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福曾經朗誦過莎士比亞《人生七個階段》,描述了短短的人的一生。從嬰孩,到兒童,到戀愛,結婚,發(fā)展事業(yè),老態(tài)龍鐘,一無所有。
我想從有學校以來,每個入學的孩童都會開始和書接觸吧。即使在他不識字的階段,也曾和父母一起共讀過一些圖畫書。再后來,他開始在書店圖書館尋找自己喜歡的書。工作后,開始關注一些方法論的書,能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生孩子后,開始關注教育類的暢銷書,能幫助自己學會養(yǎng)育教育。如果我們有終身閱讀的習慣,老年也許會和某一些書相遇,依舊去探索人生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在哪里,我將去往何處。
昨天查理芒格去世,群里和朋友圈一直轉發(fā)他曾說過的話,寫過的文字,包括他的作品《窮查理寶典》。我想在他閱讀過的眾多書籍里,也有很多曾經影響過他的書。
余華在《我在島嶼讀書》里分享過一些書,提到他自己反復讀,讀了還想讀的書。
董宇輝也經常在東方甄選分享自己讀的書。
可以說,如果你想找一些自己任何階段適讀的書,網上有特別多的推薦和資源。
但是,在我自己閱讀的過程中,我會發(fā)現,和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讀過的兒童文學書,有的她很喜歡,和我一樣,愿意讀了又讀。有的她不感興趣,和媽媽讀完,也就完了。
我自己主動閱讀的書比如《海蒂》《基督山伯爵》,在我整個青春期有過一些影響,那種心靈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前進的動力。
知識類的書,沒辦法像這些故事類書一直留存在心中,有一本書叫《故事力》,就是講為什么古代人冬天圍著火爐喜歡創(chuàng)造各種神話童話故事,為什么很多名著故事都是經典,因為故事會動人心弦,有時候會影響一個人一生。
有些書影響我們的某個階段,有些書影響我們的整個階段。最近開始讀四大名著,發(fā)現作者的思想里有很多儒道佛的內容,基于這樣的底層認知,他們才創(chuàng)作出歷經幾世都還適合每個人閱讀的書。
如果要推薦書,我覺得在我們的中年階段,讀一讀名著,會在這里面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