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她是一個舊中國典型傳統(tǒng)女人,出生于清末民初的山東日照,在那個年代算是個高個子,嫁夫來到青島,一住就是近六十年,直到臨終。
她在那個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年代里,與常人一樣的痛苦快樂和無奈。她從小膽大,亂軍土匪經常襲擊她的家鄉(xiāng),幾歲的她隨家人玩命逃竄之時,當聽到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居然高興的呵呵大笑起來,也可能她當時太小還以為過年放鞭炮了吧。
她上過舊時學堂,算是文化人。她常常念叨的一句話是“做人,要多做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現在成了她對后人的遺訓和后人為人處事的座右銘。
她相貌清秀,身材修長,且知書達理,開明豁達,人品貴重,對人一副熱心腸。新中國成立之初,結束戰(zhàn)亂,當時青島她家中生活尚算好一點,但畢竟還有四個年幼的子女要哺養(yǎng),夫君又剛剛過世了,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全部壓在了她的身上。然而她的老家日照農村更窮,老家的窮親戚蜂擁而至來到青島,闖進她家中白吃白喝白住,臨走時要錢要糧食,她都寧可自己甚至自己的孩子們少吃幾頓,盡量滿足這些親戚們的需求。最有意思是她那個調皮搗蛋的二閨女,總是乘她不備,悄悄的讓窮親戚們多拿些糧食走。這樣一下子她的生活就越來越拮據了,最后只好把家里不管值錢的不值錢的物件變賣,好給她那四個子女做幾個窩窩頭配上她自制的咸菜吃。
在那個連飯也吃不飽的年代,讓孩子讀書都成了一種奢望。但她想方設法,去工廠做工,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讓四個孩子去上學讀書,對四個子女的學習和教育異常重視,要求甚嚴。當然,她這四個子女也都沒有辜負她的期望,各自學業(yè)有成,長大后事業(yè)各有所成。
她雖未入寺信佛,但卻心地善良,菩薩心腸,一生見不得殺生,更見不得別人受苦。文革后期,和她同住的二閨女婚后不久,意外懷孕了。那時的二閨女正被當時文革的大好形勢沖昏頭腦,正準備投身到文革洪流中、到大風大浪中大干一場,以不枉此生。二閨女是個急脾氣加直性子加直腸子的人,她火速跑到青島市人民醫(yī)院婦產科去拿掉她肚子里的這個累贅,由于停電未做成流產手術。到家后向老娘一報告流產失敗的過程,老娘便火冒三丈,嚴令二閨女不準再去做這個手術,她全天廿四小時監(jiān)控二閨女。她老人家是個倔脾氣,說得到做得到,每天二閨女上班她就在二閨女單位門口坐著蹲守,下班后更是寸步不離。三個月過去了,二閨女沒轍了,肚子也一天一天越來越大了,最后向她舉白旗了,為她順利生下了一個七斤半白白胖胖的外孫子。最終以她的善良、睿智、倔強改變了她那個當時熱血憤青、在文革中不理智的二閨女。
她就是我的姥姥。二閨女就是我媽。那個她倔強地堅持留下的新生命就是我。
她走了十幾年了,墓地在青島近郊的百靈園里。每年親人們都去拜祭她,所有人都以為她去天堂了。可這些年她一直在我腦海里,只有我知道她還在人間。她還在對我說“做人,要多做好事,莫問前程?!?
適值姥姥崔菊萍大人百歲誕辰之時,外孫趙建撰文紀念并叩首再拜
2013年9月1日清晨于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