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人會法語,所以不算完全離題。。。
但是我主要想說的是教育理念的問題。孩子有自己的路,你沒有必要在他這么小的時候就為他安排好,畢竟以后他要面對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比如說也許機器翻譯非常進步以至于對翻譯人員的需求大幅減少)。何況他還可能有其他方面天賦比如繪畫和音樂。當父母太偏執(zhí)的時候就會看不見孩子自身。孩子雖小,但也有很多比外語更重要的能力需要培養(yǎng)……
家里人學法語也就一兩年,在法國讀了書拿了碩士學位。所以其實二外是不是有必要這么早開始學也是個問題(畢竟如果小孩學了就不能丟下,否則很快全忘了完全一張白紙,反倒是青春期后學的語言不容易忘,這是有研究做支撐的)。
以及——真正好的翻譯首先母語要好。不說別的,民國時期的翻譯大師都是文學大師。我們自己看翻譯過來的書也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翻譯人員缺的不是外語能力,是中文不通暢……而隨著英語啟蒙風潮的興起,也有一些先行者發(fā)現(xiàn)孩子英文能力強于中文能力,不愿讀中文書而不知道該怎么辦。既然現(xiàn)在是語言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你難道不擔心學的語言種類太多影響他的母語學習么(特別是閱讀)?
我家雖然很晚才開始讓孩子大量英文閱讀(將近7歲,之前是聽說和自然拼讀為主),但是我們的中文基礎(chǔ)不錯,上一年級可以獨立閱讀兩百多頁的章節(jié)書。由此,他很早就開始自學大量的學科知識。如果我們一早把時間分給了兩門外語,中文勢必要為之讓步,達不到現(xiàn)在的深度。很難說那樣是不是更好。
總而言之,家長想要為小孩鋪路的話,不要那么急于給他定要掌握什么技能,給他多一些選擇,多一些機會,可能會發(fā)現(xiàn)他更多的優(yōu)點,那才是獨一無二的他自己,而不僅僅是一個比別人多會一種語言的人。
何況你們在二外方面并沒有什么優(yōu)勢。如果真的那么有“執(zhí)念”,先把這份執(zhí)念用于自己豈不更好?若覺得日文好學,家長先學來試試看?畢竟一旦開始學,這可就是十幾年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