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兒》被吐槽:這個童話還能給孩子讀嗎?

2019-5-8 17:50 原創(chuàng) · 圖片4


最近,網(wǎng)上被“媽媽吐槽《海的女兒》:沒有人值得你付出生命”這個新聞刷爆了,也引發(fā)了網(wǎng)友們的口水大戰(zhàn)。

這位媽媽認為: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里小美人魚的形象塑造對孩子成長不利,為了一個只看過一眼的男子而不惜離開家人、變成啞巴,受盡“直立行走如刀割”的痛苦來換取所謂的愛情是在矮化海洋女性物種,跪舔人類男性。這樣的價值引導(dǎo)會讓孩子特別是女孩子在情感懵懂后形成不健康的擇偶觀,甚至會誤導(dǎo)終生。

順著這位媽媽的思路往下捋,你是不是分分鐘有“楊麗娟”的即視感呢?

楊麗娟瘋狂迷戀劉德華源于她15歲時的一個夢,此后的她聲稱“見不到劉德華,絕不嫁人”,并在此后的十余年間瘋狂追星。

2007年,為了見到夢寐以求的劉德華,楊麗娟不惜變賣房產(chǎn)甚至舉債來到香港。可惜與偶像單獨會面的心愿并沒有實現(xiàn)。遺憾之際,楊麗娟的父親在留下一封遺書之后,便跳海自盡。

這件事在當時引發(fā)軒然大波,對楊麗娟及劉德華本人都造成很大影響,也引起了人們對粉絲追星話題的熱烈探討。

乍一看,小美人魚的愛情故事與楊麗娟追星事件不可同日而語,但細細琢磨,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在喜歡的層面上感性因素位居第一,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比如為了喜歡的人不惜犧牲自己乃至家人,比如都有不好的結(jié)局。

那這樣一來,《海的女兒》就一無是處了嗎?得趕緊拉入童話故事黑名單嗎?

呼呼,瓜媽并不這么認為。

《海的女兒》這個童話,瓜媽從小時候自己讀,到現(xiàn)在給寶寶讀,已經(jīng)不下五遍了。

第一感覺就是,故事描述得好美啊。比如你看文中描寫人魚公主們居住的海底皇宮那段:

“那些琥珀鑲的大窗子是開著的,魚兒向她們游來,正如我們打開窗子的時候,燕子會飛進來一樣。不過魚兒一直游向這些小小的公主,在她們的手里找東西吃,讓她們來撫摸自己。宮殿外面有一個很大的花園,里邊生長著許多火紅和深藍色的樹木;樹上的果子亮得像黃金,花朵開得像焚燒著的火,花枝和葉子在不停地搖動。

地上全是最細的砂子,但是藍得像硫黃發(fā)出的光焰。在那兒,處處都閃著一種奇異的、藍色的光彩。你很容易以為你是高高地在空中而不是在海底,你的頭上和腳下全是一片藍天。當海非常沉靜的時候,你可瞥見太陽:它像一朵紫色的花,從它的花萼里射出各種色彩的光......”

看到這,閉上眼睛發(fā)揮想象,是不是自己也化成了一條小人魚,在這美麗的海底宮殿盡情徜徉呢?生動形象而又淺顯易懂的文字加上我們的引導(dǎo)解說,孩子們也會放飛他們的想象力,享受這十分美好的夢幻天地呢。

另外呀,這篇童話故事里包含著許多科普素材呢,比如人類和魚兒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也能延伸出氧氣攝入、生殖隔離等科學小知識。

等孩子大點了,我們還可以順勢給他們科普一下美人魚的原型——儒艮的故事(不過這個原型可有點嚇人,為了保護孩子們對小人魚的美好印象,寶爸寶媽們還請慎重哈)。

傳說中的“美人魚”儒艮[rú gèn]

對于家長們擔心的,小美人魚為了與王子生活在一起而做出的巨大犧牲,會對孩子形成不良示范效應(yīng),瓜媽也覺得有點杞人憂天了。

首先,小美人魚是善良與美好的化身。

在王子迎娶其他姑娘,而自己即將化為泡沫時,小人魚本可以殺害王子而讓自己活下去。但她并沒有那么做,她守住了自己心中的善念和純潔的靈魂。

在這里,我們可以順勢教導(dǎo)孩子向小人魚那樣善良本真,從小就在他們心里播下美好的種子。
 

而對于家長的擔憂,我們應(yīng)該做的不是強勢武斷地關(guān)掉電視,而是主動和孩子探討他對這個故事的想法。比如說,如果你是小人魚你會怎么做?怎么樣能讓王子知道真相呢?從這篇故事里你學到了什么呢?

然后再根據(jù)孩子的反應(yīng)進行教導(dǎo),這樣既能讓孩子從童話故事中汲取了善良美好的營養(yǎng),也鍛煉了他們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其次,多帶孩子了解新時代的女性形象。

誠然,一些早期的童話故事,比如《海的女兒》、《豌豆公主》、《灰姑娘》等,在描述女性形象時確實比較古板,大多是美麗柔弱、善良可欺。

我們在帶孩子品味這些古老童話的同時,也不防多帶他們看看最近這些年的迪士尼動畫精品,比如《冰雪奇緣》、《長發(fā)公主》、《美女與野獸》、《愛麗絲夢游仙境》,以及中國的《花木蘭》、《大魚海棠》等,這些故事里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自信獨立、果敢智慧、正義善良,能幫助培育新時代孩子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最后,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孩子積極樂觀,自己卻整天怨天怨地,甚至連上班事情多、超市菜漲價、開車被搶道這些雞毛蒜皮的事都能讓我們喋喋不休一整天;我們要求孩子寬容善良,卻在他們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過程中發(fā)生小糾紛時,不分青紅皂白第一時間跑上前去呵斥對方;我們希望孩子懂得堅持,而對自己的瑜伽、烘焙卻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孩子性格、行為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也不會因為多聽了一個故事、多看了一部動畫片就立刻三觀盡毀。

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溝通,以及家長自身的良好示范才是王道。

孩子在成長,我們家長同樣需要不斷修煉完善自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以自己得體的為人處事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家長的三觀正了,孩子自然不會差。

來自微信公眾號:雪球媽媽( snowballmom )——和娃一起成長的80后媽媽,歡迎大家和我交流育兒生活中的問題。


閱讀原文 回應(yīng)1 舉報
贊2
收藏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