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到哭: 鏡頭下的10年,你慢慢長大,我逐漸老去!

2019
2015
2017-10-31 10:45 原創(chuàng) · 圖片1

這一個月反復在看一部名為《零零后》的紀錄片,居然感動到哭??淳W(wǎng)上很多人評論說這些孩子都來自北京,小時候就讀于同一所幼兒園,且家境不錯,至少中產(chǎn)及中產(chǎn)以上。這不是大多數(shù)人的零零后時光,抽樣的人群不夠典型,沒有代表性,不能夠引起共鳴。

不過,在我看來,教育無論在一線大城市還是十八線小城,都具有普適性,那就是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如果換種角度思考,既然我們不能選擇讓孩子生活在教育資源豐富的北京,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家庭背景和經(jīng)濟實力,但是可以通過自我學習,努力給孩子造就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

看這部紀錄片,我仿佛回到了那些年自己的叛逆,口不擇言,不止一次的讓媽媽掉眼淚的青春期。作為一個3歲小女的母親,看著鏡頭下一個個天真的孩子,又是無限動容,只想溫柔地疼愛著自己身邊那個小小的人兒,讓她多多感受童年時光的美好。

從5個家庭的父母身上我似乎看清了現(xiàn)在的自己,育兒路上太過焦慮,時刻如履薄冰。這些天,我也一直在思考,該如何持證上崗做一個心態(tài)平和的父母?

01 一個不肯放手的戰(zhàn)士媽媽

楊錫坤2歲多一點,還未斷母乳,就到了巴學園就讀。媽媽為了孩子上學,就把家搬到了郊區(qū),孩子爸爸上班不方便,就一個人住在郊區(qū)。

在整部紀錄片中,錫坤的身邊從未出現(xiàn)過爸爸的身影,總是媽媽一個人帶著孩子上下學,陪玩,上各種興趣班。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錫坤媽媽還放棄了工作,全職帶起了孩子。

 她就把自己活成了一支強大的隊伍,緊緊地圍繞著一個孩子。

 錫坤媽媽,性情溫和,對孩子的教育也有自己的理解,甚至對于孩子的未來,她也早已規(guī)劃清晰。

小時候,錫坤在廚房玩火,媽媽也不大聲嚷嚷,因為她明白,只要做好足夠安全措施,就得尊重孩子,滿足孩子的探索欲望。孩子逐漸長大了,愛好擺弄科學儀器,媽媽很支持,還替他在家建了個錫坤實驗室,耐心陪著孩子。當孩子迷上了魔術表演,媽媽也提供機會,讓他參加學習。

只是無論如何,媽媽就是覺得:有些東西,作為興趣愛好尚可,但它不能養(yǎng)家糊口。

媽媽很愛孩子,眼中透露出深深地愛意與焦慮??墒?,當年在幼兒園里那個活潑好動的小錫坤,如今卻呈現(xiàn)出疲憊的神態(tài)。

為了讓錫坤能放開自己,試著學會與人交往,媽媽連威脅帶哄騙,送他到了一個夏令營。即便如此,她依舊遠程操控,千叮嚀萬囑咐,并且為兒子挑選第二天該穿什么衣服。

參加這個夏令營,是媽媽做的決定,穿什么也是媽媽指揮,不想表演節(jié)目,媽媽硬逼著參加。

媽媽,就是這樣無時無刻不放手,該做的不該做的,全部做了!

顯然,鏡頭下的錫坤媽媽,這十年里老了不少,過得也不算輕松,可以說是為了孩子殫精竭慮。只是,沒有邊界的愛真得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嗎?

錫坤看起來不是很有自信,依賴媽媽,覺得在媽媽身邊就很安全,但是又有點煩媽媽干涉太多,所以整個人特別矛盾。

沒邊界的愛,只會讓孩子活在父母底下,永遠無法長大。

這樣看來,做媽媽,真得不需要完美,也無需操心太多,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給孩子獨立成長的時間。

02 二胎時代,更要照顧大寶的情緒

最近,身邊的朋友同事就有人要了二胎。聊天的時候發(fā)現(xiàn),大家考慮的要么是為了以后老了不孤單,要么為了讓孩子以后有個伴。當然了,意外有的,也就生了。總之,很少有談大寶的感受,最多只是簡單問問要不要一個弟妹而已。

第二集中的主人公,譚雨萌到了青春期的時候,父母突然覺得孩子不容易親近,更不如小時候聽話。

進入初中后,萌萌在家就喜歡一個人呆著,玩直播、涂指甲,邊玩邊吐槽自己媽媽是大媽。

媽媽,面對鏡頭抹眼淚說,孩子小時候不是這樣的,很喜歡黏著爸媽。

其實,媽媽是不適應孩子已經(jīng)長大的事實。

在這個家庭中,妹妹小柚子的到來,并沒有給萌萌帶來驚喜,相反她并不是很喜歡有個妹妹這個事實。為了,緩和姐妹倆的關系,爸媽用藍牙耳機作為獎勵,讓姐姐飯后陪妹妹玩耍。只是這種物質刺激,并沒有讓姐妹倆增進感情,用萌萌的話說,“這天底下怎么會有這樣的父母”!

生了二胎,譚雨萌的父母沒有處理和消化掉她的抵觸情緒,所以,孩子一直不是特別開心。就連他們的多年老友都認為,怎么看就是他們和柚子是一家人,而萌萌完全是個外人。

再者,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有心事寧愿跟朋友分享,也不想跟父母多說半句。在父母眼里,萌萌是個叛逆的孩子。

其實,青春期的萌萌表現(xiàn)還是正常的,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不愿接受父母過多的干預,更愿意融入同齡人的小圈子。有了妹妹后,父母的焦點轉移了,孩子心里難免會有落差。在我看來,萌萌的爸媽,即便從現(xiàn)在開始,能多考慮一下孩子的內心想法,而不是一味地關注成績,相信孩子總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的。

當然,這處理起來,的確不太容易。

03 內向的孩子不好嗎

這部記錄片中,我最喜歡的是一一小女神。從小她就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一個人獨自玩,不愿意交朋友,但也悠然自得。三歲就會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不過,一一的媽媽認為這個很正常,因為本身自己也是偏安靜型的,所以特別能理解。

從整部記錄片來看,這家父母的心態(tài)最平和,臉上完全看不出焦慮的神態(tài)?;蛟S就如他們所言,只是希望孩子過相對簡單地人生,幸福平實。

另外一個孩子,辰辰小時候也是內向的孩子,在幼兒園里每天等著一個人南德,不跟其他孩子接觸。長大后,依舊不太愛跟人接觸,更喜歡拍攝野生動物,與動物們交流,這才能給她帶去安全感。

只是,從小到大,媽媽一直為孩子的內向而困惑,滿眼透露出焦慮。

父母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孩子的感受也不同。

一一長大后也不是很外向,不過還是能很好地融入集體生活,開心地和朋友一起說著“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這樣的詩意的句子。當然,她還是能怡然自得地享受獨處的時光,一個人安靜地做很久的事情也不會孤單。

而辰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則更加不愛說話,只在網(wǎng)絡上才能與人暢所欲言。

內向的孩子,真的不好嗎?

看完了紀錄片,我反而覺得無論是怎樣的性格,每個人都能活得很好。很多時候,父母真的不必刻意去改變孩子的性格,或者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自己的焦慮。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情感,宣泄情緒的方式。有的人就喜歡一吐為快,有的人則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寫日記,或者是通過旅行,做手工等方式。

內向的人,不一定活得壓抑,他們可以更安靜地思考,也可以活得更通透。

04 寫在后面

一部紀錄片,展示了別人十年的變化,時間改變了他們的外貌,孩子逐漸長大,父母日益老去。只是,看完別人的故事,感動的卻是自己。

無論是怎樣的家庭和孩子,我們都面臨過剛入幼兒園的不適感,青春期的懵懂和困惑,以及對未來的迷茫。成年后,生兒育女,我們又該思考,我們將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這十年甚至更多的光陰?

個人同名微信公眾號(艾芝晴),所有文章都是本人原創(chuàng),請勿抄襲。


回應 舉報
收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