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鵜鶘》
一個非常溫情的、講述人與動物之間友誼的故事。
繪本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小潮的小男孩,他們?nèi)颐磕晗奶於紩淼酵惶幒_叾燃?。今年,他們再次來到這里,小潮期待著能在這個假期中釣到他人生的第一條魚。他穿上漂亮嶄新的雨靴,提著釣竿往海邊跑去。娃看到雨靴激動地問:“他是不是要去踩水坑呀?”估計是雨靴又勾起了他前幾時全副武裝和小哥哥一起踩水坑的情景。
爸爸媽媽在小潮身后高聲叮囑著:“記住,浪大的時候,離遠(yuǎn)一點!”“還有,千萬別把你的新靴子弄丟了!”這個情節(jié)讓我想起了約翰·伯寧罕一本書《莎莉,離水遠(yuǎn)一點》。大人總喜歡叨叨不休,殊不知孩子在大人視線之外都經(jīng)歷了怎樣的精彩。漲潮了,小潮并沒有跑走,而是坐在木樁上等那只沒了晚餐的朋友鵜鶘回來。海浪還將小潮留在沙灘上的靴子悄悄帶走了。等小潮明白過來,只來得及釣回其中一只,而另一只靴子,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離自己越來越遠(yuǎn),直至消失。小潮在爸爸的呼喚聲中,耷拉著腦袋慢吞吞地往回走去。我隨口問娃:“小潮很難過,為什么呢?”娃說:“他另一只雨鞋沒找到?!苯又盅a充道:“不能踩水坑了?!边@些行為和語言才是我們真實的孩子。
然而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小確幸,小潮發(fā)現(xiàn)僅存的那只靴子里竟然有一條活蹦亂跳的魚!之前突然不見的鵜鶘又突然地飛了回來。張開它的大嘴巴,呀!里面是小潮的另外一只紅靴子,失而復(fù)得后的小潮別提有多高興了。小潮拿回了他的紅靴子不用擔(dān)心爸爸的責(zé)備了,鵜鶘也吃到了朋友小潮“釣”到的第一條魚。小潮和鵜鶘就像兩個互相理解的好朋友,跨越了語言、跨越了物種,卻分享著對方的失落和快樂。想到今天晚上出門時丟了U盤,然后一魂不守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娃邊騎著車邊問我:“U盤掉在哪里呀?”突然在路邊發(fā)現(xiàn)一個熟悉的東西:是U盤。我驚喜地大叫:“找到啦!”娃丟下車跑過來對我說:“真了不起,點贊”我想這也是友誼的一種表現(xiàn)吧。
最喜歡結(jié)局:晚餐桌上,爸爸媽媽問小潮下午在海灘上做了什么。他說:“嗯,我學(xué)到了關(guān)于潮水的知識。它們總是來了又走,然后會再回來……就像我的朋友——鵜鶘?!?
故事的小主角小潮在放假的時候每年都會跟著家人到海邊去游玩,小潮對每年的這次旅行都會很期待,因為那里總是有他的老朋友鵜鶘站在那等著他。今年他來海邊的任務(wù)是學(xué)會釣魚,他覺得他的老朋友鵜鶘抓魚的方法帥極了,他也想像鵜鶘那樣釣魚,可還沒等他釣到魚,穿在腳上的紅靴子被漲起來的潮水沖走了。小潮慌亂中急忙用釣魚竿掉上了自己的一只紅靴子,拿到紅靴子卻又發(fā)現(xiàn)靴子里面藏著一條新鮮透亮的小魚,盡管丟掉了另外一只靴子,內(nèi)心惶惶不安,但又為自己掉到的第一條小魚而興奮不已。小潮穿著他的紅靴子,揣著五味雜陳的心情往回走,之前突然不見的鵜鶘又突然得飛了回來,張開它的大嘴巴,呀,里面是小潮的另外一只紅靴子,失而復(fù)得后的小潮別提有多高興了。小潮拿回了他的紅靴子不用擔(dān)心爸爸的責(zé)備了,鵜鶘也吃到了朋友小潮釣到的第一條魚。
看,友情他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跨越物種的局限,沒有語言交流的友誼同樣讓我們感受到溫暖。
一個男孩,一個鵜鶘,一段人與大自然溫存的美好時光,是不是在你溫暖的心田激起陣陣漣漪呢?
《從頭動到腳》
一本低幼經(jīng)典書,書如其名,十二種不同動物的“招牌動作”吸引幼兒模仿,發(fā)展運動潛能。
艾瑞·卡爾用獨特的拼貼畫,畫出了大象會跺腳、大猩猩會捶胸、野牛會聳肩膀等,并以“我會……,你會嗎?”和“這個我會”的重復(fù)句型,邀請小小孩一起來轉(zhuǎn)頭、彎脖子、擺動胳臂,讓孩子在玩樂的過程中愛上親子共讀。娃經(jīng)常拿到書后就開始模仿,玩得不亦樂乎,截止昨天基本解鎖了十一個動作。還剩一個扭屁股的動作昨天從好朋友那里也學(xué)會了,臨睡前還不忘從被窩里爬出來表演一番。
作為幼兒啟蒙書,重要的一點是:這是一本36開的硬紙板書,咬不爛,撕不破,經(jīng)得起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