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褚是一名8歲娃的媽,一枚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留過學,任過駐外記者,現就職于一家報社。
蘇博士在《信手讀來》(I can read with my eyes shut)中說:
讀得越多,視野越開闊。
知識越淵博,足跡遍布得越遼廣!
家再小,也要圖書館
一說到童書,我瞬間充滿了激情,甚至忘記“傾聽”兩字,成了話匣子小姐。
我堅信,送給孩子最好的,不是金滿籯,而是一書屋。我們沒有讓孩子上任何智力類的課后班,節(jié)省下來的費用全部充為買書的預算。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我們住的家不大。
然而,再小的家,還得裝得下個圖書館,“獅子圖書館”(the Lion Library,為什么取這個名字,下次再講)。是的,圖,書,館,不是讀書角。
剛回北京時,我們還住在郊區(qū),我們給孩子準備了一個圖書館,用一整間屋子來放書。后來,為了離學校更近,好讓孩子多睡會,我們搬到了三環(huán)里,家小了一半。
獅子圖書館一角(郊區(qū)的家)
獅子圖書館一角(小家)
為了還能放下藏書量仍在不斷增加的獅子圖書館,我們想盡一切辦法節(jié)省空間。
第一,處理衣物,送、捐、扔,從原來兩個三開門衣柜,縮減到現在一個一開門的嵌在墻里的擱物架,以及幾個放在床底的(放非當季衣物的)旅行箱。平時可穿可不穿的衣物全被處理了,例如,很占空間的五件大衣一件不留。
第二,扔雜物,凡是閑置一年的,統(tǒng)統(tǒng)不要。
第三,挪書,擺設書(各類高大上但從來不翻閱的)束之高閣,我和先生的書各自放辦公室,只留床頭柜的空間放正在看的書。
第四,不亂買“垃圾”回家。不需要的不買,更不會因為便宜或打折而動心,雖然扔保留了買旅游紀念品的習慣,但只限于不占空間的,如冰箱貼。
第五,不囤貨,打個比方,不會因為洗衣液搞活動,買二送一,就一下子買三個囤在家里,家里的空間金貴,絕不用來當倉庫。
一次去幫閨蜜搬家,見她什么都打算搬到新家,我“嘲笑”她:難道你打算把幾萬甚至十幾萬一平的天價面積當放雜物的倉庫使?更何況,這么多東西要收納好,還有追加成本——柜子、儲物架,以及收拾的精力,經常抹灰打掃的勞動力。
換言之,空間面積+儲物器具成本+精力+勞動力=一年難得一用的“閑置物”??即使留白空間,讓自己和家人在一個寬敞的空間生活,也總比在一個堆滿“雜物”的倉庫生活更有品質吧。她現在也開始各種“斷舍離”啦。
好啦,言歸正傳。各種“扔”之后,家還是不夠大,于是第二招,空間重疊使用,餐廳與活動區(qū)合二為一,作業(yè)、工作區(qū)與休閑區(qū)合二為一,主臥與客廳合二為一。
就這樣,“獅子圖書館”不但被搬了過來,還有進一步發(fā)展的余地。
在重新布置時,我出手大方地使用空間,除了一排排書架,還有讀書帳篷、閱讀椅、游戲墊,并且專門留白,布置了些小場景,讓“獅子”有情有趣,可端可裝。
愛看書的小“書”女
守護圖書的小屁虎 (P for Princeton)
愛聽故事的逃跑小兔
不是每本買來的書都看
每個月我們都花幾千元買書(外文書占了很大比例,所以貴了許多)。然而,并不是每本買來的書她都看,我也從沒強迫她看什么書。
這點,一次在和一位老師聊天時,他說得很有道理:“不能指望買的書孩子都看,ta能看家里適合她看的藏書的20%就不錯啦?!蔽野抵杏^察,20%還真可以有。那么,理想狀態(tài),家里書越多,她看得就越多。有了20%為上限的預期,即使買來的書有些她不看,我也不心疼了。
至于買什么書,來源主要有四個渠道:
一是和她一起去圖書館和書店,讓她自己找感興趣的,看了之后喜歡的,買。
二是觀察她每個階段偏好的類型,比如她一直喜歡善良、童話型的,相信魔法,我會專門留心這類書,有遇到合適的,買。
三是各大網站以及微信公眾號推介,看了評價或試讀后感覺好的,買。
四是去國外學校的網站找學校推薦書單,再去網上一本本找評價或試讀,情投意合的,買。
當然,這個過程中肯定我我個人偏好,所以買來她不看的也無可厚非,至少我自己可以看,而且不知什么時候她可能突然感興趣了呢。
在書店看書
在圖書館看完書,挑一些準備借回家再看幾遍
識字是為了看書,看書不是為了識字
孩子在家大部分自由支配時間都在看書。有些書,她反反復復看,比如Rainbow Fairies系列(有上百本),她反反復復看了近兩年,少說也有二三十遍。最近那套冒險島數學奇遇記,從去年年底買來至今還在一遍遍看。
還有小豬小象系列,她順手拿一本,會一邊看一邊笑個不停,還要我一起看,大聲念給我聽。
同學們來家里,經常熱鬧著熱鬧著突然沒音兒了,過去悄悄一看,原來大家都在看書了
說起這,想到了個小插曲。記得我們剛回北京時,孩子開始上二年級,但她除了會歪歪扭扭寫自己的中文名字,完全不識漢字。學校允許帶課外書去看,她書包里當然是英文的。結果班主任出于善意,要我限制她看英文書,趕緊補中文的%最¥#,我口頭上滿滿地感謝,心里卻依然堅持原有的正常節(jié)奏。
因為我堅信,孩子愛看書就好,識字為了看書,看書不是為了識字。學中文不需要這么著急,慢慢來就好,我對她完全有信心(一學期后,的確輕松跟上)。當時,我和孩子說明了老師的善意,并專門給她買了中英雙語的來“偽裝”,這樣她繼續(xù)看,老師也沒意見了。
如今,她看的有中文也有英文,我從不干涉她必須保證多少英文閱讀量。我的任務,繼續(xù)當好書探。當然,我還是暗暗使勁,想盡辦法找她可能感興趣的英文讀物和其它語種的中譯本,主要是希望她通過閱讀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作品,能夠了解更加多元的文化。
說到這,再嘮叨一遍,學一門外語也一樣,識字是為了看書,看書不是為了識字。
當然,不強迫她看什么書不等于完全不管。一直到現在,我們還保持睡前故事時間,并打算盡可能久地持續(xù)下去,我稱之為這是精神上的母乳喂養(yǎng)。我們達成共識,睡前故事讀哪本書我可以決定。所以,在睡前一小時故事時間,我會有計劃地安排讀物。
一開始,我找她理解水平到了,但閱讀水平還有些費勁的書,以及她不會主動去看,但我覺得特別值得讀得。從去年年底開始,我系統(tǒng)地給她年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并在講歷史故事前,每日一首古詩或一篇詩經。
優(yōu)秀的繪本 哪個年齡階段都適合
還有繪本?;蛟S是我個人喜歡繪本的緣故,我覺得再大的孩子(和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適合看。知道現在,雖然孩子早就開始看章節(jié)書了,但只要碰到好的繪本,毫不猶豫——買。碰到書實有些貴得心疼時,我就安慰自己——還好,還好,我也不喜歡包,人家一個包至少幾百刀甚至上千,可以換不少書啦。
題外話,記得大學一位舍友愛茶葉蛋,碰到什么她都換算一下要是買茶葉蛋可以買多少了(某某某,歡迎對號入座),如今,書成了我的等價換算物了。不知你的等價換算物是什么;)
說起這,還有個小插曲。和家長們聊天,每當有家長說孩子已經長大了,不該再看繪本了,甚至還限制孩子接觸繪本,我聽了那個心疼,忍不住要辯幾句。好的繪本畫風優(yōu)美,各成風格,好的繪本文字簡潔流暢,含義深刻,好的繪本絕不比章節(jié)數遜色,甚至往往更勝一籌。還是那句話,識字是為了看書,看書不是為了識字。
事實上,繪本也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從給嬰幼兒的撕不破硬板書,到給幼兒園孩子的,再到給小學生的(她之前那所學校,在給3-4年級開的書單,有60%依然是繪本),內容側重點各有不同,甚至有些把成年人也列為目標讀者,不同年齡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瓊·穆特(Jon J Muth)的著作。繪本,是喚醒智慧的一把鑰匙。
當然,繪本通常要貴很多,這也正常,畢竟印刷成本和紙張成本都要高很多。而且質量越好,越有創(chuàng)意的繪本,對顏色、紙張和制作工藝的要求就越高,價錢自然越貴,如Beautiful Oops,the Color Monster。與此相對應的,一本出色的繪本給孩子帶來的驚喜,也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