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見一個網(wǎng)友發(fā)了一些在日本奈良的照片,其中他悄悄拍下的一間奈良民居小院打動了我。如果說把歐式的別墅和日式的小院放在我面前,我可能還是會選擇后者。其實,內(nèi)心里是覺得后者更加接近中國建筑的理想狀態(tài)。
小院人居與自然的和諧是不用多說的,日本人得了中國老祖宗天人合一的真?zhèn)?。院中一個“石幢”引起了我的注意,把它稱作“石幢”是因為它有些像寺院中刻有佛經(jīng)或法器的石質(zhì)寶幢。但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民居里呢?
查詢了一下,才明白:原來,它不叫“幢”,而是“石燈籠”,石燈籠在日本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最早,它的確是出現(xiàn)在寺院中,因為在佛前獻燈火是佛教的重要禮儀之一。奈良時代 (公元 710~ 794年 )起日本在修建寺院時就開始在寺院的正面建造石燈籠以保護向寺院所獻的燈火。
到了江戶時代 (公元 1603~ 1867年 )石燈籠在日本已廣為流傳,形式十分多樣。
而石燈籠被用于園林、庭院的裝飾則始于十六世紀晚期的安土桃山時代。這是因為當時茶道大發(fā)展,于是石燈籠被作為茶室的一種露天裝飾物開始進入庭院裝飾。
當然,燈籠最早肯定還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而石燈籠也一直是中國對日本的出口產(chǎn)品。只是,將它在文化上發(fā)展到如此有特色和淋漓盡致——不僅在宗教上,還在日常生活中——想到這里,多少有些感慨。
奈良一個民居庭院里的石燈籠 (照片來自網(wǎng)友@乾陵清客)
奈良,東大寺里的石燈籠 (照片來自網(wǎng)友@乾陵清客)
奈良,東大寺里的石燈籠 (照片來自網(wǎng)友@乾陵清客)
奈良,東大寺里的石燈籠 (照片來自網(wǎng)友@乾陵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