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太行
湖南沅江有個12歲的男孩吳某康,用菜刀砍死了自己的媽媽,因為沒到負刑事責任的年紀,派出所就讓他爸爸、爺爺和奶奶把他領回家了。
家里是血流成河的兇案現場,所以一家人在鎮(zhèn)上的小旅館住了幾天。看看花銷也很大,他爸就去找學校,能不能讓兒子回去上學,有人管住了兒子,他才好出去打工。
這事當然引起了學校的極大恐慌,同學和學生家長都反對他回學校。
吳某康說了一句話,被媒體多次引用。
“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這句話缺乏上下文,應該是他在保證自己不會殺同學。但這句話里流露出的毫無人性的氣息,足夠讓人脊梁溝發(fā)冷了。
這件事在社交媒體上引發(fā)了爭議。之前福建有個北大的學生涉嫌殺死自己媽媽,至今在逃(看情形案子很可能破不了)。
大家對成年殺母者的態(tài)度比較統(tǒng)一,但是對這種未成年小孩子的態(tài)度就產生了分歧。比如有一種聲音就是:這個孩子還小,還可以教育,學校和同學家長都不應該歧視這個孩子,而應該幫助他,讓他成長。
這種聲音,我們一般稱之為圣母白蓮花。他們有一種浪漫的念頭,認為所有人都是可以改造的。
我的領域是研究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今天就拆解一下如何應對這種殺母的孩子吧。
殺人是可以上癮的
姜文的《鬼子來了》中有一個情節(jié),村里決定殺死游擊隊送來寄養(yǎng)的鬼子,讓馬大三動手,馬大三假裝殺了鬼子之后,全村人都對他躲得遠遠的。
人是非常奇特的生物,一方面我們是最暴力的猿類(比黑猩猩狠多了),另一方面,我們當中最濫用暴力的那些個體一般都早早死掉,基因沒有留下來。
我們天生就有厭惡謀殺者的本能。
△ 甚至對死刑執(zhí)行者都是厭惡和忌諱的,盡管他們代表著法律
不用為這樣的表現感到慚愧,厭惡殺人者,說明您是正常人。
這不是野蠻、不是落后,這是社會良俗。
即使是廢除了死刑的國家,也必須要讓謀殺者終身監(jiān)禁或者長期服刑。除了懲戒和反思,還有一點,就是讓這個殺人者變得更老一些,危害就能小一點。
少年時代就開始殺人的人,再犯的可能性很高。
2016年,廣東番禺有一個19歲的壞人,奸殺了一個11歲小女孩。
這人就是一個大號的人渣:
13歲就殺了一個男孩(沒有負刑事責任);
14歲持刀傷害一個女孩被判6年;
減刑釋放后,19歲又奸殺小女孩。
從小殺人的人都是極品,古人覺得這種貨有特殊功效。
荊軻刺秦王的副手秦舞陽,就是13歲開始殺人的,大家都相信這樣的狠人連秦始皇都怕。
天生的罪犯
已經有公眾號在寫了,這孩子就是反社會人格障礙!
這是不對的。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判斷標準,要成年。
青少年一般判斷為“品行障礙”。
打架、深夜不歸、喝酒、吸毒、搶劫小朋友、猥褻他人、盜竊、傷害他人、縱火……說謊成性,嚴重影響師生同學和親子關系。
吳某康這個孩子都有。
品行障礙的發(fā)病率大概是人群中的1%~7%。
家長們愿意買學區(qū)房、花擇校費,一方面固然是希望孩子成績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躲開這幫小混蛋。(家長們經常說的某?!靶oL差”,那就是品行障礙太多,分數線是刷掉這幫小惡魔最好的武器)
等到他們成年,有一批就會露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本質來。
需要明確一點,很多人看到品行障礙的孩子橫行鄉(xiāng)村,總覺得他們是“留守兒童”,是缺愛產生的。其實不是,他們專欺負善良普通的留守兒童。
真正需要關心的,是那些老實本分、忍受這種爛人欺凌的小孩。
這孩子他爸爸的一句話很拉仇恨:
“希望政府能幫忙管教,也解決下吃住問題?!?/p>
有些歧視是必要的
聰明的老師心里都有數。老師在課堂上會說幫助同學一起進步是好事,但是私下會告訴好學生,離某某要遠一點。
學習不好可能是天分問題,但紀律不好那就是品行問題。
有人跟我抬杠:“都歧視他們,他們怎么辦?他們會變成罪犯的!”
這根本就不是歧視。
用膚色、籍貫、口音來判斷人,區(qū)別對待,這叫歧視。能讓你省很多力氣,但是對人不公平。
遠離劣跡斑斑的人,這不叫歧視。
讓孩子不和一個殺了自己媽媽的小孩同班,這不叫歧視,這叫求生欲。
禽獸知母不知父,殺了爸爸猶如禽獸,殺了媽媽禽獸都不如。
當然,吳某康有沒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呢?
還是有的。
根據記者的報道,吳某康小時候出過車禍,腦部受過傷,此后出現過一些癥狀。
他的品行問題和攻擊性,很可能是外傷帶來的精神障礙。他需要的是腦外科和精神科的會診。
但這些都不應該是學校重新讓他回來上課的理由。
沒受懲處之人
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有校外輔導員,請的是司法學校的學生,這些小老師們每個星期跑來跟給我們講點青少年犯罪案例。
報紙、宣傳欄,也都在開動宣傳,一定有一個這樣的劇情:
某某在交代了自己殺害小朋友的事實之后,居然問:“警察叔叔,我可以走了嗎?”
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制裁。
這兩句話特別老土,但是真的特別有用。它傳達的就是一個概念,做了就要付出代價。
而吳某康殺母之后,被警察直接放回了家。
老師們千辛萬苦告訴孩子一個世界的規(guī)則,然后警察叔叔一下子就打破了。甚至這個殺人者還要申請回班里上課。
這是挑戰(zhàn)價值觀的行為。這個案子這么讓人關注,就是因為這種挑戰(zhàn)行為太過冒犯。
如果當時吳某康的爸爸帶著兒子遠走高飛,潛入他打工的城市,沒有任何人知道他以前做過什么。
希望回到學校,這就激怒了遵守秩序的家庭。
圣母們錯在哪里
圣母白蓮花一直都存在,比如強調孩子還小、還不懂事。
如果你不了解他們錯在哪,很難駁倒他們,因為他們說的,也是我們多年來講的大道理。
“未成年人,教育為主?!?/p>
“每個靈魂都可以拯救。”
“愛可以化解憎惡,而恨不行?!?/p>
拯救一個大奸大惡之人,真的可以嗎?
《悲慘世界》里,主教大人曾經幫冉阿讓掩護,把他偷走的銀器說成是贈品。冉阿讓盜竊時一度想打死睡夢中的主教,但主教面容圣潔慈祥,冉阿讓下不去手。
△ 為師的血很多,吐一會兒就好了
《神雕俠侶》里有一個壞人裘千仞,當初洪七公要殺他,一燈大師把他救下來。救下來壞人不能就地放生,一燈一直把裘千仞帶在身邊,讓他不要再犯。
《無悔追蹤》里,劉佩琦扮演的老警察盯了王志文扮演的特務幾十年。
各位!
這三位都不是圣母白蓮花,因為他們都是把自己搭進去做這件事。
寬恕壞人、管理壞人和盯著壞人,自己承受了金錢、心神和時間的損失。
圣母白蓮花喜歡說“不計代價”拯救某個靈魂,但他們期待用國家或者別人的錢去干這事。
他們說的“不在乎成本”,其實是自己不付成本。
這些人平時不當家、不過日子,如果沒老媽或者老公寵著,生活就過得一團糟。
所以他們開口奇談怪論的時候,你就直接談錢,效果最佳:
“他還是個孩子”
“那你去領養(yǎng)他”。
“應該教育為主?!?/p>
“那你出學費!”
你要讓他出點錢,或者自己投身進去改造壞人,他就破口大罵:
“你這個人!怎么如此庸俗!”
此外,真有所謂無價的靈魂嗎?
人這一輩子很短,搭進一個好人的青春去改造一個壞人,這買賣真的不劃算。
這個民族還有很多要忙的正事兒,還需要許多許多的好人。
好人不被大公無私綁架,是一件大好事。
至于壞人,小的管起來(現實中也是這么做的,這個殺母的孩子被送去了一個外地收容所),大的關起來。
繼續(xù)破壞就關到老。
還要繼續(xù)害人,
該在頭上打洞就打洞。
p.s
對待有些證據要謹慎,比如吳某康的作文:
那時候我恨不得把電線剪短,恨不得把電話砸碎,可您的臉上卻滿是笑容,三兩口把飯吃完了,把碗筷一扔說:“我走了,你洗碗吧!”我對您說:“爸爸,媽媽不在家,您就別出去了,就這一次?!?/p>
您滿臉的笑容不見了,說:“小孩子懂什么!”
等了一會兒,“吱”的一聲門開了,您終于回來了,您疲憊地躺在沙發(fā)上,這時電話又想(響)了,您穿上大衣,又走了。
看上去好像是漠不關心的父親造成了一切。痛罵他爸就行了。
但是考慮一下,這個孩子偷東西、撒謊成性。他殺了自己的媽媽之后,用媽媽的手機向老師給自己請假。
事實上已經有人扒出,這篇作文,是抄來的。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就叫熊太行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