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國人心態(tài)衰老得非常快,正如我言“三十歲說自己老了,四十歲就可以抬出去埋了,那種被深深欺負的淪陷感和不曾反抗過的滄桑感”,寫在很多國人臉上。每代人都不盡力,把不自由的生活不負責任地傳遞給下一代,為脫己責,卻說就看你們年輕一代了。須知生命一日不息,責任一日在身,才能終得自由。
22:人的天性總是喜歡表揚者和同道人,但真正有質量的反對者也應是你智慧的恩人,腦力激蕩、思維的樂趣便由此而來。沒有反對者的訓練,沒有不同聲音的表達,其實對雙方都是一種致命的傷害。要知道有人反對,是人世間再正常不過的事,你不要想做出任何事說出任何話來,便沒有人反對。
23:中國高校一些師生,不懂BBS、博客、微博、推特、G+卻還在當下研究新聞傳播者大有人在。很多人把上網當成浪費時間,甚至研究社會學、新聞學、傳播學、政治學的學者,都以為上微博等是浪費時間,但他們在著作里常會扯些與互聯網風馬牛的觀點,以示對此知情,此為知識上的不誠實。
24:對很多人贊賞探險家、傳教士李文斯頓的勇敢,他回應道:“掌聲會寵壞一個人,使他在意別人的夸贊。我心中也經常有控告的聲音:‘你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表現你自己?!野驯娙藢ξ业馁澝?,放在上帝的手中。因為贊美在自己心中太久,會發(fā)臭?!弊詈笠痪涮貏e亮。
25:每代人都不盡己責,在下一代終勝上一代的庸俗進化論里,獲得茍且無聊的安慰,社會自然不可能有良性改進。“近來時事輕先輩”固然不高明,但“好染髭須事后生”亦非理智。上了年歲的成人(包括父母)世故刁滑,勢利自保,以至阻滯了年輕人求真向上、對信息自由的熱望,社會以此惡性循環(huán)。
26:年少時對于勢利冷漠、世故圓滑總是看不起,當自己成人并有小孩后,有許多人會以過來人的姿態(tài)把自己年少時看不起的這些理念,作為適者生存的金科玉律交給自己的子女,并以此自鳴得意,好像人生的目標就是為了將自己修煉成“自己曾經最看不起的那種人”。
27:杜甫老師被同鞋們惡搞,除了好玩,還有得一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周樹人,二怕寫作文,三怕文言文”,非常直觀地體現出中國教材編寫者無能。魯迅文章和杜甫詩作都應該選入中學課本,但別選仇恨和侮罵的詩文上了癮。選迅翁有愛的文章和老杜《贈衛(wèi)八處士》、《春日憶李白》不是更好嗎?
28:為《人物》雜志寫過紀念王小波逝世15周年的文章《一人個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難》:如果我們在必將開往墓地的列車上能夠對自己的子女說我并不想把不自由的生活不負責任地傳遞給你們,我為自由與有趣的生活努力過,現在該你們了。那么我們的墓志銘也許可以共有:一個人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難。
29:教小女及朋友們幾個孩子幾年了,他們的語感、節(jié)奏、韻律、神采及對古文的理解明顯進步,這令我非常開心。一直想編一本傳諸久遠的《古文初步》或者叫《那些感動我們的怎能忘懷》,其選擇是充滿愛與美、生活情趣、有做人底線(不選道德高標)、熱愛生命,剔除傳統(tǒng)里等級觀念等窒息人性的部分。
30:中國教育的毛病之多,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教材內容選擇,不是培養(yǎng)獨立人格、生活情趣、基本人性關懷、提高審美能力,而是用無盡的道德要求來約束,讓一個人當完人。像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卻被贊美,倡導大公無私,如此違背人性的洗腦教育充溢從小到大的每一冊教材。
31:語文教材弊病很多,舉其大端:撒謊杜撰、反人性的道德說教泛濫、仇恨意識強烈,選文單一(愁苦的杜甫、激憤的魯迅等)。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包括不少老師開口閉口“解放戰(zhàn)爭”、“三年自然災害”、“抗美援朝”,這就是愚民教育深不見底的下意識效果,人們受此毒害大傷自己權利而不自知。
32:變態(tài)成功學在吾國之泛濫,非獨貪腐和學歷造假之官員為然,如環(huán)球一樣混淆是非的宣宣亦然,整個社會價值觀唯權力和物質是尚,故各種遠超人們想像的怪現狀層出不窮。像愛默生如下的“成功觀”自被視為天方夜譚:“能欣賞美/能發(fā)現別人身上的好處/能把自己奉獻出來/這就算成功了”。
33:遍讀諸多華文語文教材,無有如大陸四九年后遍選仇恨文章來教子弟者。爭論迅翁文章可否入選絕對是偽問題,關鍵在于選什么。像《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之類切不可在認知不成熟,心智待健全時作為教材來灌輸,除非有相當的祛魅及愛之教育,否則終身不知寬容理性為何物。
34:民國知識分子基本上復合型(專業(yè)+公共)知識分子,很少有不批評社會問題的。一般人只知徐志摩、梁實秋是作家,但他們的政論水平不低。更有自然科學家如丁文江等既在本專業(yè)有不錯的成就,亦對社會不公時常發(fā)言。哪像今天既不專業(yè)又不公共的知識分子毫無擔當、全面生產垃圾。
35:課眾子講鄭燮和陶潛如何對待仆人而及情商,我謂情商有三: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國人講得太多而流于油滑,世故勢利,其實平等待人,不卑不亢最為切要;復次人與自己的關系最被忽略,如持之以恒誰都知道,但能行者甚少,以至荒廢人生者甚夥;最后是人與宇宙之關系,小到對待花草,大到看待萬物。
36:我理性探討百年來為何國共兩黨選林覺民《與妻書》背后教育哲學的深層原因,但有些人頗受官式大詞的蒙蔽,只知泛濫情緒。官式大詞亦即波普爾意義上的大詞,就是為無理性的情緒化之人預備的??斩创笤~和無邏輯形容詞從中學生作文開始,就泛濫在我們的寫作中,包括許多“名人”的文字無不如此。
37:與女兒探討未來,她答想當廚師。我說只要你幸福,我和媽都支持。我問她為何要當廚師,她說媽做的菜不好吃。我說你這可能是青春期的叛逆想法,其熱度短暫。她還說澳洲有安東尼一枚,為廚師且與人做繪本寫作,生活有趣。我說這個比較容易堅持,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嘗試和好奇心,而非馬上為人生做了斷。
38:中國教育的糟糕和學校教育的不堪,是眾所周知的事,對照俄羅斯著名導演塔爾科夫斯下面一段話,有多少父母敢說自己起到了良好的榜樣作用呢?“我們的孩子會是什么樣子?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但也取決于他們。他們的心中,一定要有爭自由的熱誠。這又得看我們的。生而受奴役的人,本性難移”。
39:獨立思考是一種難得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我們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嚴重缺乏,包括不少高學歷人士。一來不少人信息接受能力和渠道有限,二來知識結構的均衡度不夠。對某事議論是一種權利,但下結論一定要有相當之證據,并有謹慎和理性的態(tài)度。我遵循胡適先生的話:對人疑處不疑,做學問不疑處有疑。
40:培根雖有了不起的成就,但他的為人亦有不少可訾議之處。不過他下面這段話,時刻提醒著我且樂于長期付諸實踐:“我有一種探索的激情,我也有一種不草率下判斷、不隨便贊同、喜歡沉思、樂于改正成見的才能和用一絲不茍的努力改正自己思想的才能?!?/p>
作者:冉 云 飛
編輯。出版過《沉疴:中國教育的危機與批判》、《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莊子我說》、《尖銳的秋天:里爾克》、《陷阱里的先鋒:博爾赫斯》、《像唐詩一樣生活》等十來種書?,F供職于某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