……如此這般的假山,正好比“對面石勢陰,回頭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繞勢嵌空。如逢八陣圖,變化形無窮。故路忘出入,新術(shù)迷西東。同游偶分散,音聞人不逢。變幻開地脈,神妙奪天工?!边@是獅子林,深藏著假山至寶的江南名園。

一 溯源

獅子林有近600多年的歷史,先寺后園再宅的經(jīng)歷,使得獅子林既含佛家禪理,也含傳統(tǒng)造園和西洋造園之心得,更含近代貝氏家族之家祠。

1寺園

元至正末年(1341年),高僧天如禪師來到蘇州講經(jīng),后募金造寺。初名“獅子林寺”,寺之后花園,便是獅子林的前身。獅子一說,來源于園內(nèi)“林有竹萬,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

2講經(jīng)說法賦詩作畫之地

明洪武六年(1373年),獅子林因大書畫家倪瓚所繪《獅子林圖》名聲大振,又成為佛家講經(jīng)說法和文人賦詩作畫之勝地。

3佛殿

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明姓和尚重建獅子林圣恩寺、佛殿。

4 乾隆賜獅林寺

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賜額“獅林寺”,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獅子林,先后賜匾額無數(shù)。并在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仿建兩座獅子林。

5 五松園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黃熙高中狀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園”。至清光緒中葉黃氏家道衰敗,園圯。

6獅子林與貝家

1917年顏料買辦商人貝潤生購得此宅,耗銀80萬兩,經(jīng)9年修建、擴(kuò)建,仍名獅子林(園東為貝氏家祠、族學(xué)和住宅)。 
1945年貝潤生病故后,獅子林由其孫貝煥章管理。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貝氏后人將園捐獻(xiàn)給國家。

貝氏家族中醉享譽世界的莫過于建筑大師貝聿銘了,他曾在獅子林里度過一段童年時光,園中的自然山水布局和中國古典建筑也一直影響著他。最后他在故鄉(xiāng)用"蘇州博物館"(緊鄰獅子林)為自己的設(shè)計生涯畫下了一個圓滿句號。

二 布局

獅子林的建筑布局略方正,東南多山,西北多水。更多的建筑仍是貝氏重修之物。其大體可分為祠堂、住宅與主花園三部分。

祠堂,占園子入口,為硬山廳堂二進(jìn),檐高廳深,光線暗淡,氣氛肅穆。

住宅,全園主廳燕譽堂就在此。該建筑為鴛鴦雙廳結(jié)構(gòu),陳設(shè)走雍容華貴路線,與舊所的禪意已相去甚遠(yuǎn)。

主花園,藏在層層院落之后,荷花廳、真趣亭傍水而筑;暗香疏影樓是樓非樓,廊上可直達(dá)假山;飛瀑亭、問梅閣、立雪堂則與瀑布、寒梅、修竹相互呼應(yīng),點題喻義,回味無窮。

獅子林能位列四大名園之一,靠的卻不是上述布局,而是其獨一無二的假山群。且看湖石玲瓏,且看洞壑宛轉(zhuǎn),世間疊石能成就的美、奇、險都被擺在了獅子林——含暉、吐月、玄玉、昂霞,此等美峰,還有最名動天下的獅子峰。

三 精品建筑

1燕譽堂

《詩經(jīng)》 有云:“式燕且譽,好爾無射”,此堂便取其安閑快樂之意。燕譽堂,采取了中國古典園林中常見的鴛鴦廳設(shè)計。

南廳堂內(nèi)對聯(lián)相作一禮:“具峰嵐起伏之奇,晴云吐丹,夕朝含暉、塵剎幾經(jīng)年,勝地重新獅子座;于筋詠流連而外,瞻族承先,樹人裕后、名園今得主,高風(fēng)不讓謝公墩”。

北廳另有一名叫綠玉青瑤之館。此一言出自元畫家倪云林詩,“綠水”指水,“青瑤”指假山。當(dāng)年倪云林曾造訪獅子林,喜之愛之,也留下盤旋多時,這才有了他筆下名動。民國劉照的《獅子林圖》,刻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精致生動,閱之能觀獅子林的全局神采。該堂實則可達(dá)四面,能通八方:朝東可走復(fù)廊道祠堂,朝西可直奔立雪堂和湖石假山,朝南有粉墻高筑下的方正庭院,湖石、花臺和小樹組成多個小景片段。

2 湖石假山

《說園》中便提及:有錢有權(quán)有勢者,常起富貴逼人之心,卻無優(yōu)雅閑適之意,故而即便能工巧匠再如何愿意營造意境,卻也不得其法;又有優(yōu)雅閑適之人,心中有溝壑輪廓,卻無能工巧匠之配合,精巧之園轉(zhuǎn)為殘園者眾。由此可見,好園得來殊為不易。對于整座獅子林而言,別的園林宅落設(shè)計大概也能匹敵,卻有一處美景,天下難敵——這便是眾所周知的湖山假石。無論遠(yuǎn)觀或近觀,湖石假山里的石峰造型總脫不開獅子狀:舞獅、睡獅、吼獅、搏球之獅、相斗之獅,如此等等也同舊日的獅子佛座不脫干系。從整體立意而言,湖石假山實則象征著佛教圣地九華山的聳峰峻石,傳說可辨認(rèn)出500個獅子形狀,清代學(xué)者俞樾也贊譽獅子林“五復(fù)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


3 指柏軒

“指柏軒”三字,出自一段“趙州指柏”的禪宗公案。唐代禪師從諗(號稱趙州法道)在傳授禪教宗義時,一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唬骸蜕心獙⒕呈救??’師曰:‘我不將境示人?!唬骸绾问亲鎺熚鱽硪??’師曰:‘庭前柏樹子。三樓又稱聽雨樓,因園主于此收藏聽雨樓帖石刻拓片而得名。在此憑窗眺望,可見對面奇峰林立,園中景色大半在目,尤其是可以俯瞰湖石假山的全貌。指柏軒的四面也有布景:東面庭院中有臘梅、梧桐;西面是一片竹林,與古五松園隔廊相望;西南面有見山樓聳立,曲廊轉(zhuǎn)折可通荷花廳;正南面與湖石假山形成對景,奇峰林立,石筍挺拔。峰間古柏蒼勁,虬根盤繞,一株名為“騰蛟”者,樹齡已逾百年;有一條小溪名曰“玉鑒”,橫于樓前,溪上架弓形石橋,可由此信步而上湖石假山。


4真趣亭

真趣亭上懸掛乾隆帝御題匾額“真趣”,這也有一番典故可說。傳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皇帝到獅子林,見亭外石峰重疊,樹木蔥蘢,一彎池水,幾曲平橋,景色十分秀麗,忍不住技癢到處題詞的習(xí)慣,下筆“真有趣”三字,權(quán)作匾額。從臣黃熙,感到此句過俗,靈機(jī)一動,拜奏啟將其中“有”字賜給自己。乾隆聞奏,聽出弦外之音,明白暗合宋王禹假“忘機(jī)得真趣,懷古生遠(yuǎn)思”之意,于是“有”存“真趣”,方才留下此名。


回應(yīng) 舉報
贊2
收藏1

推薦閱讀

小派媽
小派媽
2012
本文目錄
01/ 一 溯源
02/ 1寺園
03/ 2講經(jīng)說法賦詩作畫之地
04/ 3佛殿
05/ 4 乾隆賜獅林寺
06/ 5 五松園
07/ 6獅子林與貝家
08/ 二 布局
09/ 三 精品建筑
10/ 1燕譽堂
11/ 2 湖石假山
12/ 3 指柏軒
13/ 4真趣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