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孩子上才藝班么?

2016-3-21 20:35 轉(zhuǎn)載 · 圖片1

大女兒四歲時,我們正好搬回臺灣三年。那段期間女兒開始接觸音樂和律動,學了鋼琴,也進入弦樂器的世界。有朋友劈頭問說:怎么你們都逃不過「學才藝」的迷思?

我笑笑,心底并不認同這一頂「學才藝」的帽子。因為我從來都不認為音樂是需要用特別眼光看待的才藝,而把音樂、藝術(shù)、運動、閱讀等等,都看成像是飲水、空氣一般,人人皆可賞識、得以享受,不僅是生活教育的一環(huán),更是終身賴以怡然自得的養(yǎng)分。它們,是孩子「四育均衡」不可或缺的基礎(chǔ)。

為孩子的平衡人生播下種子


對于重視教育初衷的國家,這些被冠上「才藝」的各類活動領(lǐng)域之廣,事實上涵蓋了人生各個基本層面。但它們是每個孩子與家庭,可以按照興趣、費用、時間等不同考慮,自行去開發(fā)選擇,學著玩、學著喜歡。只要學習的出發(fā)點正常、初衷正確,孩子們從年幼期間的廣泛接觸,將會為他們尋覓到合適的興趣,并發(fā)展成為人生的樂趣。

這樣的想法,是為孩子播下平衡人生的種子,而不會陷入大家口中趕流行的「學才藝」迷思。

住在臺灣的三年期間,我聽過一位先生對妻子說:「孩子學那些才藝都沒有用!學計算機、英文、數(shù)學這些有用課程的錢,我出;那些沒有用的,你自己去想辦法!」也經(jīng)常聽到人們嘆氣說:「現(xiàn)在的孩子真可憐,要學這么多東西。」

在各種質(zhì)疑、不解的話語之下,我還是讓兩個女兒一一接觸了不同的「才藝」活動。因為我相信這對她們?nèi)松膯⒚?,有絕對的幫助。她們悠然其中的喜樂,成為我最大的安慰與鼓勵。

為了興趣不是為了才藝


結(jié)束三年在臺灣的日子,我們搬遷來到芬蘭。五年多來從國際學校到芬蘭學校,我發(fā)現(xiàn)一個「真相」:孩子在課余、假日「玩才藝」,絕不是臺灣人的專利。有很多歐、美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徜徉于各式音樂、藝術(shù)、舞蹈、運動之中。但是,這些我們視為額外加諸于孩子身上的「才藝」,他們卻稱之為Hobby?。ǚg得貼切一點,就是「興趣」)我心底大聲贊好!

在芬蘭,可以看到嬰兒在零歲時期就跟著父母上音樂班;三、四歲時,已摸過多種不同樂器,開始了音樂啟蒙;五、六歲以后,很有自信的對父母說:「我要學吉他!」

你看到的芬蘭孩子,不是只上繪畫課,還學建筑、做模型。芬蘭的男孩,三歲不到就興致勃勃的打冰上曲棍球;芬蘭的女生,小小年紀就穿戴全套滑雪裝備,在雪地中玩越野滑雪、下坡滑雪、滑雪板……


于是,你會問著芬蘭的父母說:孩子有哪些「興趣」?。克麄兿矚g上哪些「興趣」課?而不是問「才藝」。這「興趣」兩字,不僅少了「為學而學」的壓力,也少了「才藝」背后那種相較高低的競爭心態(tài)。


興趣,有數(shù)百種選擇,人人皆有,沒有誰強、誰弱、誰行、誰差。擅長者最后可以將興趣發(fā)展為專業(yè),業(yè)余但樂此不疲者,也學會終身玩賞并藉此陶冶性情。

任何有機會長期接觸不同興趣課的孩子,會自然體會到,所有的事物非一蹴可幾。無論藝術(shù)、音樂、運動、舞蹈的養(yǎng)成,需要的都是時間與耐心,只有一點一滴的增加,才能真正累積實力,沒有三年五載的長期澆灌,難以成形。

所以,它們比起智力學業(yè)養(yǎng)成所需要的精神力氣,絲毫不遜色。孩子借著學習這些智育之外的不同領(lǐng)域,平衡的接觸、了解到人生長路,其實可以拓展得更寬闊、更有趣。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予不同面向的啟發(fā),這樣的「興趣」學習與啟蒙模式,從冰島、瑞典到芬蘭等北歐國家都大同小異,也一代接一代的付諸實現(xiàn)。

找到自己喜愛的活動


讓孩子學習人生的不同領(lǐng)域,到底要從「興趣」還是「才藝」的角度來看呢?我想,真正的差別,或許就在于為什么要引導孩子接觸學習?如何做才不會給孩子過多的壓力?父母的態(tài)度與期許、社會對「才藝」的看法、孩子是否打從心底開懷的去學,將是影響孩子學習這些課程的關(guān)鍵。

芬蘭的孩子,在課余之暇玩很多東西,興趣課相當廣泛。距離首都赫爾辛基六十公里外的羅亞市(Lohja)教育官員雷柏(Juha Lemberg)曾對我說:「我們希望孩子對各種事物都有熱忱,希望孩子至少下課后會有一項興趣,因為那是對于自己生命與人生的啟發(fā)。」

擁有四個孩子、依舊年輕動人的冰島大使夫人古德倫(Gudrún Sólonsdóttir)告訴我:「我們冰島的孩子,小時候就接觸許多興趣課。」我問:「學習那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呢?」她說:「就是好玩。同時也找出適合自己一生喜愛的活動。」

以運動來說,芬蘭的國家運動是冰上曲棍球,大多數(shù)孩子,男女生都有,從三、四歲起就開始穿上溜冰鞋,拿著冰球棒在溜冰場上飛馳玩樂。大女兒在音樂學院大提琴老師的十二歲兒子,除了是大提琴好手外,更是校外曲棍球隊的一員。

以音樂來說,芬蘭的女孩除了我們所熟悉的鋼琴或小提琴之外,還有更多專精于爵士鼓、小號喇叭、電吉他等等。

我曾經(jīng)在音樂學院等女兒下課時,遇見一位留職停薪、帶著娃娃來上零歲音樂律動班的國際關(guān)系學者;也碰過一位瑞典經(jīng)濟學院教授,等學習小喇叭的女兒下課。

或許有人會好奇的問:是不是因為這是首都赫爾辛基的關(guān)系?其實,在我走訪芬蘭各地的過程中,就發(fā)現(xiàn)芬蘭孩子幾乎都會去找尋自己的生活興趣。就這點,芬蘭城鄉(xiāng)差距并不大,家長與孩子的同理心相似。再偏遠的小鎮(zhèn),一樣有音樂、藝術(shù)與運動等的種子,播在下一代的民族幼苗心田里。

我們會感慨孩子很可憐,要學這么多東西,是因為學習的初衷與立意,被升學壓力與「有沒有用」的心情給扭曲了,更因為過度趕場,而使孩子沒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來體驗、咀嚼。

如果學習音樂,是為能彈奏出樂曲的音樂感,是為了找尋自己與音符之間的心境接連,而不是為了趕進度、一較高下、炫耀技法巧手,孩子心中那份與音樂的關(guān)系,就會自然的被啟發(fā),也更能找到適合彈奏的樂器、曲目,并學會去欣賞。不僅欣賞別人,也欣賞自己。

孩子學到終身都能樂在其中的知識與「興趣」,一直是芬蘭在各種教育面向所堅持的精神,各式學科的老師也以這樣的思維,教導與引領(lǐng)學生。

搬來芬蘭的前四年半里,兩個孩子陸續(xù)上過長時間的游泳、網(wǎng)球、花式溜冰等不同的運動課程。一直到第五年,因為課程與其他活動時間表有所沖突,才決定暫停、調(diào)整作息大半年。

結(jié)果,大女兒不只一次抱怨說:「媽咪,我沒有額外去運動是不行的!」「媽咪,我的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我怎么會停下來了!」「媽咪,我除了要會音樂之外,還希望有足夠的運動細胞。嗯,我暑假可以去學駕風帆船嗎?」

培養(yǎng)一生都樂此不疲的興趣


環(huán)境,使人的成長,總會有所不同。芬蘭學校的上課時間不長,下課后孩子各自發(fā)展屬于自己的「興趣」。芬蘭孩子下課不用趕著補英文、補碼學、上各種智力的課輔,反倒為自己的人生,學了各種各樣好玩的興趣課。

有時,我不免半開玩笑的跟芬蘭人說,你們孩子的「興趣」真不少啊!

其實我心里也曾問過:他們真的學太多了嗎?芬蘭人都知道,冬天這么長、這么冷、這么黑,不培養(yǎng)一生都樂此不疲的興趣,如何度過漫漫冬季長日?在此度過第六年的我,的確心有戚戚焉。

人生,再多的學習都不為過,只要在學習初衷與立意上走對,無論是打鼓、游泳、跳水、滑雪、高爾夫球、網(wǎng)球、足球、跳舞、彈琴、劃船、騎馬……培養(yǎng)一生都樂此不疲的興趣,樣樣都好。但如果學習只是為了較勁、為了競賽,再美好的人文與興趣,都將變調(diào)與變質(zhì),成為讓人詬病、疑慮的「才藝」。

「才藝」興趣化,「興趣」生活化,是北歐各國對待這些課程的態(tài)度,因為這關(guān)系著下一代能不能健康、平衡的學習與成長。

文:陳之華,她著有《芬蘭教育第一的秘密》這本書


回應2 舉報
贊7
收藏7
9年前
的確,以興趣的培養(yǎng)為目的而不是以為了贏得別人的贊賞和比較中獲勝的才藝學習更能激發(fā)孩子本身的熱情和對自身生命的發(fā)現(xiàn),是成就孩子終身幸福的重要手段!
9年前
就是這樣,讓孩子找到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我們?yōu)樗麄円?guī)劃學哪些才藝,這樣孩子身心健康,生活豐富多彩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