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讀史這件小事

2016
2019-1-14 23:39 原創(chuàng)

看到小花生置頂有個歷史啟蒙的話題,頗感興趣,在此討論一下。不涉及任何書單和啟蒙資源,只是分享個人經歷,聊聊讀史這件事。

歷史的魅力

對很多人來說,歷史類書籍可以說是學業(yè)書籍以外的一大閱讀愛好,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份興趣也不會削弱。記得有份統(tǒng)計數據,《明朝那些事兒》一直占據各大高校借閱榜的top3,在我上學那會圖書館常年斷貨。

歷史的魅力在哪里?我不是歷史專業(yè)科班,只是以讀者的角度作一下總結:少年讀故事,中年讀人性,晚年讀規(guī)律——我們一直從歷史里汲取養(yǎng)分。除了通史和簡明史,歷史類的書籍以后來者的視角,回溯歷朝歷代頂級人物的故事和時代變遷,驚心動魄而又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和正義的力量。

小學二年級的寒假,在逛書店的時候我偶然翻到一本《圖說中國歷史》,便一發(fā)不可收拾,湊零花錢購買了全套。用今天的眼光看,這套書的印刷和插圖都比較粗糙,但它以清晰的脈絡串聯起朝代的變遷,過渡自然順暢,以故事的形式而不是泛泛而談展現了人物鮮活的個性,插圖的服飾、武器也非常貼近時代的特征,動作表情刻畫到位——畢竟那時識字還不全,閱讀還需要插圖輔助。那個寒假,我基本都泡在這套叢書里。

每次聊到閱讀,我都會想起這段往事;也讓我反思,為什么孩子,尤其男孩,大都愛讀歷史。

我的感覺是,對孩子來說,他已經分辨好與壞,建立起初步的是非觀,但生活學習的環(huán)境相對單純,他對是非的判斷仍然是樸素的。而史書里的人物,被刻畫的不是大忠就是大惡,不是大智就是大愚,這種強烈的反差和相互的斗爭,吸引著孩子一直追溯情節(jié),自然而然地穿過一個又一個朝代。

對于入門的小讀者而言,他關心的可能并非歷史本身,歷史只是提供了一個舞臺和主線,朝代只是一個舞臺背景,六部軍機處只是一個場景,文臣武將一干演員,讓孩子觀看了一場權力、人性和智慧的精彩大戲。孩子對人物本身的熟悉和關注,甚于政治和時代背景,而歷史知識的獲取只是戲劇的副產品。

入門的形式和內容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愛上歷史,愛上閱讀,并籍此幫助孩子建立價值觀和積極的史觀。在漫長的探索中,孩子漸漸會發(fā)現人性的復雜,并非如最初看到的那樣非善即惡,歷史也并非只有戰(zhàn)爭和斗爭,還有更多的荒謬甚至殘酷,但這都是后話。先愛上讀史,才能繼續(xù)后面的閱讀和探索。

歷史與城市

每座城市,在歷史長河的浸染中或多或少都打上時代印記。不論是六朝古都還是運河名城,單論自然風光,跟名山大河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名城的獨特魅力,在歷史的沉淀和人文積累。

讀完叢書的那年暑假,我第一次去北京。感謝那個年代,沒有黃金周也沒有高鐵,彼時的帝都空曠卻處處顯現著氣象萬千的大氣。

出租車穿行在寬闊的道路,一座座古老的城門在射燈的照射下高大而莊重肅穆。史書里的記憶片段一下鮮活起來,比如,德勝門與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于謙的故事。故宮和天壇則是另一種震撼,沒有今天這樣人流洶涌,瘦小的身軀仰望太和殿和祈年殿,臺階中央精美的盤龍浮雕暗示著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明末三大案,以及各種早朝、廷爭的插畫,在逛宮殿的時候不由就會浮入腦海。

出于對明史的興趣,我們逛了明皇蠟像館、十三陵,史書插圖的人物、場景和年號像電影片段一樣從眼前緩緩流過。八達嶺長城在殘陽如血里蜿蜒連綿,我們獨占空蕩蕩的烽火臺玩游戲,只是當時,我怎么也無法把腳下的地方與“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聯系起來。

北京之行后,這些歷史的印記和景觀牢牢刻在我腦海里。史書驗證的真實感,與閱讀相互佐證的成就感,無疑更加激發(fā)對讀史的熱情。這是與課程學習完全不相同的熱情,而是一種純粹的興趣,去了解和探究被歲月湮沒的神秘。

如果沒有歷史加成,自然風光也會失色許多。玩大西北的時候,列車經過祁連大草原,山丹軍馬場水草肥美,健碩的駿馬悠閑地休養(yǎng)吃草,遠處的祁連山脈山頂云霧繚繞,白雪皚皚。除了贊嘆,我們會想到什么?

楊廣、衛(wèi)青、霍去病,這些熟悉的名字都曾與河西走廊的這片土地緊密相連,“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沒有這些故事的加成,再美的景觀看久也會乏味,孩子的旅行是不是也少了許多話題和樂趣?類似,這兩天熱議的《祭侄文稿》,背后也是顏家在安史之亂中一門忠烈的悲壯。

歷史,不僅是故紙堆,它曾經深刻地塑造我們所生活的、所訪問的地方的人文性格和建筑風貌。它從不孤單,在我們閱讀的文學和詩詞,欣賞的藝術與戲劇,地理與科技中處處相連。每一門學科本身,就是一段不斷演進的精彩歷史。

讀史與思辨

歷史的有趣之處,在于它的結果已經決定,但根源卻可以眾說紛紜,百家爭鳴。很多史學家窮盡一生的精力,搜尋資料、辯論、研討,僅僅為了還原事實的真相。這是不是培養(yǎng)思辨性思維的利器?

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地我們不再滿足于讀故事、分辨善惡,開始總結規(guī)律、尋找內因。對大多數人而言,讀史只是一種愛好而非專業(yè),我們需要的并不真的是結論——歷史的疑案,已有主流的公論,但人性和社會的復雜,也注定了無法蓋棺定論。所以,讀史更難得的是追求真相中旁征博引、引經據典和獨立思考的過程,這樣的治學才酣暢淋漓。

去年的一則新聞,淮安的小學生在讀《西游記》的時候,發(fā)現西域的菜單都是淮揚菜的素材。這種閱讀態(tài)度真的令人贊嘆,幾百年來從未有學者指出這個bug。讀史亦然,我們積累的不僅是知識儲備,也是鍛造這種批判性的思維。

每年都會被法國哲學命題似的作文題刷屏,遺憾的是,我們對這種思辨性的命題越來越視而不見。我們的歷史提供了足夠的素材來反思,卻被割裂在單門學科的領域里蒙塵。

讀懂歷史,才能更好理解現在,直面未來。


回應 舉報
贊10
收藏31

推薦閱讀

breadwalk
breadwalk
2016
作者熱門日志
我理解的內驅力  贊110 · 收藏596 · 評論25
兩歲娃的數學啟蒙體會  贊39 · 收藏212 · 評論6
從閱讀到自然的世界  贊23 · 收藏83 · 評論17
英語交流的軟能力  贊8 · 收藏22 · 評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