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決定搬回老家,打算重新裝修房子,重點在廚房,設(shè)計師的妻子很得意地宣告:“我會有個大廚房!”愛上烘焙的她,自己養(yǎng)酵母,頻頻出爐各種面包點心,越玩越開心,廚房,變得非常重要。我自己喜歡嘗試香料的豐盛感,而在她的廚房里,我吃到各種淡雅的原食材味,很少添加調(diào)味品,滋味溫馨而飽滿,奇妙地很療愈,他們家廚房,經(jīng)常是我長途旅行后的最佳休憩地。
我想起了在紐約居游期間,逛遍各種等級的連鎖超市、農(nóng)夫市集與東方人的傳統(tǒng)市場,只因為居家空間,一眼看到的就是廚房,勾引人去使用,盡情地玩耍。
從蘇活、西村、皇后輾轉(zhuǎn)到雀兒喜、曼哈頓,甚至遠(yuǎn)達紐澤西普林斯頓校區(qū),以及紐約上州的猶太小鎮(zhèn),我住過無數(shù)的公寓與莊園房舍,最令我吃驚的,是不論房舍大小,一進門便是廚房。如果是有迎賓正門的大房子,其實很少打開,主人家每天進出的那道門,絕對通往廚房。當(dāng)然我討論的不是有仆傭開門的豪宅,這屬于極少數(shù)中的少數(shù),在紐約并不常見。你在電影里應(yīng)該會發(fā)現(xiàn),即便是大明星家里也不會養(yǎng)著仆傭伺候自己,只會雇請小時工做清潔工作,平時生活瑣事自己打理。
有回幫理查·基爾在臺北辦完攝影展,去加州休息時,跟他通電話的一小時里,他都在廚房里忙著給自己弄午餐。聽他走來走去地說話,以及鍋碗碰撞和流水聲,我?guī)缀蹩梢韵胂笏谝粋€開放式的廚房空間里,視野寬敞,能看到自家院落。
▲ 紐約雀兒喜市場旁鐵道改成開放式公園Skyline,作者供圖
記得初訪紐約時,游走于各家公寓,像只流浪狗似的,每家住個幾天,在那頻頻拜訪師父的年代,互相打擾到處打尖是常態(tài),師兄弟間誰也不會更不敢動念頭去住旅館,更何況還被先師三申五令地禁止。事后回想,這么做的意義無窮大,因“打擾”而增進彼此互動機會,未嘗不是最好的修行。
同時因為經(jīng)常搬家,非必要行李必須舍棄,而練就了一個背包走天下的本事,才發(fā)現(xiàn),生存必需品,其實非常非常少。我們需要的并不多,卻因為長期駐扎在一個房子里,而累積了陳年物品,許多是經(jīng)年累月根本不碰的堆積倉儲,甚至是食材。在游走許多公寓、房舍、豪宅后,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浪費,大部分人真的非常浪費地球資源。
我最辛苦的采購經(jīng)驗,是住在紐約蘇活區(qū),走到說遠(yuǎn)不遠(yuǎn)說近不近的唐人街,大包小包地尋找中國式蔬果與調(diào)味料。這段距離非常討人厭,出租車不愿意載客,空手步行15鐘并不難,但若兩手提重物,幾乎要走上半小時,回到公寓時已去掉半條命。但寄居別人家,總要有表示,做頓在紐約人眼中非常稀罕的Chinese Food是最好的回報,再累也得一周至少做個兩回。
▲ 朋友紐約上城小公寓陽臺
在紐約住得最久的公寓,是窗口看得見紐約大學(xué)的蘇活區(qū)獨棟廠房,這一帶房子特色是工廠改裝,天花板特別高,有許多巨大窗臺是裝卸貨出入口改建,視野有趣而直接,躺在大窗旁的搖椅上,可以看見進出大學(xué)的辣妹們,每天出其不意地花枝招展,刺激著你的視覺,比晨間一杯濃濃的咖啡還醒人。
如果輪到我做飯,那天上午,一起床就先喝夠咖啡,再慢悠悠地出門去唐人街吃早午餐,尤其是那種有粥的茶餐廳,料多實在又便宜美味,紐約的魚獲很新鮮,魚片粥質(zhì)量非常好。除大量蔬果外,買只烤雞或烤鴨,只要12塊錢美金,便宜得嚇人,卻比我在香港高檔餐廳吃到的還好,皮脆肉嫩不干澀,香氣濃足,里里外外不分部位都好吃。買整只雞鴨的好處,是分部位處理,骨架熬高湯燉白菜,雞胸做手撕涼拌菜,其余的部位切片擺盤,看起來就很喜慶豐盛了。
▲ 豆腐沙拉,作者供圖
▲ 烤土豆,作者供圖
老外喜歡吃糖醋魚,我會用薄油干煎再送烤箱,另起小鍋做糖醋調(diào)味醬,另外燉燜鍋菜,再補滿烤好的魚上面,便有過年的感覺了。此外,色拉餐餐要有,再做個什錦烤菜,一個燉飯或意大利面,就差不多了。通常,美式餐飲,只有一個主菜葷食,跟我們一桌雞鴨魚肉的吃法大不同,即便是遇上節(jié)慶,最多兩三道主菜,就不得了。因此,大家都很期待輪我掌廚的日子,評價是“吃得特別好”。
我非常享受一個人在廚房里忙東忙西,紐約房子不論大小,廚房空間寬敞舒適,一定有窗,而不是密閉的。如果公寓實在太小,干脆就是開放式廚房,用起來更心曠神怡,小小的料理臺,既能處理食材,又能當(dāng)餐桌,甚至是書桌,多功能重復(fù)使用,同時也是好朋友談心的最佳位置,邊喝邊聊,隨意稱心。
當(dāng)你把香氣四溢的食物填滿料理臺,烤箱里燜著驚喜,打開音樂拿本書,好整以暇地坐在餐臺旁的高椅上啜飲黑咖啡,想象著朋友們從四面八方齊集后,一進門便哇哇大叫的熱鬧,大概是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光。
每次看好萊塢電影,一家人起床后,紛紛走到廚房,商量各自當(dāng)天行程,傍晚下班或放學(xué)后,又聚集在廚房里活動,那畫面告訴你,整棟房子利用率最高的地方在廚房。
早晚餐,成為一家人凝聚情感的重要聚會。
我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最疲勞的時候,就喜歡去好友家叨擾一頓家常,看著他們一家四口七嘴八舌地吃飯,非常療愈。這讓我感覺,男女有別是對的,男人擔(dān)負(fù)家計,女人把廚房照顧好,隨時有熱飯熱湯熱菜上桌,在這種環(huán)境長大的孩子,心里滿載著溫暖,走入社會后一定不會出狀況。
最大的關(guān)鍵,是你需要一個寬敞舒適便利的廚房,讓每個人都愿意在里面長時間待著。所謂的寬敞,不一定是大,而是恰當(dāng)設(shè)計下的使用方便。紐約小公寓的廚房,就是我見過最節(jié)省空間而便利的烹調(diào)場所。
經(jīng)典設(shè)計,是一對古董商夫妻,年紀(jì)老邁后賣掉西村獨棟房子,搬到較為方便卻相對安靜的紐約上城老區(qū),公寓非常小,卻沒有擁擠感。他們自己動手設(shè)計,將進門便看見的廚房兩側(cè)墻面打掉,讓隔墻變成兩面置物架,廚房這面當(dāng)然放著烹飪用品,而面向客廳的那面,則成為藝術(shù)品擺設(shè)空間,小小的客廳因為臨街墻面變成整面大玻璃,而放出了無限視野。他們?nèi)员S兄P(guān)與通往臥室的藝術(shù)長廊,使小小公寓有無限延伸感。而客廳放著異常舒適美艷的沙發(fā)床,隨時可以收容遠(yuǎn)客,平時自己窩著憑窗聽音樂看小說也很享受。
紐約廚房,在我三十年的旅行經(jīng)驗里,是一堂非常重要的課程,溫馨而美好,一餐飯的享受,不僅僅是填飽肚子。
作者:陳念萱,臺灣知名作家、影評人,出版并翻譯三十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