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寫的序言,透漏著公知味蓋都蓋不住。
物以類聚,這位作者也讓我存疑。但鑒于題材,還是選擇先讀讀看。二十年前的文章了,算是回憶往昔吧。
平遙瞽書人:藝人基本都是盲人。隨社會變遷,管理機構由宣傳部劃分到了殘聯(lián)。
石家莊絲弦劇團:編制問題;走穴
晉劇團:所謂“愿戲”為還愿而特請戲團唱的戲。山西共有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也叫南路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晉劇就是中路梆子,由蒲州梆子演化而來。
代縣,古代州區(qū)域,雁門關,兵家必爭之地
華陰皮影:陳增禮
山西唯一女性皮影雕刻師:趙翠蓮
傳統(tǒng)皮影箱一般裝著三百頭一百身子,叫“一頂三”,也有“一頂五”。皮影頭和身子分開是為了“換衣服”方便,臉譜形象遠多于衣服樣式。
廉振華:晉南侯馬市西郊。老一代皮影藝術大師坎坷經(jīng)歷
北京西路皮影代表:路景達 路聯(lián)達
合陽線偶劇團:黨文輝,線偶世家
作者在這里引用了《荀子.議兵》中的一句:事到無悔而止。這批老藝人放不下伴隨近一生的手藝,但也對這些“活計”日益凋零的社會現(xiàn)狀有著一股悲涼,只能勉力掙扎了。
《荀子》原文:知(智)莫大乎棄疑,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事至無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
喜好只能使人走出第一步時幸福地抬起腳,而當這只腳確實落到了堅硬的地面、開始了征程,更多地,我想需要的是別的東西。
孝義木偶劇團(杖頭木偶)
侯丕烈:1939年生人,皮影雕刻
傳統(tǒng)藝術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碰撞
運城蒲劇:
2000年初,社會發(fā)展伴隨的亂象:公務人員的整頓順應民心,整體面貌二十年來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啊
王秀蘭:五六十年代臨汾蒲劇五大名角之一
后因身體原因主動要求退居二線教書
山西南路梆子是最古老的一種,又稱作蒲劇,過去也叫亂彈
河北梆子:在北京與京劇展開過激烈的競爭
劉長庚:河北梆子愛好者,他的師傅名冠京城的“達子紅”,見證一門劇的興衰
北昆:昆曲原名“昆山腔”,元末明初產(chǎn)生于江蘇昆山一帶。明朝中葉,由士大夫帶入北京。乾隆四十四年,山西藝人魏長生用秦腔(亂彈)沖了北京六大京昆班子,后昆曲藝人和亂彈班子混在一起演繹,“昆亂不擋”。1917年著名北昆班子“榮慶社”到北京演出,效果極佳。主要演員韓世昌與梅蘭芳齊負盛名。1934年,“榮慶社”內(nèi)訌,鬧分箱,分裂成“榮慶”、“祥慶”兩社。建國后,1954年中央集中南方傳字輩藝人,《十五貫》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2001年5月18日,昆曲名列聯(lián)合國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榜首。
為少數(shù)人服務的藝術,只好把它當成博物館藝術
長春“二人轉(zhuǎn)”:吉林省民間藝術團
民間二人轉(zhuǎn)去掉諢話,是不是現(xiàn)在的脫口秀
國家一級演員 閆淑平 原黑龍江省龍江縣民間藝術團。1996年春晚與潘長江合演《過河》
通常認為,二人轉(zhuǎn)起源于東北大秧歌和蓮花落。最早記載說是在雍正年間。
經(jīng)會“匯演”,80年代末一批二人轉(zhuǎn)藝人進入國家劇院,經(jīng)歷了差不多十年的演藝風光。但時代在不停換擋,經(jīng)濟因素沖擊著社會,“陽春白雪”對“下里巴人”高低不就,落寞難免,何去何從很多人思考無果。
世事輪回,二十年后的今天,社會深陷經(jīng)濟不利的困境,身在其中的自己又能如何破局呢?
陜西華陰迷胡劇團:吳棟梁退休后將“迷胡”愛好者組織起來?!懊院庇址Q“曲子”,來源可以上溯到鄭聲,“鄭人善歌,“鄭聲淫謠”。
作者的筆觸雖有些內(nèi)容描述讓我不贊同,但畢竟隔了二十多年的光陰,對社會、對生活的感觸有分歧在所難免。這本書描述了華北、東北已顯頹勢、甚至已近消亡的曲藝故事,讓讀者知道有這樣一份藝術裝點生活,已算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