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玲 題圖攝影:張旭
“清華畢業(yè)的,如果只是擔心自己一點小小的生活,確實不能發(fā)揮人生最大的價值?!?/p>
李治中
深圳市拾玉兒童公益基金會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秘書長
2017年的大年三十,李治中決定辭去諾華制藥公司實驗室負責人的工作,回國發(fā)展。
13年前,在清華大學生物系讀本科時,李治中因母親被查出患有乳腺癌,決定到全球綜合排名前30的杜克大學探究癌癥生物學。
赴美時,他與女友一人只帶了兩個箱子,13年后回國,二人結婚已經(jīng)10年,身旁圍繞兩個孩子,以及20多箱鼓鼓的行李。
搬家回國,全職做中國兒童癌癥公益,李治中坦言,“挺難的”。
從實驗室負責人轉變?yōu)榛饡拿貢L,他的工作內容和生活節(jié)奏幾乎都變了。在中國做兒童癌癥領域的公益,他是拓荒者,每一步都是摸索。
挑戰(zhàn)不僅來自事業(yè),還有家人的擔心。
之前李治中的爸媽可以很驕傲地對人說:“我兒子是美國一線科學家,在世界最好的藥廠之一(指諾華制藥)研究抗癌新藥。”但現(xiàn)在,“不在藥廠了,不在美國了,不是科學家了”,他媽媽擔心:兒子放棄了這些,便不再權威了。
同樣有猶豫的,還有李治中的妻子。二人是清華同班同學,畢業(yè)一起出國之后,從來沒在國內工作過,“不確定回來之后會是什么樣”,也擔心無可回避的房子、車子、教育、醫(yī)療等問題。
“最終吧,還是有一點使命感?!崩钪沃姓f,“清華畢業(yè)的,如果只是擔心自己一點小小的生活,確實不能發(fā)揮人生最大的價值?!?/p>
李治中與洛杉磯兒童醫(yī)院主任交流
“To Life”
本科期間,李治中學的是干細胞,“研究人怎么換器官,怎么長生不老”。那時候,癌癥對他來說,“就是一坨長得很快的細胞”。
癌癥第一次侵入他的生活,是在大四那年,母親患了乳腺癌。他在網(wǎng)上查了一整晚的資料,一無所獲。相關的有用信息太少,市面上沒有什么好藥,是他當時最強烈的感受。
“癌癥到底是什么?”為了探索答案,李治中決定去美國杜克大學學習癌癥生物學。他用了3年多時間,拿到了大多數(shù)同學需要6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學位。
畢業(yè)之后,去高校還是制藥公司?讀博期間的一堂課,對他的最終選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在一節(jié)腦瘤課上,老師請了一位20多歲的腦瘤患者來分享其生活:每天會接受怎樣的治療,治療有哪些副作用,對生活會造成什么影響……最后,在那節(jié)課上還“生龍活虎的小伙子”,過了一個學期就去世了。
“那節(jié)課讓我們一下子從書上的理論跳出來,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真的見過這個病人之后,你才能理解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有多重要。”李治中說,“實際上很多做科研的人根本沒有見過所專注領域的病人,有時候,容易紙上談兵。”
這堂課,還有母親的病,讓李治中決定畢業(yè)之后,去諾華研發(fā)新型癌癥靶向藥和免疫新藥。他希望通過研發(fā)抗癌新藥,和癌癥做斗爭。
在諾華的工作順也不順。工作3年之后,李治中就做到了癌癥新藥開發(fā)部實驗室負責人的位置。但他仍然必須學會面對失敗,“甚至99%的時間都在失敗”,因為生物學家在整個制藥流程中“只是非常小的一環(huán)”?!罢麄€鏈條上還有做藥物化學、藥動、藥化、臨床研究等其他科學家,”他說,“任何一環(huán)出問題,這個藥都會失敗?!?/p>
李治中也會“憤怒、抑郁、想不開”,甚至懷疑自己為什么要做這個研究。但是,人生中有一些力量,讓他“不敢懈怠”。
李治中與制藥科學家Tom合影
制藥科學家Tom是李治中的好友?!八H手合成的肺癌二代靶向新藥Zykadia(色瑞替尼)已經(jīng)上市,全世界上萬名患者將從中受益?!崩钪沃姓f,“但同時,他也是一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在治療間隙,他還跑到實驗室討論科研課題;癌細胞已經(jīng)擴散了,他還在幫其他患者尋找合適的臨床試驗?!?/p>
Tom和癌癥戰(zhàn)斗5年多后不幸去世,享年45歲。
以前,李治中和Tom通信,彼此都會在信的結尾寫下“To Life”(致敬生命)?!八俏业陌駱?。他去世后,每次我想偷懶,一想到和他通的信,我就不敢懈怠?!崩钪沃姓f,“因為很怕以后在另一個世界見面,他問我:‘菠蘿(李治中筆名),多活了這么些年,說說你到底干了些啥?’”
李治中在演講中,講述自身的經(jīng)歷和公益事業(yè)
“風口上的豬”
不僅做科研,李治中還是一位癌癥科普作家。和寫艱澀、專深的學術論文不同,科普需要簡單有趣地向讀者傳遞知識。
能夠二者兼具并進行“轉化”,李治中覺得有天賦的成分。2012年初,在去波士頓滑雪的途中,他和兩個學計算機、兩個學金融的“驢友”相識。
李治中癌癥生物學的背景,在幾個年輕人中引發(fā)了癌癥相關的一系列話題:癌癥治療有哪些新突破,癌癥為什么會致死,做化療為什么會掉頭發(fā),癌癥和腫瘤的關系……
他發(fā)現(xiàn),一說到癌癥,大家普遍會想到死亡、化療、掉頭發(fā),但背后的原因很多人并不知道。
簡單有趣的表達,讓4個多小時的車程,變成了李治中的癌癥知識脫口秀。
“下車的時候,那四個人都捶胸頓足,感覺自己學的專業(yè)是‘垃圾’?!彼貞洠斑@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擅長把復雜的癌癥知識給非專業(yè)人士講明白?!?/p>
2013年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朋友也在轉偽科學的文章,李治中很難過?!耙贿吺悄敲炊嗫蒲腥藛T在想盡辦法對抗癌癥,但另一邊,在中國,無數(shù)的偽科學卻在肆無忌憚地傳播。”他說。
李治中決定向癌癥謠言宣戰(zhàn),于是開始以“菠蘿”的筆名寫癌癥科普文章。
通常,李治中會花6~8小時寫一篇科普文章,再用一兩個小時做刪減。為了讓文章易讀有趣,他會再加一些比喻和幽默的話。
有一次,為了辟謠“紅薯能防癌”,傳播“休閑時間運動”可以防癌的知識,他寫道:“原來,紅薯真可以防癌,如果你是,每次都需要走很遠的路,才能買到紅薯的小孩。”
最開始,文章有100個朋友閱讀了,李治中就覺得很開心。后來,他把文章轉到朋友圈里,被清華師姐、蓋茨基金會的李一諾發(fā)現(xiàn)之后,又轉到了微信公號“奴隸社會”的平臺上。在這之后,他的科普文章開始在朋友圈子之外傳播,閱讀量和熱度開始呈指數(shù)性增加。到2014年,陸陸續(xù)續(xù)有幾家出版社找上門。
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編輯胡洪濤第一次看到菠蘿的文章,就一口氣讀了十幾篇?!八奈淖窒袷且粋€老朋友坐在對面跟你聊天?!焙闈f,“很多科學家能把問題寫深了,但寫不淺?!?/p>
胡洪濤聯(lián)系李治中時,沒想過他會答應,也不知道同時有好幾家出版社在爭取,只覺得他的回復“好像沒有要再考慮考慮的感覺”。
“胡洪濤跟別的編輯不一樣”,李治中發(fā)現(xiàn),別的編輯會從“書怎么寫賣得更好”的角度出發(fā),胡洪濤跟他分析的是“這本書為什么社會需要”。
如果給營銷做得更好的出版社,可能書會賣得多一點,稿酬也會高不少。李治中覺得這不是最重要的,能在母校的出版社出書,“感覺還蠻酷的”。
一個9歲的小姑娘看完《癌癥·真相》之后,畫出了一幅癌癥思維導圖。
《癌癥·真相》2015年9月出版后,到2018年7月是第19次印刷,并在豆瓣上收獲8.9的評分和1900多條評論。除此之外,該書獲得了“2015中國好書”“文津圖書獎”“科技部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
“這種情況在我們出版社很罕見”,胡洪濤說,因為是《癌癥·真相》的編輯,他也在社內被評為“優(yōu)秀、先進”。
“其實就是一個‘說人話’的科學家,略帶幽默感談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李治中分析,“我覺得我是‘風口上的豬’。這幾年得癌癥的人數(shù)爆發(fā),越來越多的人有認識癌癥的訴求。
加上最近5~10年,抗癌新藥不斷涌現(xiàn)(PD1抑制劑免疫藥、新一代EGFR抑制劑、BTK抑制劑等),聊這個話題比較有希望感了。如果是10年前,我只能寫化療藥怎么用會比較好?!?/p>
李治中的科普文章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和討論,但面對海量的防不勝防的謠言,他很無奈,“我們是兼職在辟謠,別人是全職在傳播偽科學”。
轟動一時的魏則西事件,讓李治中感到“刺痛”。魏則西因在百度推薦的武警北京市總隊第二醫(yī)院接受了未經(jīng)審批且在國外已經(jīng)被淘汰的治療方法,導致耽誤治療,于2016年4月12日不治去世。
生命垂危之際,魏則西用自己的慘痛經(jīng)歷回答了知乎上“你認為人性最大的‘惡’是什么”的提問。
這一事件發(fā)生一年半以前,李治中曾寫下《謀財不害命,中國的免疫療法現(xiàn)狀》一文,說明魏則西接受的那種療法是無效的,魏則西沒能看到,他覺得可惜。
寫科普,李治中有傳播不足的遺憾,也有傳播廣泛的“煩惱”。
此前,《自然》雜志發(fā)表的一篇論文表明“酒精和其代謝產(chǎn)物乙醛會對造血干細胞造成顯著影響”。“這再次證明:喝酒會致癌,中國人尤其危險?!崩钪沃芯痛藢懴隆逗蠡紵o窮!喝酒能直接導致干細胞基因不可逆突變!》一文,很快,文章的閱讀量突破150萬,隨之而來的,還有不少反駁:
“四川一個老太太,一百多歲,每天必喝,還是高度的高粱酒。”
“漢奸寫的文章……祖國的歷史文化,酒文化應該是少不了的?!?/i>
“如果武松不喝酒,他敢打虎嗎?如果武大郎能喝酒,西門慶敢撩潘金蓮嗎?”
……
看到這些評論,李治中哭笑不得,但也不惱,“反正被罵,我又不少塊肉”。
2018年他上一席做演講,視頻點擊量超過6000萬。不相信他科普觀點的人,說他“嘩眾取寵”,也有科學家說他某些地方“講得不夠嚴謹”。
“科普是要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在這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科學上的漏洞。如果所有的東西都是‘不一定、有可能’,講完等于沒講。”李治中有點無奈,“我只是想告訴大家,沒必要受一些無謂的罪,生活當中有哪些患癌的風險因素就可以了?!?/strong>
扮演“媒婆”的角色
對抗癌癥,李治中不只是通過科研和科普的方式,還有公益。
兩年多以前,他在中國兒童癌癥領域看到了“太多不合理的事”:“中外兒童癌癥信息不對稱;中國患癌兒童的5年存活率遠遠低于歐美發(fā)達國家;針對兒童腫瘤的研究和抗癌新藥寥寥無幾,過去近30年開發(fā)的200多個抗癌新藥,只有4個(其中3個化療藥,1個靶向藥)是專門給孩子們的……”
李治中希望中國患癌兒童的家長在搜索診療信息時,能少一些他當年為母親搜索癌癥相關信息的無力感,于是,他發(fā)起建立了一個兒童癌癥科普網(wǎng)站——“向日葵兒童”,并在朋友圈里號召大家將國際上已有的兒童癌癥重要信息翻譯成中文。這一號召得到了清華大學、杜克大學和諾華制藥這三撥兒朋友里上百人的支持。
2018年11月19日,李治中與公益界好友劉正琛(左一)、李一諾(右二)、陳行甲(右一)在向日葵兒童官網(wǎng)新版上線啟動儀式上。
“向日葵兒童”兼職運營兩年多之后,在2018年,成為深圳拾玉兒童公益基金會的一部分正式上線。
這一轉變源于一次飯局。
2017年11月,有個朋友介紹李治中和拾玉資本的創(chuàng)始合伙人相識。“拾玉一直想做公益,但苦于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倍钪沃羞^去幾年寫癌癥科普、做兒童癌癥科普網(wǎng)站的經(jīng)歷,以及癌癥生物學的學科背景,讓他們決定拋出橄欖枝。
拾玉開出條件:如果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李治中愿不愿意從美國回來,成立并全職運營一個公益基金會?
“如果回國,我希望做兒童癌癥方面的公益,也希望繼續(xù)做科普。這些他們都很尊重?!崩钪沃谢貞洠拔顼埑酝暌院?,大家都是一拍即合的感覺。”
放下美國的一切,這個決定不容易下,但他只用了兩三個星期。
“回國的想法一直都有。我和太太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年紀大了,萬一生病,還是希望能陪在身邊?!崩钪沃姓f,“中國發(fā)展越來越好了,我們這一代人從國外回來的越來越多;也有人一直猶豫猶豫,父母一生病就回來了?!?/strong>
回國全職做公益之后,李治中的生活工作節(jié)奏完全改變。微信里動輒2000多條的未讀信息,早餐在上海、午餐在杭州、晚餐在西安的出差強度,沒有時間多讀前沿的論文和系統(tǒng)的書……
“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比較不可持續(xù)”,李治中坦言,很怕自己變成一個“快餐型”的人。剛剛起步的兒童癌癥公益事業(yè)對他來說“很復雜,有困難,還在學習”。
難的是方法,而不是方向。
“中美兒童腫瘤治療的生存率分別是60%和80%?!痹诶钪沃锌磥?,這個差距主要由“信息公開情況、標準化治療以及治療輔助”等因素造成。
向日葵兒童網(wǎng)站主要是解決中外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如何讓患兒避免被誤診,并接受家庭經(jīng)濟承受能力之內最好的治療,李治中還希望在標準化治療和治療輔助方面有所推動。
“我們計劃從2019年開始,推進不同地區(qū)之間醫(yī)院的交流?!崩钪沃姓f,“通過做醫(yī)生培訓和人工智能技術,縮小地區(qū)間的兒童癌癥治療差距。”
在完善治療輔助方面,他希望嘗試培養(yǎng)關注兒童重癥的社工,并將其融入醫(yī)院系統(tǒng)。
“我們的醫(yī)療系統(tǒng)很缺社工這一環(huán),但在醫(yī)院里特別重要?!崩钪沃姓f,“社工主要負責心理輔導,科普講座,幫病人籌款,和小孩做游戲。大家以為這些是醫(yī)院之外的職能,其實在美國的醫(yī)療系統(tǒng)中,這些是治療的一部分?!?/strong>
現(xiàn)在,拾玉兒童公益基金會開始在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昆明兒童醫(yī)院等地方做試點。他們想看看,“在中國的現(xiàn)狀下,專業(yè)兒童醫(yī)務社工能做成什么樣子”。
除了這些,李治中還想做兒童癌癥的科研,希望能突破兒童癌癥在臨床治療方面的困境。他通過向兒童腫瘤科醫(yī)生了解臨床上的困境,結合自身的科研背景和人脈,對接醫(yī)生和科研人員共同面對問題。
“現(xiàn)在我不管實驗室里某一個具體的問題,但我跳出來能做更多的項目。”李治中半開玩笑說,“我干的是這種牽線搭橋,‘媒婆’的事情。”
“科學要往前走,每個人都只能做一個墊腳石”,李治中希望把自己“鋪”在這里。
回國做公益之后,李治中越來越火了,不少人把他定義為癌癥科普的“網(wǎng)紅”。他好像不太介意,甚至希望把“網(wǎng)紅”當?shù)酶靡稽c,他覺得那樣影響力大,更有可能深入到基層。
“我們也在想,要不要把快手、抖音平臺作為滲透信息的渠道。”李治中說,“我可以把很高大上的群體和很需要幫助的群體拉在一起,至于我屬于哪個群體都無所謂。”
本文轉載自《中國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