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看世界就是通過我家那臺熊貓牌黑白電視機。農(nóng)村小孩,最遠只去到縣城外婆家,經(jīng)濟狀況決定生存狀況,在兒時的記憶里不曾有過“旅行”這樣的概念。自己家沒電視的時候去鄰居家看電視,那時看得最多的是《三國演義》,自家有了黑白電視后,別人家開始有閉路電視,意味著可以有十來個頻道。而我們家只有福建電視臺和中央一套。新聞聯(lián)播是我爸爸每晚的必看節(jié)目,這個習慣一直延續(xù)到我高中時候,《新聞聯(lián)播》給了我很多幫助,首選是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比如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那段時間的新聞,我們?nèi)叶际菬崃矣簦榫w激憤……其次是語言表達,再有是興趣激發(fā),每每江澤民主席(后來是胡錦濤主席)會見外賓,他的旁邊會做一個人,向他遞話,我問爸爸,那是誰,爸爸說是翻譯,外語講得非常好,好到別人說什么,他們馬上可以用中文表達出來。大概是上一年級左右,我告訴爸爸“我長大以后,也要成為領導人身邊的翻譯”……后來我一直一直很喜歡英語,雖然到上了大學才知道自己離一個口譯員,一個外交翻譯有多么遙遠的距離……哈哈哈。但還是感受到家庭氛圍對一個人成長的深遠影響,對一個孩子興趣激發(fā)的潛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