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7年造出最極致小戶型:3人住19m²就夠了

2023-9-1 17:12 轉載 · 圖片47

轉載自公號:一條; 編輯:朱玉茹

60歲的梅姐,
退休后喜遷新居。
雖只有19m2,
卻能輕松住下自己、姐姐和女兒三人,
還可以請朋友來搓麻將……

圖片
梅姐的新家:19 m2住3人,滿足兩代人的需求

90后夫婦Claire和David結婚5年,
終于買下第一套房。
他們在37m2小公寓里裝電梯,
家里能一邊辦9人聚會,
一邊還有私密空間可以獨處……

圖片
90后夫妻的第一套房:37m2裝電梯,能9人聚會

香港80后林揆沛(Patrick Lam),
是這兩套住宅的設計師。

7年來,他專注研究極小戶型,
已經做了50多套改造,最小的只有約6.5m2。

2020年,他創(chuàng)立的事務所成為香港
第一個拿下Dezeen設計大獎的事務所。

7月底,
一條在香港見到了林揆沛,
和他聊了聊小戶型極致改造的秘密,
生活的舒適,
如何不被面積所困。

圖片
林揆沛改造后的極小戶型,絕大多數都不超過45m2

01
面積再大
沒有舒服的感覺也不是家

圖片
繁華而擁擠的香港

“酷熱”預警的7月末,我們來到香港。烈日當空,人群涌動的街頭上卻不見一頂太陽傘。好奇之下詢問當地人,對方答:“(香港)地方太擠,你一打傘就打到旁邊人,干脆大家都不打咯?!?/span>

再往前走,路過一家房產中介。密密麻麻的宣傳單中最便宜的,是近油尖旺一間建筑面積41m2的老破小,售價近400萬港幣(約372萬人民幣)。

“這差不多是香港的平均水平。香港是出名的地小人多,地價很貴的。”建筑師林揆沛告訴我們。

圖片
兒時的林揆沛在與母親、哥哥共用的小臥室內

他自小就住在香港的舊唐樓里,對狹窄而昂貴的居住空間并不陌生?!拔覀兗?00多呎(約18.5m2),隔了5個房間,爸爸住一間,媽媽跟我還有哥哥住一間方便照顧。我都沒有床睡的,就掛一塊布吊在床上,我睡在布上?!?/span>

“客廳也非常小,基本你躺下就沒有空間了,面前就是五個門(兩個房間、廚房、廁所、大門)對著你。這是很典型的一個香港式戶型,我們笑稱是‘五鬼拍門’?!?/span>

香港工作朝九晚九,年輕夫婦通常都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必須請住家保姆。但由于空間緊張,保姆有時甚至只能睡在廚房里。46m2的“浮宅”將保姆生活空間升至客廳上層,與電視柜、飯廳結合,樓梯可儲物。夜晚拉門關上,整個客廳就變成保姆的私人空間。

圖片
“拱門共居”:49m2,三名年輕人的合住空間

舊洋樓中不可拆除的拱門墻,改造后集收納、書架、照明等功能于一體,既能減少大柱的壓迫感,又整合了日常需求

圖片

在香港中文大學讀了建筑和藝術雙專業(yè)后,林揆沛開始專門研究極小戶型。2017年至今,已經完成了50多套改造項目,最小的只有約6.5m2,平均都是18.5-65m2。

找到他做改造的有結婚多年才買下第一套房的小夫妻,父、子、孫三代住一個小房子的大家族,剛畢業(yè)沒錢、和一群同齡人合租的年輕人……

項目做得越多,他越發(fā)意識到小戶型設計背后隱藏著的更大的社會問題:房價飛漲年輕人買房難,跨代共居的矛盾與隱私……“它不僅是在香港,在上海、紐約、東京等等很多城市都越來越嚴重,其實是整個世界性的現象。我做的雖然只是一個個小家的改造,其實是希望能提供一些可能的解決思路?!?/span>

新項目位于“居屋”里,由政府策劃、修建,低于市價賣給有資格的市民,有收入限制?!熬游荨痹谙愀酆艹R?,一般一棟樓內戶數多,每戶面積都不大

圖片


圖片
盡管新家只有19m2,梅姐覺得設計后很是漂亮

我們跟隨林揆沛前往剛完工的新項目。屋主是60歲的梅姐,住了一輩子的老唐樓,退休后終于搬進新房。雖然只有19m2,還要與姐姐、女兒同住,但見了林揆沛的設計后,梅姐臉上立刻笑開了花。

“地方雖然小,但是設計得沒有浪費一個角落,什么都有。一進家門,就覺得好漂亮、舒服、開心,陽光滿屋。其實你還想要什么呢?”梅姐向我們感嘆。

“面積再大,沒有舒服的感覺也不是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覺得很滿足?!?/span>

以下是林揆沛的自述。

02
給小空間一個彈性
37平米裝電梯,還能9人聚會
 

圖片
“窗臺之家”:風景最好的窗臺區(qū)域,利用隱藏的活動臺面、矮凳等配件,打造出適合單人和多人的多種模式

我們生活的需求,其實是隨著時間在不斷改變的。單身、有伴侶、有孩子,不同的人生階段,甚至就是每天的不同時間,可能都會有不同的需求。通常來找我的人,他們本身房子不大,但是想滿足的需求又很多。

如何給小空間一個彈性,讓同一個空間可以變換出不同的模式和可能性,是改造的重點。一個很巧妙的方法,是加入活動的配件。

圖片

靜觀連廊:37m2,夫妻2人

圖片

“靜觀連廊”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屋主是90后夫妻Claire和David,結婚5年一直租房住,這是買的第一套房子。

Claire是做藝術和設計工作的,朋友比較多很活潑。David做IT工作,更宅一點。他們就希望家里既可以請朋友來聚會、活動,同時也要有比較私密的空間可以不被打擾。

香港人其實很少會帶朋友回家,一方面是家里小坐不下,另一方面是儲物空間不夠,很多雜物都只能堆在外面,不好意思被外人看到。這兩個問題在原戶型中同樣存在。

圖片

改造后空間更通透、亮堂,可以邀請5-7個朋友聚會

圖片

房子本身只有37m2,被隔成了3塊,每個房間都很小且窄,但是樓頂很高,有3米3。

利用這個優(yōu)勢,我們把原來的隔墻都拆掉,加了一個可拆卸的平臺,把兩房變成了上下兩層。相當于多了一倍的面積,采光和通風也比原來好很多。

定制的平臺不入墻,把所有螺絲擰開就可全部搬走,方便未來可能的需求變化。

圖片


圖片

開放式廚房方便聚會,藏有一個可伸縮臺面用來切菜、泡茶。

圖片

下層有1米8的高度,剛好夠一個人走過去。一半面積是生活區(qū),一張沙發(fā)和長桌椅,就能完全滿足夫妻倆看電視、吃飯等日常需求。

另一半面積是活動區(qū),沒有放置家具,方便女生練瑜伽。男生則利用平臺的鋼架結構做了一個吊床,可以躺著看書,好像度假的感覺。下雨的時候,這一塊也可以用來晾曬衣服。

圖片

上層的臥室和工作臺。

圖片

上層就相當于是臥室,利用圍欄做了一個睡前的工作臺,也可以同時看到下面的電視。

活動的電樓梯,給了他們一個選擇的權利。電梯收起來,兩個區(qū)域就完全獨立開來、互不打擾,底下請5-7個朋友來聚會都完全沒問題。睡覺的時候一般就放下來,方便起夜去廁所。

圖片

弧形墻面背后的空間全被利用起來

圖片

廁所和所有的儲物空間,全部“裝進”一個3米高的弧形墻面里,變成造型的一部分。所有雜物都能放進去不說,還可以把管道、熱水器、抽油煙機這些藏起來,看上去家里就會大很多、干凈很多。

Eric和Lory一家三口在“智能禪室”

圖片

另一個例子是“智能禪室”。原本45m2的兩房一廳,一家三口住,空間雖緊湊也還算足夠。但屋主夫婦Eric和Lory的工作都經常需要出差,所以很多時候需要媽媽住過來幫忙照顧小孩。

媽媽的住處、小孩的娛樂空間還有大人的休閑空間,其實都只能在客廳這個小區(qū)域里實現。

圖片

開放式的餐廚空間功能多變。

圖片

我們選擇把廚房改成開放式的,和客廳變成一體,更加開闊。整體都做了升高的地臺,藏有大量的收納空間之外,還有一個可升降的臺面,和一道拉門,可以變換出4種不同的模式。

圖片

茶室、游戲室、影音室模式。

圖片

臺面升起來,就變成是大人們茶室;降下去,則是小朋友的游樂場,或是一家人的影音室。

圖片


圖片
客臥模式

關上拉門,就可以當一個客臥。拉門上方有隔欄可透氣,壓紋磨砂玻璃亦可保留日光。再將走廊的拉門關上,廳與房都能保證各自的私密性。

圖片


圖片

瑣碎的空間也都被利用起來,例如椅子下面可以加抽屜,兒童房的地臺可以用作書桌椅,主臥的衣柜里藏有可掀式梳妝臺……這樣一來儲物空間大大增多,也不會顯得整個房間里都是柜子,視覺上壓抑,實現一種實用和美觀的平衡。

03
微觀設計
3人住19平米,滿足兩代人需求

圖片
梅姐與姐姐散步

我本身讀建筑和藝術,身邊的同學可能很多都在做一些很大規(guī)模的項目。我覺得大小其實是不重要的,有時候很微觀的項目,其實更能反映到一些大的社會問題。

像是跨代共居,在香港是非常普遍的。適老化、兩代人不同的需求、家庭與私密空間的轉化等,都要在很小的面積里去實現。

圖片

平原共居:19m2,2位老人和女兒共3人

圖片

像是“平原共居”,屋主梅姐60歲,有個20多歲的女兒,61歲的姐姐丈夫不在了一個人生活。她們三個人一起住一個19m2的小房子,互相照顧,這在香港其實是一個很典型的情況。

因為整體面積很小,如果隔出單獨的房間很容易讓空間顯得很暗、壓迫,考慮到都是女性,相對來說對私隱度要求沒那么高,更希望有很多的收納空間。

圖片

地臺內側的儲物空間上抬打開,裝有緩沖鉸鏈不會夾到手;外側的則是抽屜式,向外拉開。
 

圖片

玄關處做洞洞板便于收納,同時還藏了一個全身鏡 

圖片

我們就做了全開放的空間,把所有的收納都放在地下的地臺里,其實是想象住在平原上的感覺,對老人也比較友好。因為柜子如果在上面,要踩凳子拿東西就有摔倒的風險。

地臺和廚房的角的部分都打掉,不會阻擋老人在家里活動的動線。

圖片

女兒的工作臺

圖片

一高一低的地臺,區(qū)分開活動區(qū)和休息區(qū),各自有一個可升降的臺面。高處臺面主要是女兒的工作臺,低處臺面主要是老人用,她們都退休了,平時喜歡叫朋友來打麻將、喝茶聊天。

圖片

朋友來打麻將時,簾子降下來。

圖片

需要時將高低地臺中間的簾子放下去,女兒可以在里面休息、工作,互不打擾。睡覺時休息區(qū)中間也有一個百葉簾,隔開老人和女兒,保證隱私。

寵物游園:42m2,年輕夫婦、母親、鸚鵡和貓

圖片

“寵物游園”里跨代共居的情況要更特別一點。年輕的夫妻Ken和Teri,與媽媽同住42m2的兩室一廳。各自都養(yǎng)了寵物,夫妻倆是鸚鵡,媽媽則養(yǎng)貓??臻g布局不光要考慮青銀兩代人,還要適應寵物的生活習慣。

年輕人東西比較多,要收納,對私密性也比較重視。年長的媽媽則在意活動的便利性,以及可以隨時和陪伴自己多年的貓咪互動。

圖片

房間門的造型呼應寵物主題

圖片

我們將整個空間一分為二,以三道玻璃屏風門隔開。夫妻的區(qū)域靠窗,因為鸚鵡需要曬太陽。全部升高做了地臺,可以容納大量的物件。

圖片

母親臥室內四周環(huán)繞著貓洞、貓窩

圖片

母親的區(qū)域則全平,防跌倒,也方便她平時遛貓。很多柜體的部分,包括換鞋凳,都設計成了貓洞、貓窩、貓廁和走道,讓貓咪可以自由地穿梭。

這一塊因為離窗戶較遠,陽光會少一些,用了明亮的白橡木色補足亮度。和靠窗區(qū)域的淺楓木色相區(qū)別開來,又不失和諧。

圖片


圖片

一家人吃飯的時候,屏風門打開,可以從門口的柜體內拉出一個長餐桌。窗邊鸚鵡籠下的空間藏了四張活動座椅,可以配合使用。

其實全世界各種資源永遠是會越來越少,不光是土地。怎么在有限之中,尋找更多的可能性,我想未來可能會更需要這個能力。

部分圖片來源:Sim-Plex Design Studio


回應1 舉報
贊8
收藏5
2年前
輪流住可以,一起住?????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