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典園林》第三章

2012
2025-2-17 13:46 原創(chuàng) · 圖片6

第三章,滄浪亭,蘇州最古老是園林

滄浪亭,在蘇州之南。其得名,源自宋蘇舜欽筆下的《滄浪亭記》,更勝歐陽修應(yīng)邀所作詩篇《滄浪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只此一句,天下皆知滄浪亭。大部分都園林是高墻死鎖,園主們自得其樂的那一種。滄浪亭不然,將水和漏窗用到了極致。它如北宋文人一樣,風骨自持,坦蕩蕩之君子范。

一 溯源

1曾為五代吳國節(jié)度使孫承祐的池館。 
 

2宋朝年間,著名詩人蘇舜欽費四萬貫,購其入懷,并傍水造滄浪亭。

3南宋初年,園宅轉(zhuǎn)為抗金名將韓世忠名下,為韓府宅第

4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巡撫宋犖重建園,移傍水亭于山之巔,增文征明隸書“滄浪亭”為匾額。

5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再重建滄浪亭,同今貌一般無二。

二 布局

這座園子的外貌,非屬封閉式。因葑溪之水,自南園瀠洄曲折,過“結(jié)草庵”(該庵今存白皮松,巨大為蘇州之冠),漣漪一碧,與園周匝,從釣魚臺至藕花水榭一帶,古臺芳榭,高樹長廊,未入園而隔水迎人,游者已為之神馳遐想了。全園不以工巧取勝,全憑自然為美,不矯揉造作,不妄加雕飾,不露斧鑿痕跡,只求山水相宜。園林主體以山林為主。園林主體以山林為主。入園前,見水生色——園門北開,前有一道石橋,一灣池水由西向東,環(huán)園南去,成就一座“水之庭園”。水是無形之物,只因有岸才有形。滄浪亭不似拙政園或獅子林,將活生生的一池水放在園子中心,而是走曲折萬千復返的路線,于不知不覺中又見一線之純色。 
 

滄浪亭的復廊和漏窗值得一提。全園漏窗共108式,圖案花紋變化多端,無一雷同,構(gòu)作精巧,環(huán)山就有59個,在蘇州古典水宅園中獨樹一幟;至于復廊,更沿池駐就,同廊上100余圖案各異的漏窗相守一道,兩面觀景,使園外之水與園內(nèi)之山景色互借,實在清雅動人。

三 精品建筑

1 明道堂

滄浪亭的主體建筑。它位于滄浪亭土石山的南面,是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卷棚歇山廳堂。 
 

周圍有圍廊周匝,廊上有漏窗借景。朝南出是一個正方庭園,可至小軒“瑤華境界”;朝北見山巒若屏,竹木蒼翠之下顯得古樸;東西兩側(cè),則為天井的市面,植梅花、植梨花,修青竹,愛海棠,又借著廊上漏窗將一片鮮活引入了明道堂前。

與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大有關(guān)系。明道堂的前身,正是程家兄弟開班授業(yè)傳承程家理學的程家書院寒光堂。。程家兄弟師從周敦頤,后為朱熹繼而傳承,700余年來威名不墜。

堂內(nèi)的擺設(shè)顯得簡單,懸掛大理石掛屏四幅,頗有自然之趣;東西墻上有磚額曰“東苗”、 “西爽”,取自唐代詩人王維詩句,意指隱居農(nóng)耕。墻上還懸有三塊宋碑石刻拓片,分別是天文圖、宋輿圖和宋平江圖(蘇州城市圖)。

2翠玲瓏

定心凝神觀竹處,“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是一座以竹為主題的建筑。若論四季觀竹,此地必然雅勝過許多景色。

愛竹之人凡到小館周圍,必然端坐其下,等婆娑枝葉,等清風乍來。答竹、苦竹、慈孝竹、毛環(huán)竹、湘妃竹、水竹、青秤竹、哺雞竹、“黃金嵌碧玉”竹和“碧玉嵌黃金”竹,個頂個地候著人來。竹子搖翠,搖啊搖,有風要搖,無風也要搖,因為這翠色太重,大家扛不住,于是偏要一座小而曲折的小館來應(yīng)承。

3 看山樓

看山樓,在滄浪亭院之最南端,為后補之物,朝南看,是滄浪小亭嵌在茂林幽竹至極,一瞬間恍然置身深山老林;若朝北看,就能登臨屋洞,見飛檐翹角,結(jié)構(gòu)精巧;二等的卷棚頂疊落有致,造型美觀。

4 游廊

蘇州有三大名廊:滄浪亭的復廊、拙政園西部的水廊以及留園中部的爬山廊。

粉墻、梁柱、漏窗、亭子,尤其是漏窗,圖案各異,疏密有度。透過漏窗,是一段段被遮住的世界,有的透出一絲綠意,有的露出一色墨瓦,有的僅是一片光亮。這樣隱隱約約,就別有味道。復廊往往有各式圖案精美的漏窗相伴,這就是園林學上所謂的借景——真正將園內(nèi)外的山與水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


回應(yīng) 舉報
收藏

推薦閱讀

小派媽
小派媽
2012
本文目錄
01/ 第三章,滄浪亭,蘇州最古老是園林
02/ 一 溯源
03/ 二 布局
04/ 三 精品建筑
05/ 1 明道堂
06/ 2翠玲瓏
07/ 3 看山樓
08/ 4 游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