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于 2017-06-15 · 圖片3
《一個人的美食之旅2》是高木直子的美食續(xù)集,"直子來中國咯!"新增篇臺灣之旅略受歡迎,這真是一本讓人食欲大增的美食漫畫!
   鹿兒島上四處游蕩的果子露白熊;海里游來游去的鰹魚;還有著名的紫薯啤酒,直子愛的只有那個——就是那個——白熊!美味的刨冰澆上果子露,簡直是頂級美食。
   臺灣之旅——中國人可能都不知道的秘密就藏在里面哦,臺灣著名的冰制品——菠蘿冰or楊桃冰,菠蘿冰酸酸甜甜,贊不絕口。楊桃冰甜甜咸咸的,口味獨特。還有哦,現(xiàn)在人人都當(dāng)做傳統(tǒng)的一種吃法——把炒菜的汁澆在米飯上,其實是從臺灣來的!
   作為吃貨,讓我們一起向吃貨界的大人高木直子致敬!
回應(yīng) 舉報
贊1
收藏

推薦閱讀

我的廚藝不錯,最直接證據(jù)一個是妞表姐獨自來我家住的一個禮拜長了四斤,另一個就是自從奶奶回老家后,妞不再熱衷于下館子,出門玩時只要時間允許,寧愿回家下面也不肯在外吃飯。這樣的廚藝是如何學(xué)來的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是有一個會做飯的外公,讓我在被美味包圍滋養(yǎng)的日常生活中深切感受到嘗食知味是生存需要,是啟蒙訓(xùn)練,也是鑒賞與享受,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美食比愛更加不可辜負(fù)。長大成人有條件自己開伙后,自然內(nèi)驅(qū)力充足,立志做有追求的吃貨,不會滿足于僅僅是做熟放咸無毒管飽的這種初級水平。
...
一個人的美食之旅2
(日)高木直子 著 / 江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承接第一季,高木直子繼續(xù)游蕩在日本的城鄉(xiāng)角落,發(fā)掘各地美食,還忙里偷閑,或是假公濟(jì)私地去了一趟臺灣,當(dāng)然,主旨還是吃吃吃。
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對于日本人冒著心心眼、贊不絕口的美食是否適合我們的味蕾,我持有謹(jǐn)慎的懷疑態(tài)度,至于鹿兒島的白熊刨冰,早就列在小妞的目標(biāo)清單上了……
時間的奧秘
(加) 史密斯 著;劉穎 譯 / 江蘇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tuán)
《時間的奧秘》是一本關(guān)于時間的書,這本書很棒,插圖很豐富,作者仿佛用一支鋼筆寫出了千變?nèi)f化的世界。
最早的時候,人們使用日冕來規(guī)劃時間。有"掌上日冕"和"墻上日冕"。人們認(rèn)為時間是死亡的象征,因此,人們經(jīng)常去向捧著日冕的天使石雕祈禱,請求時間過得快一點,也就是讓在時間的盡頭,沒有死亡的時候來的快些。
日冕是通過太陽光來確定時間的。日冕上只有一根指針,太陽照射下,指針的影子對著的那個數(shù)字就是時間。
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日冕在陰天和晚上就不能用了。于是人們就發(fā)明了水鐘,裝滿水的桶...
The Story of Chocolate (Young Reading Series 1)
Katie Daynes(凱蒂·戴恩斯) 著;Shelagh McNicholas,Maria Cristina Lo Cascio 繪 / Usborne
chocolate history:
1 Mayan discovered cocoa beans.
2 The Army from Spain took the beans back Spain.
3 They made machines to make chocolate drinks.
4 Chocolate drinks became chocolate bars we eat today.
夏目友人帳10
(日) 綠川幸 著 /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夏目友人帳》是一本幽默,玄幻而又富有感情的漫畫。作者創(chuàng)造的主人公有兩個,一個人類夏目貴志,還有一個妖怪斑——也就是漫畫中招財貓形象的貓老師,既可以變作人類,也可以變成妖怪形象。不過唯一不變的是,———他的食量出奇的大。
夏目友人帳的第10卷中,出現(xiàn)了另一個角色,也就是妖怪豐月神。夏目的朋友喜歡上了這個妖怪,但是,夏目知道,豐月神其實是因為自己很虛弱,想要吃下夏目的朋友柴田恢復(fù)元氣,所以才這么做。
可是,豐月神發(fā)現(xiàn)夏目住在公園附近,于是就一直躲在公園中,以便虛弱的時候...
一個人的美食之旅2
作者:(日)高木直子 著
出版社:江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09
 奈雪の百合子
 奈雪の百合子
2009
作者熱門分享
跟水彩小群練習(xí)的成果  贊14 · 收藏9 · 評論37
悠哉悠哉的成都之行  贊8 · 收藏28 · 評論19
開心就好的非主流寫作之路  贊6 · 收藏14 · 評論14
八歲文藝美少女的愛好  贊10 · 收藏5 · 評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