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南寧的氣溫都高達37度,溫度雖然不算最高的,但濕度絕對在全國名列前茅。高溫+高濕=蒸汽鍋,除了泡在泳池和宅在空調房,真的是躲無可躲。
宅在家里,漫漫長日,也不能總是做家務和監(jiān)督娃做作業(yè),也得有點娛樂吧?于是我追了一部熱劇《我的前半生》——可是,兒子也湊過來看得津津有味!這劇雖說沒啥少兒不宜的內容,但這種題材讓小學生看總覺得不合適,加上劇情越來越狗血,我果斷棄劇了。
接下來看點啥呢?只能是老少咸宜的紀錄片。上網一搜還真的找到了一部豆瓣評分9.5的消暑大片:
風起,塤鳴,雅尼的《河西走廊之夢》響起,西域一幕幕壯美恢弘風景劃過,我和兒子仿佛乘坐時光穿梭機離開了炎熱潮濕的南寧,一眼千年,一步萬里,一路向西,向西,回到了兩千多年前的西北,深入了那片我們不曾了解過的土地。
——河西走廊!
在蒼涼壯闊的音樂中,低沉醇厚的男中音響起:
“兩千一百五十四年前,在距離漢帝國首都長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宮,侍從官張騫,鄭重地從漢武帝劉徹手中接過象征授權的符節(jié)。他將率領使團,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這一年,劉徹19歲,張騫27歲。
他們都很年輕。
張騫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滿艱辛和不測;
但他無法知道的是,當他轉身的那一刻,他的這次出行就將注定被載入史冊。
而河西走廊,也將從此進入中國人的視野。”
不知不覺中我和兒子深深沉浸在影片中,這部10集紀錄片逐漸成了我們全家每天晚飯后的共同節(jié)目,兒子連上個廁所也要按暫停鍵,不愿意錯過其中的情節(jié)。我不得不實施每天一集的定量政策,才能約束他不要一口氣看太久。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一部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可以吸引一個小學生呢?
故事化的表現(xiàn)方式
與其他國產歷史題材紀錄片不同的是,《河西走廊》大量采用情景再現(xiàn)的手法。編導采用電影化的手法,在每一集中采用對應時期代表性的故事再現(xiàn)歷史。為了拍攝該片,制作團隊動用近千名群眾演員,而其他紀錄片中常見的對專家學者的采訪則不在本片中出現(xiàn)。
沒有什么知名演員,表演卻不造作,也不突兀,基本上也融入到歷史場景中,使原本深埋在漫漫黃土中的歷史,變得呼之欲出觸手可及。
比如第一集《使者》,講的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歷史課上,“張騫出使西域”,只有短短六個字,而這部紀錄片把這六個字變成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看著虛擬動畫直觀勾勒出他走過的路線,你會由衷地跟著解說詞感慨——兩千年前,沒有飛機、火車、汽車,沒有手機導航和通訊,從軟禁了13年的匈奴帳營里逃出來的張騫,是經歷了怎樣的磨難,才能穿越這無邊無際的沙漠,到達月氏國,完成漢武帝交給他的任務?
紀錄片還提到了張騫的匈奴妻子,一個如果你搜索張騫,在他的百度百科條目里都毫無蹤影的女人。在張騫第一次被匈奴俘虜時,作為讓張騫歸化匈奴的手段,一名匈奴女子被許配給張騫為妻。
“史書中對這個女人的著墨少之又少,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這段愛情,給了張騫在大漠堅持數(shù)年的力量“。
描寫一個普通的人物,試圖揣測他/她在歷史進程中的命運、想法、愛恨情仇,這種手法類似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的寫法。
”無數(shù)個在燈下孤獨地讀史的夜晚,正是這種把歷史人物看成活生生的人,去用心感受他們的故事,才一直讓我堅持下去,完成這本明朝那些事兒“(大意)?!斈昝髟?/p>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有一個感覺就是:中小學歷史課能夠這樣上就好了!歷史課教材上需要學生花費大量時間來死記硬背的那些枯燥的地名、年代、路線,在現(xiàn)代化的虛擬動畫的演示下,變得直觀簡潔;而教材上那些被一帶而過的人名,卻通過具體的情景再現(xiàn),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故事。
電影大片的元素
震撼的音樂+滿分的文案+一流的拍攝技術,共同打造了這部紀錄片的大片觀感。
1
讓人震撼的主題曲
本片的編曲是希臘作曲大師雅尼和國內音樂人徐鯉的神級組合。雅尼為本片量身打造的主題曲《河西走廊之夢》與片子相得益彰,恢弘大氣又變幻多端,雄壯輝煌與蒼涼交織,令人震顫流淚。徐鯉在本片的曲子有三首《千年回眸》、《勵精圖治》、《命運悲歌》,雖然沒有雅尼片首曲的腸氣回蕩,卻也都是上乘之作。
2
解說和解說詞
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多次被解說詞打動。總撰稿人鄧建永先生,央視《探索.發(fā)現(xiàn)》總策劃、總撰稿,承擔創(chuàng)造的紀錄片超過五六十部。創(chuàng)作《河西走廊》文稿時,已經五十多歲,《河西走廊》應該是他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部大型紀錄片。人民網采訪鄧建永的文末斷言“在未來的20年或30年內,應該再沒有人會去觸碰這個題材,因為不管從藝術上還是技術角度上,都很難逾越這部《河西走廊》”。
再看解說人蘇揚,2001年至今,擔任大型引進系列紀錄片《discovery》(《探索》)、《SAGA》(《傳奇》)專職配音,聲音非常適合這種歷史題材的紀錄片。
3
拍攝手法
攝影指導是兩次榮獲艾美獎的英國廣播公司(BBC)著名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布萊恩·麥克達馬特曾經擔任紀錄片《美麗中國》的攝影。在本片中,風光攝影做為故事情節(jié)的背景和補充,時間并不長,卻運用了大量的延時攝影、航拍、日月星辰長時間曝光等先進技術,充分體現(xiàn)了這句話的氣勢:“地球上除了海洋以外,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這里呈現(xiàn)!”
旅游見聞和紀錄片相呼應
這部紀錄片能夠吸引兒子,除了片子本身的精彩,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7月初剛剛去過甘肅旅游。在蘭州的甘肅博物館,我們看到了“馬踏飛燕”的銅像,聽了絲綢之路的講解。此時再看紀錄片,那些在博物館里感覺很遙遠的藏品,泛泛而聽的講解,突然又在記憶里蘇醒了。
《河西走廊》放棄了通常紀錄片大量采用學者專家訪談的模式,沒有采訪,沒有紀實段落,完全用解說與音畫牽引,成為一部電影式講故事的紀錄片。同時,中國紀錄片牽手國際知名作曲家,用音樂來演繹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歷史與今天、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xiàn)代,是《河西走廊》配樂中的一大亮點。總時長達90分鐘的配樂,不拘囿西域音樂,西方樂器與中國民族樂器的混搭奏鳴,絲路古道氣息撲鼻。(甘肅日報評)
最后,貼心地送上片源
騰訊視頻、百度視頻搜索“河西走廊 紀錄片”均可在線觀看。
或者下載在移動硬盤,接在電視上看,比較能保護孩子眼睛,接上音響更能充分感受本片的配樂之美。
本文原文首發(fā)于公眾號“壹藍簡美生活”,關注該公眾號在后臺發(fā)送“河西走廊”,可獲得該紀錄片全10集高清視頻的百度網盤下載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