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飄著陣陣槐花香的日子,月季和薔薇開得如火如荼的季節(jié),杜鵑花漫山遍野的時節(jié)。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月份里,我們迎來了最最美麗最最親愛的媽媽的節(jié)日——母親節(jié)。
每逢此時,作家會用各種美妙的語言和詩詞來贊美母親,畫家喜歡用自己的筆畫下自己心中或偉大或慈祥或溫婉的母親。當作家和圖畫家一起合作,就誕生了繪本。文字和圖片合奏,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更加立體的母親。
重在描述母親形象的《我媽媽》《大吼大叫的媽媽》《洗個不停的媽媽》《媽媽的樣子》……描寫親子關(guān)系的《抱抱》《我討厭媽媽》《猜猜我有多愛你》《我們的媽媽在哪里》《永遠永遠愛你》……還有那些發(fā)生在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故事,如《朱家故事》《媽媽的紅沙發(fā)》……
就讓我們跟著這些故事,去尋找一下媽媽的形象,感受一下母愛的偉大,學會愛與感恩。
媽媽的形象
在你的眼中,媽媽是什么樣子的呢?只要提到這個問題,就繞不過繪本《我媽媽》,與很多繪本通過描述一個故事來說明人物的特征不同,繪本《我媽媽》通過各種不同情境下的媽媽形象,組合出了一個豐滿的母親形象。
可不是這樣嗎?每個媽媽都是溫柔的,溫柔的像一只貓咪,如果你仔細觀察,還會發(fā)現(xiàn),只要出 現(xiàn)鞋子的畫面,媽媽穿的都是一只粉嫩的鞋子;有時,媽媽又是強悍的,她需要像一個大力士一樣采購各種東西,需要像魔術(shù)師一樣安排好房子、孩子、工作和私人生活各種事情;在生活中,媽媽扮演了太多的角色,像園丁照顧花朵一樣照顧家人,像小丑為人們帶來歡樂一樣讓孩子的生活充滿笑聲,同時還要承擔工作中的各種角色,或者是舞蹈家,宇航員,又或者是藝術(shù)家,大老板。當然了無論是在何時,也無論是在何地,書里都洋溢著濃濃的愛:我愛他,而且,你知道嗎?她也愛我,永遠都愛。
是不是通過文字,就已經(jīng)感受到了媽媽的萬能和愛。不過,也不要忽略了圖畫哦,特別是從封面開始一直到結(jié)束,出現(xiàn)的最多的花衣服。我覺得,一定程度上她就代表了媽媽,像花朵一樣美麗、熱烈而又奔放。所以,在有的圖畫里沒有出現(xiàn)媽媽的形象,可花衣服卻從不曾缺席呢。
在書中,作者還運用了很多的巧思,對照下面的圖片,仔細到書里找找吧,記得要把文字和圖對照起來看哦。相信通過圖文對照,你一定能發(fā)現(xiàn)一個更加有趣、真實、可愛的媽媽的形象。
如果說《我媽媽》是站在每個人角度上對媽媽的描述,那么《媽媽的樣子》《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則完全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探討他心目中期待的媽媽。
你能想到嗎,孩子最期待的媽媽的樣子是這樣的:“我希望媽媽有大大的耳朵,這樣,她就能聽清我說的話,不再哼哼哈哈地應(yīng)付我?!薄拔蚁M衅ブZ曹的鼻子,這樣她就不會總是騙我,不會總是敷衍我。”“我希望媽媽有四雙手,也許這樣她就有時間陪我”“我希望她嘴巴上有個開關(guān),這樣,等她嘮叨時,我就可以把她的嘴巴關(guān)掉?!薄拔蚁M砩涎b一個滅火器,這樣隨時可以熄滅她的無名火?!?/span>
《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則通過在車站找媽媽的過程,一片一片地拼出了孩子心中媽媽的樣子。孩子說“媽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力氣很大,會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飯,說話聲音洪亮,戴好看的帽子,很勇敢,很聰明”。兩個孩子每描述一次,車站管理員就帶他們?nèi)フ业揭晃慌?。注意觀察這個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成人眼中的美麗、勇敢、聰明更多是外表,而孩子則更加智慧地看到了內(nèi)在,或者說,感受到了媽媽的愛,在孩子的心中自己的媽媽比演員美麗,比馴獸員勇敢,是個聰明的媽媽。
親子之愛
媽媽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沒有任何條件?!恫虏挛矣卸鄲勰恪肪褪沁@樣一個頌揚母愛的溫馨讀本。調(diào)皮的小栗色兔子換著花樣和媽媽比誰的愛更多,張開手臂,踮起腳尖,跳高……直到小栗色兔子在大栗色兔子溫暖的懷抱中沉沉地睡去。“我愛你,到月亮上面去,再從月亮上回到這里來。”這就是母愛,孩子播下的是一粒種子,媽媽回報的是一棵大樹。
《我討厭媽媽》則另辟蹊徑,更多關(guān)注孩子對媽媽的愛。這個標題實在是會嚇壞很多人,“討厭媽媽”這個小朋友實在太不可思議。不過,看到小兔子委屈的 模樣,你一定會翻開書頁,仔細閱讀。
讀完故事,是不是覺得心變得很柔軟很柔軟。原來小兔子討厭媽媽,竟然是因為“即使我長大了,也不能和媽媽結(jié)婚”。
而且,看,媽媽有那么多的缺點:愛睡懶覺,不讓我看動畫片,說生氣就生氣,從臟衣籃里找襪子穿……即使這樣,小兔子還是深深地愛著媽媽,舍不得離開媽媽。
那媽媽呢?媽媽的愛放在了一個個小小的細節(jié)里:想要睡個懶覺都不忘定上的鬧鐘,晾衣繩上掛著的小襪子。也許,媽媽的愛就是這樣的,于小事之中見溫暖。
愛與感恩
也許正是因為母愛的偉大與不求回報,所以才有了更多的索取無度,不知感恩。像《愛心樹》里 那個任性的孩子,從要蘋果,到樹枝,樹干,直到樹變成了一個光禿禿的木樁,只要孩子坐在上面,樹仍然好快樂。
我不喜歡這樣的樹,我喜歡《朱家故事》中那個教會孩子和丈夫感恩的媽媽。
起初,朱先生和孩子也是不會感恩的,他們總是嚷著“親愛的/媽,早餐呢?快點兒!”“老太婆/媽,晚餐呢?快點兒!”而當他們懶洋洋地看報紙,睡覺的時候,媽媽要獨自做飯、洗碗、洗衣服,熨衣服……
一天,媽媽留下一張“你們是豬”的字條出走了。媽媽真是個預言家,果真,爸爸帶著兩個兒子開始過著豬一般的日子:他們從來不洗碗,從來不洗衣服,左聞聞右聞聞?wù)覛埜o垺?/span>
后來,是媽媽拯救了他們,他們也開始和媽媽一起刷碗、做飯、洗衣服、熨衣服……他們很高興,媽媽也很快樂。
是不是這樣的付出更加幸福?愛和付出從來都是相互的。
不過,《朱家故事》可不是一個說教的故事。這要感謝安東尼.布朗巧妙的小心思:從爸爸身上的小豬胸飾,到坐著時豬的影子,到家里的插座、存錢罐,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家里的豬越來越多,直到爸爸和孩子都變成了豬頭,家里所有的東西都有了一副豬臉,所有的影子都變成了豬的形狀……在孩子尋找豬臉的樂趣中,感恩就那么一滴一滴的進入到了他們的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