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流行這樣一道人生哲題:一個人獨自去遠行,只能選擇一樣東西帶在身邊,你會選擇什么?朋友圈里很多人選擇了書。我深深地理解她們,如是我,肯定也會選擇書。要知道,在漫長的旅途中,當孤獨和虛空接踵而來,最能安慰內(nèi)心的,也許只有書。書能幫我們體驗很多我們不能經(jīng)歷的世界,那種豐富和廣博大概是沒有什么東西能夠比擬的。難怪,博爾赫斯曾說,“如果有天堂,應是圖書館的模樣”。在大文豪的眼中,唯有書籍才能與天堂媲美。
書籍是如此美妙,所以,為孩子打造一個“家庭式圖書館”幾乎成了我的一個夢想。構想中,最理想的是將房子的主要墻壁都利用起來,做成壁式書柜,全部用來存放書籍。但現(xiàn)實無奈,由于經(jīng)濟條件有限,又考慮到孩子上學方便,購買買房子時,我們選擇了實用和就近原則,在學校附近買了一套二手房。因為是老房子,格局限制,再加上房子面積不大,于是,夢想中的宏大壁式書柜就這樣徹底落空了。盡管如此,我仍抱著慢慢建設書墻的熱情,見縫見插地置了一些書柜和書架,努力總有回報,如今,我們家的三間房里都置有書柜,兩個壁式的,一個移動的。
圖1是原房東留下的文件柜,正好可以裝我的書。圖2是我臥室的壁式書柜。
前不久,好不容易說服先生,將原來靠墻的置物架拆除扔掉,然后打了個有始以來最大的書柜,占了房間的半壁江山,這樣也稱得上是一面書墻了(新書柜,已經(jīng)在小花生里發(fā)過幾次,有點不好意思,這次寫日記又拍了一次,花友們不要嫌煩喔,呵呵)。
新打的這個書柜專門用來存放兒子的書,就擺在兒子的臥室里。這樣,方便他隨時取書看。目前,新書柜里已經(jīng)上完了兒子的書(低幼的已打包裝箱,待處理中),還余下不少空間,但作為一個買書狂來的說,填滿它只是一個心血來潮的問題。
兒子的書大體分為十類,兒童小說:多是國際大獎系列;國學;3、歷史;科普;數(shù)理化類的課外閱讀;還有詩歌、散文,漫畫,英語分級閱讀,以及一些較實用的教輔,這些書,其中也有相互滲透的,比如我們的漫畫書就多是介紹英語語法的,還有大部分的漫畫書是科普類。(下面三書柜是兒子的)
書柜是格子層,這給書籍的分類帶來了很多方便,我給書籍的分類順序是按兒子的喜好來分的:最喜歡——喜歡——一般。把兒子經(jīng)常讀的書放在書柜的中層,這樣,他無須費力就能拿到自己喜歡的書;但這種擺放的壞處是,有些好書,即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這些書對孩子更具有建設性和啟示,因為不在孩子的目光所及之處,也就很容易被孩子忽略。針對這種情況,我打算以后至少三個月再重新擺一次書。那么,從喜歡的角度來擺放書,要轉變到以“看過(擺在最偏的角落)——須看(擺在最顯眼的地方)——待看”的形式來擺列書籍。
我總覺得和書共處一室,內(nèi)心會非常踏實,又非常安寧,那種感覺就像擁有許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我記得朋友曾寫過這樣一句詩:文字把我毀滅,又把我喚醒。的確,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好的書,是一種精神的涅槃。即使生活清貧,仍因精神的豐富而得到充實——書就是讓我們都有一個美麗的靈魂吧。
我不知道,兒子從書中到底得到了什么。我們家平時不開電視,只有在星期天的下午,兒子才可以選擇看一會兒電視。這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家的一種習慣。所以平時的空余時間,兒子完成作業(yè)后,就會自覺地拿起書來看,看到好玩的情節(jié)會獨自咯咯地笑,還硬要讀給我聽。碰到科普書中稀奇的原理,也會驚嘆,并熱情地與我們分享,如果有現(xiàn)材,他會積極地做實驗以此來驗證。總之,書除了給兒子知識的補充,也給兒子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快樂。在我的眼中,兒子看書的樣子是最美的。
曾經(jīng),或者說直到今天,我仍因兒子的課外閱讀并沒能顯著地提升他的成績而感到困惑,但轉念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兒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事情的獨特看法,以及他參與到大人們談話中的能力,又會給我一種安慰。暗想,也許我們是那種普通中不能再普通的孩子,所以,不要企求閱讀會給我們帶來立竿見影的變化。那么,就把閱讀當成一種心內(nèi)的需要,一個朋友,它總會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悄悄地提升我們。也許,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好酒倘需要時日,何況我們天資平平。像小花生里的同仁說的那樣:靜待花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