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整理下家里的書,無奈娃生病了,24小時呼媽。
2017年娃三歲,媽媽也早就從請別人推薦書進階到了給別人推薦書。媽媽選書也更有目的性,比如想讓娃更喜歡蔬菜,買了《我的蔬菜朋友》,《一園蔬菜成了精》。想讓娃了解身邊一年四季的變化,買了《這就是24節(jié)氣》,《五月》,《風(fēng)中的樹葉》。娃病了,買了《噼里啪啦細(xì)菌來了》。
我們的書也是有記憶的,去了一趟同里,媽媽買了《荷花鎮(zhèn)的早市》.湊單買的《小青花》,已經(jīng)讓媽媽成功種草景德鎮(zhèn)。《小郵遞員》就留著做為去新疆的動力吧。去了一趟電影博物館,媽媽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經(jīng)典動畫片,選了五六本回來。無奈畫面翻拍,娃只成功愛上了《九色鹿》,也不錯,還順道種草了敦煌。
這一年媽媽變得功利了,希望在藝術(shù)類上好好熏陶下。跟畫畫、色彩有關(guān)的書很多,《畫紙奇遇》、《神奇小蠟筆》、《神奇的色彩女王》、《趕牛車的人》、《神馬》,還有最成功的《凱蒂的藝術(shù)文化之旅》,不僅讓娃熟悉了《蒙娜麗莎》《向日葵》,也讓媽媽覺得修拉、莫奈不再陌生。娃能不能愛上畫畫媽媽不知道,但是媽媽是多了一個自己敗書的方向。自從被成功種草《放屁大象吹低音號》啟蒙音樂會,媽媽遍尋各大網(wǎng)站,最后找書都找到了國圖,從上千本繪本中大海撈針。誰知踏破鐵鞋無覓處,音樂會開始之前買到了,書和音樂娃都喜歡,媽媽很欣慰。
這一年敗了很多溫馨的繪本,比如《14只老鼠》、《小兔湯姆》、《貝貝熊一家》、《太陽面包》,也有科普類的《像恐龍一樣酷的史前動物》、講人與動物故事的《我的小袋鼠莎利》。還有《鼠小弟的故事》,其實買鼠小弟時我覺得買晚了,此書圖大字少,應(yīng)該更適合2~3歲。但是聽說是經(jīng)典就收了一套,果然不錯,每個故事常常有個想不到結(jié)尾。尤其是鼠小妹給鼠小弟包禮物的,常常逗得哈哈笑。
要說娃最喜歡的還是《小海貍的故事》,胖胖的海貍動手能力好強,從做木工到做蛋糕,無所不能。娃拉著媽媽把每一本書都演了好多遍,每次都很興奮。娃自從上了幼兒園,迷上了手工制作。媽媽也希望娃可以心靈手巧。就是這種類型繪本太少了。
年底了,媽媽在思索明年該敗什么書呢?娃最近幾天愛上了同學(xué)拿的,《呀!屁股》,搞笑科普書。原來娃開始喜歡或者說一直喜歡無厘頭的,好吧,媽媽希望你展開想象的翅膀、快樂的在書的海洋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