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0親子閱讀記錄 一本繪本要“被”娃拓展到極致

2016
2022-12-17 15:20 原創(chuàng) · 圖片27


共和國脊梁繪本是最近的最愛,每天多少都會看一本。

“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共三輯,第一輯由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分別講述了中國8位著名科學家竺可楨錢學森、何澤慧、吳征鎰、劉東生、梁思禮、袁隆平屠呦呦的故事。

“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第二輯叢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分別講述了中國8位著名科學家林巧稚、錢三強、王大珩、施雅風、徐光憲、彭士祿、顧方舟、顧誦芬的故事。

“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第三輯叢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分別講述了中國8位著名科學家張鈺哲、王守武、吳文俊、吳良鏞、孫家棟、盧永根、張炳炎、鐘南山的故事。

一般情況下,我都是讓她自己看,她或自己翻看,或luka hero講,或超記牛放音頻,自己都會操作。但是這天非要拿這本讓我講給她聽,想著,恩,已經很久沒有給孩子講故事了,那就今天給她講一本吧(我以為我可以看字讀一遍),這一下不得了,一本書講的口干舌燥、手忙腳亂,一本繪本要“被”娃拓展到極致,但是也開心不已,娃和我都非常的滿足!

從前幾天就想好好整理一下,今天終于可以做到。


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 "彗"眼識星—張鈺哲的故事401人有 · 評價192張嘉懿 著北京出版社 / 2022-05

張鈺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fā)現者,  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民國十五年(1926年)畢業(yè)于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民國十七年(1928年)發(fā)現第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 民國十八年(1929年)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1941年,中國境內第一張日全食照片是他組織拍攝的;他第一次提出通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歸,來解決“武王伐紂” 究竟發(fā)生在哪一年的歷史懸案,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2051號小行星定名為“張”(Chang)。1986年7月21日,張鈺哲逝世,享年84歲。

張鈺哲他長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觀測和軌道計算工作,他拍攝和領導拍攝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確位置。 他和他的助手們一起共獲得8000多次小行星的成功觀測,并先后發(fā)現1000多顆新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顆新彗星。發(fā)表過近60篇觀測和研究的學術論文。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huán)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并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

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79年,下次過近日點時間為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最遲在公元前240年,或公元前466年,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并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據朱文鑫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并符合計算結果。

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見兩次的彗星。其它能以裸眼看見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那些都是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彗星。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歸將在2061年中。在1986年回歸時,哈雷彗星成為第一顆被宇宙飛船詳細觀察的彗星,提供了第一手的彗核結構與彗發(fā)和彗尾形成機制的資料。這些觀測支持一些長期以來有關彗星結構的假設,特別是弗雷德·惠普的“臟雪球”模型,正確的推測哈雷彗星是揮發(fā)性冰-像是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塵埃的混合物。這個任務提供的資料還大幅改革和重新配置這些材料的想法;例如,理解哈雷彗星的表面主要是布滿塵土的,沒有揮發(fā)性物質,并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獵戶座流星雨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

《步天歌》為一部以詩歌形式介紹中國古代全天星官的著作,現有多個版本傳世;最早版本始于唐代,最廣為人熟知的是鄭樵通志·天文略》版本,此版本稱為《丹元子步天歌》。

關于作者一說在宋代起有兩種說法,北宋歐陽修等人認為著作唐代開元年間曾任右拾遺內供奉一職之王希明所撰,但鄭樵《通志·天文略》中提到此歌乃為隋朝一位不知姓名的,號曰丹元子的隱者所著。而原歌附有星圖與文字匹配并對照,但鄭樵引述時卻把圖削去。而有學者指《通志》中引述的非步天歌最早版本,因民間有傳更貼近早期之版本,而最早版本還不見,故原始作者嚴格來說還不可考。

特色以《丹元子步天歌》為例,《步天歌》以三垣二十八宿為主體,共三十一區(qū)(從角宿至軫宿,然后為太微、紫微與天市三垣),介紹每區(qū)包含星官(共283個),描述恒星數目(共1645顆)與其位置。歌詞以七言壓韻詩歌形式編撰,全篇373句共2611字,簡潔通俗,朗朗上口,容易記誦,《通志·天文略》中稱譽為“句中有圖,言下見象,或豐或約,無馀無失”(意即每句之中生動描述,仿佛讀后已有星點之形象,每句吟誦后仰天觀賞星象,星宿的星數有多有少,但歌中與實際看到的星數能一一對應,沒有多也沒有少),成為初學觀天認星的必誦口訣。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由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組成。

上古時代中國古人在靠近黃道面的一帶仰望星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若干個區(qū)域,稱之為二十八宿,又將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為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分別將各宮所屬七宿連綴想象為一種動物,以為是“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古人先后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因為它們環(huán)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是用來說明太陽、月亮、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曾被廣泛應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


吳健雄(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女,出生于原江蘇省上??h(今上海市閔行區(qū)),原籍江蘇太倉,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健雄1934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物理系;1936年赴美國留學;1940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1942年夏任教于美國史密斯學院;1944年3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原子彈研究重點實驗室,參加了美國“曼哈頓計劃”;195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72年當選為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7年2月16日在美國紐約逝世,享年85歲。 

吳健雄長期從事實驗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 中國的"居里夫人"—何澤慧的故事2378人有 · 評價1356 · 書評2唐子涵 著; 張藜, 任福君 編; 李師斯 繪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 / 2019-09

何澤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籍貫山西靈石,江蘇蘇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學家 。193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工業(yè)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何澤慧生前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何澤慧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首先發(fā)現并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一起首先發(fā)現并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上世紀50年代,與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制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中子物理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開展高空氣球、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wèi)星“慧眼”的名字也是為紀念推動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發(fā)展的已故科學家何澤慧。 

何澤慧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空間科學學會原常務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長。

王承書(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女,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yè)部研究員,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

1934年王承書畢業(yè)于燕京大學物理系;1936年獲得燕京大學碩士學位;1939年與張文裕結婚。1941年留學美國;1944年獲得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院物理博士學位;1956年回到中國,擔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教授 ;1958年被調到原子能研究所熱核聚變研究室從事理論工作;1959年被派往蘇聯原子能研究所實習3個月;1961年至196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鈾同位素分離研究室研究員、副主任 ;1965年至1978年擔任華北605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第三研究院研究員、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大型氣體擴散機總設計師;1978年擔任核工業(yè)部研究員,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高級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6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

王承書在美國期間主要從事氣體分子運動論的研究,回國后先后從事受控核聚變、等離體物理、鈾同位素分離等研究  。

王明貞(1906年10月3日-2010年8月28日),女,江蘇蘇州人,物理學家。

1926~1928年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學習。1938年~1942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得到校方4年全額獎學金并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并以接近全優(yōu)成績獲得了全美學生的最高榮譽獎——金鑰匙獎。 

2010年8月28日,王明貞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4歲。

王明貞對統(tǒng)計物理學,尤其是玻耳茲曼方程和布朗運動有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首次獨立地從??恕绽士耍‵okker-Planck)方程和克雷默(Kramers)方程中推導出自由粒子和簡單諧振子的布朗運動。與導師G.E.烏倫貝克(Uhlenbeck)合作寫成“布朗運動的理論”一文。此文一直作為了解和研究布朗運動最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 造半導體的"笨孩子"—王守武的故事416人有 · 評價224北京出版社 / 2022年5月

王守武(1919年3月15日—2014年7月30日),江蘇蘇州人,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王守武1941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機電系 ;1943年任教于同濟大學 ;1946年從普渡大學工程力學系畢業(yè),獲得碩士學位 ;1949年獲得普渡大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 ;1950年受聘于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0年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7年聘任為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正研究員 ;2014年7月30日在美國逝世,享年95歲。  

王守武畢生從事半導體材料、半導體器件及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fā)工作。

國立中央大學(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成立于南京,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guī)模最大的大學。羅家倫、厲麟似、徐志摩、張大千等名家大師均曾在該校任教。

國立中央大學的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創(chuàng)建的三江師范學堂,后歷經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等時期,1921年建立國立東南大學,成為當時國內僅有的兩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之一。1928年5月16日,學校由“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1937年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1946年11月1日,復員后的中央大學在南京開學,擁有理、工、醫(yī)、農、文、法、師范7個學院、43個系科、26個研究所。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大學執(zhí)中國高等教育之牛耳,為當仁不讓的第一學府,其院系之多、學科之全、學生之眾,居于全國高校之首。 

1949年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2年,教育部參照蘇聯高校設置模式,對全國高等院校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院系調整。學校經調整后,分出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東水利學院、華東航空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林學院、第五軍醫(yī)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  1962年在臺灣以“復校”名義重建,成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1968年改稱中央大學理學院;1979年復名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校址現為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qū),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2021年1月28日 ,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名譽臺長、第八屆全國道德范。

1936年13歲時考入馬尾海軍學校。始學航海,后轉造船。1943年在重慶畢業(yè)。1945年赴英國留學;1946年至1949年在英國皇家格林尼治海軍學院造船班深造;1950年被聘為倫敦大學天文臺助理天文學家;1953年回國先后就職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徐家匯觀象臺、北京天文臺,歷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研究員、臺長、名譽臺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開始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副主任(至1993年)、主任(1994年至1996年);1985年擔任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之后改任名譽理事長 ;1993年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199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998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9年發(fā)起倡議,并組織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  。

王綬琯開創(chuàng)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提高了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了天體測量學發(fā)展,研制出多種射電天文設備,20世紀90年代與蘇定強等提出大天區(qū)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

2021年1月28日21時37分,王綬琯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程茂蘭,天體物理學家,中國近代實測天體物理學奠基人。畢生從事實測天體物理研究,發(fā)現和證認了不少新譜線及它們的變化規(guī)律。在恒星的照相紅外分光光度研究獵戶座氣體星云的光譜研究和夜天光譜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發(fā)展了用照相分光光度法確定大氣中臭氧層厚度的方法。主持北京天文臺光學觀測基地的選址和興隆觀測站的建設,促成了2.16m望遠鏡的研制工作。提出并促成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專業(yè)的設置、支持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的設置,為北京天文臺和全國天文學界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骨干人才。


李元,山西省朔州市人,1925年生于太原,1944年在四川合川國立二中完成中學學業(yè)。

1982年起在中國科協(xié)的中國科普研究所從事外國科普事業(yè)調研并引進和推動太空美術創(chuàng)作。曾被選為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

在李元從事幾十年的科普工作中,他進行了幾百次.幾千次的天文演講.天文表演.天文展覽,普及了科學知識,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他寫的科普文章,很受讀者歡迎,正是讀了李元的文章,很多青少年走上了學習天文的道路,進入了天文學家的行列.

曾任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天文館學術委員、天津市科技館科技顧問和河北省科技館科技顧問等職。

2016年7月6日晚10時許,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zhèn))人   。東漢時期杰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fā)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端鍟そ浖尽酚小稄埡饧?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fā)明地動儀、改進渾天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譽為“木圣” (科圣),由于他的貢獻突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huán)形山命名為“張衡環(huán)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后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生于丹陽郡建康縣(今江蘇南京),籍貫范陽郡遒縣(今河北省淶水縣),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出身范陽祖氏。一生鉆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chuàng)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1967年,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huán)形山”。

1964年11月9日,為了紀念祖沖之對中國和世界科學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紫金山天文臺將1964年發(fā)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888的小行星命名為“祖沖之星”。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員、科學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jiān)、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御西夏,后因永樂城之戰(zhàn)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隱居夢溪園。紹圣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1979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為了紀念沈括,將1964年發(fā)現的一顆小行星2027命名為“沈括星”。

一行(公元683年~公元727年),佛法名號。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釋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縣)人。 

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襄州都督、郯國公張公謹。其父張擅為武功縣令。張氏家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張遂自幼生活在關中,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于長安。為避開武則天侄的糾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臺山、當陽山學習釋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后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

他自小讀書很多,到二十歲左右,已經博覽經史,尤其精通陰陽五行之學。他曾寫成闡釋揚雄《太玄》的專著,名聲不小。

小行星1972號。發(fā)現于1964年11月9日。紀念一行,唐朝天文學家。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臺縣(今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qū))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 。早年師從劉秉忠、張文謙,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他與許衡、王恂等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fā)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內的古渠,更立閘堰,使當地農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監(jiān),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耗時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發(fā)展了南北交通和漕運事業(yè)。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huán)形山”。   1977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也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AMOST望遠鏡命名為“郭守敬天文望遠鏡”。

東方紅一號(代號:DFH-1 [3]  ),是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

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于1958年提出預研計劃,1965年正式開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重173千克,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送入近地點441千米、遠地點2368千米、傾角68.44度的橢圓軌道。衛(wèi)星進行了軌道測控和《東方紅》樂曲的播送 。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工作28天(設計壽命20天)。衛(wèi)星于5月14日停止發(fā)射信號。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仍在空間軌道上運行  。

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開創(chuàng)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  。

2021年6月24日,中國首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仍在軌運行 。


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 一輩子為中國造衛(wèi)星的人—孫家棟的故事453人有 · 評價263任福君 主編;王建蒙 著;吸鐵貓 繪北京出版社 / 2022-05

孫家棟,男,1929年4月8日出生于遼寧省復縣(今瓦房店市)老爺廟村  ,中國共產黨黨員,運載火箭與衛(wèi)星技術專家,航天工程系統(tǒng)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探月工程首任總設計師。 

孫家棟于1951年被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發(fā)動機專業(yè)學習 ;1958年畢業(yè)于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yè),歷任七機部五院(現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航天部副部長,航空航天部副部長 ;1967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歷任院總體設計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長、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業(yè)部副部長,航空航天工業(yè)部副部長,航空航天工業(yè)部科技委主任 ;1985年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總工程師、副部長。10月起歷任航天工業(yè)部副部長,航空航天工業(yè)部副部長、中國航天工業(yè)總公司科技委主任 ;1988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2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04年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

孫家棟長期從事火箭、人造衛(wèi)星研制工作。 


回應4 舉報
贊1
收藏4
3年前
真棒,感謝分享!學習了
3年前
anyamom 真棒,感謝分享!學習了
就是這么講,太費媽了啊,哈哈哈哈哈哈
2年前
蘭州的夏天 有音頻
對的,都有音頻~
發(fā)布

推薦閱讀

Outlier
Outlie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