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不斷變化的。
我家是女兒,小時候想當公主,后來想當老師,再后來又在變。
十一歲男孩,他平時接觸最多的人應(yīng)該就是自己家人和老師。如果從小有書香門第的傳承,老人愛讀書,父母愛讀書,孩子大概率也會喜歡讀書。以前的曾氏家族,顏氏,很多很多有家學的家庭后世出人頭地的特別多。
如果說家庭沒有文化扎根,孩子日常環(huán)境沒有見到過更多的工種,了解過世界上還有其他很多的工作,愿望里想當老師是很正常的事。我覺得培養(yǎng)孩子的志向,用老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不夠,不僅僅是讀書和行走,還需要了解網(wǎng)絡(luò)上的信息,有信息導航能力,需要有志同道合的同伴,學會合作,需要培養(yǎng)面向未來需要的有多元智能的孩子。
養(yǎng)志除了基礎(chǔ)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還要抓住幼年的黃金期,能有哲思對話,提升孩子思維能力,幫他打開視野,以德為本,以意義感為根,朝著這個方向為社會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
《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對于我們家庭來說,孩子每個階段的夢想都很重要,都可以以小見大,從這個入口培養(yǎng)他以后長大需要的能力。小學階段如果能開始有質(zhì)量的對話,初中高中堅持下去,也許大學前孩子就能自己選擇以后的志向了。
《佐賀的超級阿嬤》中還有一個故事,作者在成年后本來打算當運動員,結(jié)果身體受傷夢想無法實現(xiàn),特別頹廢,阿嬤告訴他,夢想可以變化的,作者聽了阿嬤的話,后來去其他的行業(yè),做得也很好。
我想作為父母,不是以社會標準去評價孩子的夢想高還是低,而是學會支持,保持他眼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