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自己的公眾號轉來的原創(chuàng)文章)
早上看到Chris托班的公眾號發(fā)了一條朋友圈,標題為:父母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就是爸爸媽媽彼此相愛。
對于這句話,我簡直不能贊同更多。于是我決定也來蹭個熱度,就讓我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說“為什么父母彼此相愛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吧。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里,3-6歲的孩子處于俄狄浦斯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戀父戀母”期。在這段時間里,我們經常會聽到孩子說“我長大了要娶媽媽”、“我長大了要跟爸爸結婚”、“我要跟媽媽一起睡,爸爸出去”等等的言論。我們通常說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就是在這個時段里形成的。弗洛伊德認為,如果兒童在3-6歲這個時期沒有過度好,就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
讓我們來看一下,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里,這個階段的兒童是如何發(fā)展的。
首先,孩子會靠向同性父母,即:女兒愛媽媽,兒子愛爸爸。
此時你會發(fā)現孩子特別粘同性父母,女兒特別粘媽媽,兒子特別粘爸爸。有時,你還會看到孩子特別順從同性父母,對同性父母言聽計從?;蛘撸泻⒛7履赣H,想以此來贏得父親的愛。
此時的孩子把自己所有的愛都投向同性父母,希望能霸占/得到同性父母所有的愛;而把異性父母當成自己的“情敵”,并希望TA能離開,最好是消失。
如果父母相親相愛,使孩子在上一個階段沒能得到同性父母,孩子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靠向異性父母,即:女兒愛爸爸,兒子愛媽媽。
由于上一個階段的失利,使孩子因愛生恨,把自己的愛轉投給異性父母。也就是孩子們發(fā)表“我長大了要娶媽媽”、“我長大了要跟爸爸結婚”等言論的時段。這個階段的表現通常會比上一個階段更容易識別。孩子的目的就是想得到異性父母,排斥/攻擊同性父母,企圖得到異性父母所有的愛。
如果父母相親相愛,使孩子在第二個階段也沒能得到異性父母。最終,孩子會再次靠向同性父母。
因為父母的舉動讓孩子了解到:我的父母是如此相愛。但如果我長得跟媽媽一樣,以后總有一個像爸爸一樣的男人會娶我;如果我長得跟爸爸一樣,以后總能娶到一個跟媽媽一樣的女人。
因此,孩子最終會發(fā)展出良好的自我,發(fā)展出健全的人格,最終成為一個“正常人”。
由此可見,在兒童發(fā)展的過程中,父母相親相愛是何等的重要。所以,為了孩子將來能有一個健全的人格,父母就要努力做到相親相愛;或者說,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相親相愛。
講完了理論和道理,可能有人會說“道理雖好,可現實骨感”,究竟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相親相愛呢?
1. 父母在一起的
可通過言談舉止來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父母的相親相愛。比如親吻擁抱、在生活中的悉心照顧、尊重謙讓等,都可以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父母對彼此的愛。
2. 父母不在一起的:有一方常年出差/工作繁忙/離異
當父母在一起時,盡量做到相親相愛;當父母不在一起時,可以多給孩子說說另一半好的方面,樹立一個優(yōu)質父母的形象。因為孩子以后很有可能會變成你所說的那個人的樣子,或者依照你所說的形象來尋找將來的另一半。
3. 有一方父母缺失/死亡
在給孩子說對方的優(yōu)點之余,也可以找一個優(yōu)秀的客體來填補缺失的父母的形象。明星、運動員或者身邊的朋友等都可以,關鍵是在TA身上可以看到優(yōu)秀的品質。有了這樣的填缺,就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參照,可以讓孩子照著這個形象慢慢長大,同樣也可以培養(yǎng)出孩子優(yōu)秀的品質,發(fā)展出健全的人格。
兩個禁忌:
1. 通常我們最怕的就是,在父母離異的情況下,有撫養(yǎng)權的一方總是跟孩子說對方的不是,跟孩子抱怨吐槽對方的不好??墒怯捎诤⒆訉α硪环礁改傅娜笔В麜涯切┰挳敵墒侨笔Ц改傅奶刭|,然后內化進心里,假以時日之后,最終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再呈現出來。所以有時我們會看到一種現象:明明沒見過自己的父親,怎么就跟父親(行為舉止性格)長得一模一樣?
在心理學界流傳著一句很經典的話叫作“酒鬼的女兒愛酒鬼”,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2. 如果父母關系不好,父母也應當努力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或是工作,而不是把孩子作為配偶的替代,把孩子抓在手里不放。也就是上文中說到的“孩子已經得到了爸爸/媽媽”的情況。否則,孩子在今后的人格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比如我們時常會聽到的“我爸說/我媽說”、或者“媽寶男/爹寶女”、或者總是換男/女朋友、或者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找男朋友還是女朋友等,這通常都是在3-6歲這個時期出現的問題的延伸。
總結:
根據上文的闡述,我們已經可以理解,為什么父母彼此相愛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因為父母關系好是孩子發(fā)展出健全人格的基石。
所以,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相親相愛,祝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健康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