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行動, 不幸福
出版時間:2022-02
開本:16
ISBN:9787547058558
15家庭擁有
在小花生App為孩子
建立免費電子書房
圖書介紹
我們知道何為幸福,卻不知如何獲得幸福。在后疫情時代,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千般痛苦,原生家庭、兒時記憶、意志不足、患得患失、敏感多疑、消極情緒。在歷經(jīng)了多年的積極心理學研究后的趙昱鯤,結(jié)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行動的重視后,提出了一個改變我們對于幸福認知的觀點:你缺乏的并不是心理學知識,而是可以改變自己人生的有效行動! 本書不僅含有45個可以幫助你獲得幸福、實現(xiàn)自我的有效行動,還有7份權(quán)威的心理學測試,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此外還有18個緊貼當下地心理學問題。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每天做出一點點改變自己、提升滿足的行動,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更幸福的生活。
我們知道何為幸福,卻不知如何獲得幸福。在后疫情時代,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千般痛苦,原生家庭、兒時記憶、意志不足、患得患失、敏感多疑、消極情緒。在歷經(jīng)了多年的積極心理學研究后的趙昱鯤,結(jié)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行動的重視后,提出了一個改變我們對于幸福認知的觀點:你缺乏的并不是心理學知識,而是可以改變自己人生的有效行動! 本書不僅含有45個可以幫助你獲得幸福、實現(xiàn)自我的有效行動,還有7份權(quán)威的心理學測試,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此外還有18個緊貼當下地心理學問題。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每天做出一點點改變自己、提升滿足的行動,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更幸福的生活。
所屬書單
對完美主義者來說,計劃和行動的背后,承載了他們對完美自我的幻想,她們必須小心翼翼地控制著一切,不能允許過程中有任何偏差。一旦行動、計劃和預期偏離,那個完美的自己也就跟著破滅了。既然不“完美”,那還不如清零、重啟。
但問題是,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按照預期“完美”發(fā)展下去的事情。絕對的完美只存在于理想中,出現(xiàn)偏差本就是追求完美的宿命。
朋友圈上到處都是去國外度假的人生贏家、和行業(yè)大佬談笑風生的風云人物還有每天運動打卡的自律狂人,以及容光煥發(fā)的美顏照片。我們經(jīng)常反復地看到各種輕松成功、永遠吃不胖、7×24小時敬業(yè)的完美形象,然后我們也下意識地要求...
對完美主義者來說,計劃和行動的背后,承載了他們對完美自我的幻想,她們必須小心翼翼地控制著一切,不能允許過程中有任何偏差。一旦行動、計劃和預期偏離,那個完美的自己也就跟著破滅了。既然不“完美”,那還不如清零、重啟。
但問題是,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按照預期“完美”發(fā)展下去的事情。絕對的完美只存在于理想中,出現(xiàn)偏差本就是追求完美的宿命。
朋友圈上到處都是去國外度假的人生贏家、和行業(yè)大佬談笑風生的風云人物還有每天運動打卡的自律狂人,以及容光煥發(fā)的美顏照片。我們經(jīng)常反復地看到各種輕松成功、永遠吃不胖、7×24小時敬業(yè)的完美形象,然后我們也下意識地要求自己下一分鐘也變成這樣。
其實,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跟你我差不多,有高光時刻,但絕大多數(shù)時候也很平凡。缺陷和不完美才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真相。
所以,所謂的完美主義,更像是一個由社會合力包裝出來的謊言。這個謊言放大了完美的結(jié)果,抹去了過程中反復的嘗試和無數(shù)次的試錯。
在孩子的擇校上,我們不就是跑到的第一個終點,才發(fā)現(xiàn)這不過是下一趟旅程的起點嘛~
那如何從否認過程走向接納過程?
首先,分解你的完美主義心態(tài)。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我們很難改變一個習慣、行為時,往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相信,這個東西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好處。完美主義也一樣。我們往往把它和很多美好的品質(zhì)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注重細節(jié),精益求精。
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完美主義對我的意義是什么?它的哪一方面會讓我感到驕傲?為了更完美,我需要經(jīng)歷什么樣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哪些部分是我想拋開的?比如,有的人也許想要保留自己的上進心,但要消除對過程的強烈控制欲。當我們把這些分解清楚,并真正做好準備去改變的時候呢,內(nèi)心對過程的恐懼和排斥就會小很多。
其次,是培養(yǎng)“足夠好”的思維方式。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野心,總想要在生活中的各個領(lǐng)域都表現(xiàn)完美,既想要在工作中投入很多,好讓自己升職加薪,又不希望冷落了伴侶,還想擁有足夠的時間發(fā)展自己的興趣。雄心壯志當然很重要,但有時也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恐慌。結(jié)果呢,可能什么都想要,就什么都得不到。
但“足夠好”的思維能讓我們開始學會接受存在偏差的過程。這個方法是為了能讓我們學會享受過程,坦然接受過程中的不完美。比如,也許每天重復的工作會讓人時不時感到倦怠,但它能給我們的生活提供穩(wěn)定的基礎(chǔ),甚至因為工作結(jié)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就已經(jīng)“足夠好了”。
不要因為過程中的磕磕碰碰而太過苛責自己,你可以用“足夠好”的思維去享受當下過程中的快樂。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很多微小的喜悅都是你的高光時刻。
具體怎么做呢?先找到對你而言生活中最重要的幾方面,比如,工作、朋友、自己獨處的時間。再試著想想:在這幾點上,做到什么程度就已經(jīng)“足夠好了”?比如,在最完美的情況下,我應該每天堅持運動45分鐘,再去瑜伽室上課一小時。但對我而言,只要能保證每周上三次瑜伽課,每天運動半小時就已經(jīng)足夠好了。同樣,每周能和好友聊上一次,剩余時間能陪陪家人和孩子也足夠好了。采取這樣的思維方式,能讓我們在有限的條件下,找到分配我們時間和精力的最佳方式。當然了,“足夠好”的標準每個人可能都不一樣,不同階段不同狀態(tài)下,“足夠好”的標準也會有所改變。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花一點時間識別出那些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曾經(jīng)說過:“美好的生命是一個過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終點?!鄙且粋€不斷前行的過程,不要因為追求成功的結(jié)果,而忽略了對過程給予足夠的耐心和等待。完美和過程并不相斥,反而是過程中的嘗試、失敗讓我們更接近完美。
(展開)
17歲
2023-05-28
--讀了36次
10歲
書評
無行動不幸福,這書名一看就有一種想閱讀下去的沖動,我曾經(jīng)問過玉坤,選擇這個書名有什么特別的故事,他告訴我無行動不幸福是受清華大學最著名的口號,無體育不清華的啟示。
的確體育之于清華就如同魚和水,而行動與幸福不也正是這樣的關(guān)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