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Yao
“老佛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
于2019年2月19日在巴黎去世了,
享年85歲。
他的官方臉書這樣寫道:
他是21世紀最有影響力與最著名的設(shè)計師之一,有著經(jīng)典標志性風(fēng)格。在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趨勢下,卡爾充滿了激情、力量與強烈的好奇心。
作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設(shè)計師之一,他留下了卓越的遺產(chǎn),沒有任何字句能表達我們會有多么想念他。
人們稱他為時尚界的凱撒大帝,他手上管著三個品牌:香奈兒、芬迪和同名品牌卡爾·拉格斐。
他設(shè)計的衣服、包包、配飾……被大家爭相收藏,可他自己卻說“天哪,忘掉它們吧!”
他喜歡改變,從不留戀任何東西,宣稱:“在一所房子里,最要緊的家具就是垃圾箱!我自己的作品一件也不要留下,不要草圖,不要照片,不要衣服—什么也不要!我要干活,不要紀念!”
每過一個時期他就會把他所有的藝術(shù)品、物品乃至居所拋棄,無論它們曾經(jīng)帶給他多少靈感和愉悅。他從來不保存自己的設(shè)計稿,只穿當(dāng)季最流行的衣服,也從來不收藏任何東西。
除了書。
卡爾是個不折不扣的書迷,他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圖書館之一,里面藏有超過300,000本圖書。內(nèi)容豐富多樣,文學(xué)、哲學(xué)、歷史、文化、攝影……均有涉獵。
關(guān)于讀書,他有一句名言:
Books are a hard-bound drug with no danger of an overdose. I am a happy victim of books.
書籍是不會嗑過量的精裝毒品,我甘愿做一個“快樂的書蟲”。
如今卡爾·拉格斐已經(jīng)離去,作品散落四方,唯有這滿屋的書還惶惶然堆砌在那里,提醒著我們曾經(jīng)流連在這里的是一個怎樣豐富的靈魂!
所以今天我們想和你講講這個“頂級書迷”卡爾·拉格斐。這一次,我們不提時尚,我們只關(guān)心那個“快樂的書蟲”。
1
從不孤獨的讀書人
卡爾出生德國漢堡。
父親是一名富商,母親則是一名喜歡讀書的售貨員
在卡爾的記憶里,母親總是整天坐在沙發(fā)上讀書,然后把事情派給其他人做。
有時候年幼卡爾想和她說上幾句話,可她總是不耐煩地催促卡爾快點說,因為她不想把時間浪費在聽這些“垃圾”上。
她對孩子的要求很簡單:要么努力,要么閉嘴。
所以整個童年,卡爾最喜歡的事就是一個人縮在角落里讀書和畫畫。
“我就喜歡呆在那兒,我只想待在角落?!?/p>
他在角落里讀完的第一本書是《戰(zhàn)爭與和平》。
14歲的時候他來到巴黎。
因為一份作品意外獲獎而受到了時裝大師皮埃爾·巴爾曼(Pierre Balmain)的賞識,成為了他的一個小助理。
雖然從來沒有上過設(shè)計學(xué)校,但是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學(xué)習(xí)的腳步。
他開始努力接觸文學(xué)、歷史、建筑、音樂等各個方面的內(nèi)容,不斷地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
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他還一直保持著每天閱讀的習(xí)慣。
他會花半天時間閱讀,美國,德國和法國的報紙:Le Figaro,Le Monde,Libération,Les Echos,紐約時報,F(xiàn)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在他看來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心態(tài)和不同的政治態(tài)度, 同一事件在一篇論文中與另一篇論文不同。接受不同的想法會讓他保持思想開放。
和小時候一樣的是,他喜歡一個人默默地閱讀,討厭被打擾。
“我不是愛交際的人,”他說,“我不是說我會覺得不自在。我感覺很好,但是這類活動很無聊。并不是說參加者沒意思,而是這整件事情。為什么?因為沒什么新東西。我只想做我必須做的事情:時裝、攝影、讀書——就這些。”
雖然他總是花大量時間獨自閱讀,但他說自己從不覺得孤單,“又一種陳詞濫調(diào)——孤獨!”他語帶嘲諷地說,
“想要獨處一會兒,我得竭盡全力才行!一個人總得給自己充電吧。那些沒法獨處的人都有毛病。對我這種人而言,孤獨是奢侈品。”
2
詩是這個世界最美妙的事情之一
卡爾特別喜歡讀詩。2005年在接受Vanity Fair采訪的時候,卡爾透露了他最喜歡的作家。根據(jù)他會說的四種語言(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每種語言選擇了一位。
1、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這是卡爾最喜歡的作家,他在多個場合表達過自己對于狄金森的喜愛。
這位美國女詩人從20歲開始寫詩,但是早期的詩大多已經(jīng)遺失。后期她幾乎閉門不出,一直在孤獨中埋頭寫詩,共留下詩稿1775篇。
其中一首《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大概很多人都讀過: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
然而陽光已使我的荒涼
成為更新的荒涼
2、里爾克(R. M. Rilke)
勒內(nèi)·瑪麗亞·里爾克是一位德語詩人。他的詩大多充滿孤獨、感傷、焦慮、惶恐的世紀末情緒和虛無主義思想。Kindle上有一本他的《馬爾特手記》,是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一個高峰。
書中描述了一個出生沒落貴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麥青年詩人的回憶與自白,某種程度上即是他自身的寫照。
一個人應(yīng)該耐心等待,應(yīng)該在整個的一生中積累各種感受和歡愉;而且如果活得足夠長的話,那么,在生命最后的歲月里,他也許能夠?qū)懗鍪泻迷姟?/p>
不過卡爾最喜歡的是他的詩集《杜伊諾哀歌(Duino Elegies)》,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讀一讀。
3、斯特芳·馬拉美(Mallarmé)
馬拉美是法國象征主義詩人和散文家。他的詩總是幽晦而神秘,將世態(tài)的坎坷、變故變成了詩意的語言。
對于他,卡爾這樣評價道:“他的詩并不是那么的激動人心,但他仍然是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我愛他!”
詩人卞之琳曾翻譯過他的《海風(fēng)》,詩不長,我們把全詩引用過來:
肉體真可悲,唉!
萬卷書也讀累。
逃!
只有逃!
我懂得海鳥的陶醉
沒入不相識的煙波又飛上天
不行,什么都喚不回,任憑古園
映在眼中也休想喚回這顆心,
叫它莫下海去沉湎,任憑孤燈
夜?。?br>映照著清白色掩護的空紙,
任憑年輕的女人撫抱著孩子。
我要去!
輪船啊,調(diào)整好你的杭植桅檣,
拉起錨來,開去找異國風(fēng)光。
一個厭倦,經(jīng)希望多少次打擊,
還依戀幾方手絹最后的告別!
可也說不定,招引暴風(fēng)的桅桿,
哪一天同樣會倒向不測的狂瀾,
不見帆篷,也不見蔥蕪的小島……
可是心,聽吧,
水手們唱得多好!
4、萊奧帕爾迪(Leopardi)
賈科莫·萊奧帕爾迪是意大利十九世紀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語言洗練樸素,格律自由多變,我們選了一首他較為著名的詩《無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我安坐在山崗
從籬笆上眺望無限的空
墜落超脫塵世的寂靜
與無比深沉的安寧,
在這里,我的心再也不用擔(dān)驚受怕。
除了這四位之外,卡爾還在不同場合提到過一些其它的他喜歡的作家,每個都是他的心頭好。我們摘錄了一些:
5、拉斯克-許勒(Else Lasker-Schuler)
這位詩人國內(nèi)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她曾因為是猶太人而受到納粹的驅(qū)逐和迫害,更因為寫出杰出的愛情詩歌被德國年輕人奉為偶像。
卡爾這樣評價她“她是最棒的德國表現(xiàn)主義詩人!”
我們選擇了她第一本詩集《冥河》中的一小段來與大家分享:
有一天最后那位將會到來,
他將把空洞的目光,
垂向我短暫的肉體
他將拋掉我身上的一切死亡。
死亡將深深吸入我的靈魂
并且喝下永恒。我安坐在山崗
6、羅伯托·胡亞羅斯(Roberto Juarroz)
羅伯托·胡亞羅斯,二十世紀阿根廷著名詩人,曾任《詩歌=詩歌》雜志主編,以《豎詩》為標題出版過14本連續(xù)的詩集。
這位詩人大概了解的人就更少了??栕约阂餐虏壅f:“我很喜歡這位阿根廷詩人,但是沒人知道他。”
我們選了他詩集《豎詩》中的一段:
死亡是另一種觀看的方式。
死者的月亮年老一些
不再引起潮汐。
7、歌德(Goethe)
這一位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很多人都讀過他的名作《少年維特的煩惱》。但是卡爾最喜歡的卻是他的小說《親和力(lective Affinities)》。這本書篇幅不長,常與《少年維特的煩惱》并成一本。歌德在里面有許多金句,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愛情中的殘酷真相。
如果一個人試圖擺脫某種禍害,那他總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但如果一個人總想著得到比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更好的東西,那他就是相當(dāng)盲目的。
8、弗里德里?!ず蔂柕铝郑?i>Friedrich H?lderlin)
這是一位德國浪漫派詩人,他將古希臘詩文移植到德語中。其作品在20世紀才被重視,被認為是世界文學(xué)領(lǐng)域里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待至英雄們在鐵鑄的搖籃中成長,勇敢的心像從前一樣,去造訪萬能的神祗,而在這之前,我卻常感到,與其孤身跋涉,不如安然沉睡?!睹姘c美酒》
9、喬治·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
卡爾非常喜歡他的書《美的意識(The sense of beauty)》,稱它為自己的哲學(xué)圣經(jīng)。
10、安娜·諾阿伊(Anna de Noailles)
這是一位法國女詩人,她的充滿濃厚的東方色彩,使人感到清新靜謐。1921年被選為比利時皇家法語文學(xué)院院士,并獲得法蘭西學(xué)院文學(xué)大獎。
卡爾評價說她的詩非常有戲劇性。
像樹株倒映其中的波浪一般柔順的我,
曾體驗在你的夕暮中燃燒的感官欲望。
——《給大自然的祭品》
相信到這里大家都感覺得到,卡爾是真正在用心讀每一本書。他的品味永遠不流于世俗,充滿了自己獨到的品味與見解。
和當(dāng)下一些“引經(jīng)據(jù)典”的明星相比,卡爾·拉格斐“凱撒”之名抗得扎扎實實。
3
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
對于很難與卡爾本人交流,親身體會其有趣靈魂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另一個能更具象的見識其讀書深度的方式就是看看他的私人圖書館了。
鋼制的書架、平臺、旋轉(zhuǎn)樓梯,黑白經(jīng)典配色搭配現(xiàn)代極簡風(fēng)設(shè)計,具有未來感的冷調(diào)裝潢,擋在純白墻面身前的是超過300,000本的巨大藏書,從地板一直延生到天花板。
這里就是卡爾巴黎住所中的“藏經(jīng)閣”,也是全球藏書量最大的私人圖書館之一。而這還不是他擁有的全部藏書量,因為他還有一部分書放在巴黎的工作室里。
關(guān)于自己令人咋舌的“屯書癖”他曾這樣解釋道:“我是個愛書者,但我不是那種收集罕見版本書籍的人。
沒錯,書是美麗的物體,但我對里面的內(nèi)容更感興趣,它能讓我增廣見聞,我愛美國公共教育之父霍勒斯曼(Horace Mann)所說的:‘沒有書籍的房子,就像沒有窗戶的房間。’”
卡爾稱這個地方是“昨日的世界”,對他而言,住在這幢房子里就像是“開著你自己的飛船,漂浮在一片文明高度發(fā)達的過往之上”。
他的書擺放得也很有意思,并不是人們常見的將書立著擺放,而是橫向堆起來。
由于是水平放置,所以他不用扭頭找書,就能輕松地一眼找到想要的書名。不過如果想要拿最底下的書,可要費上一番勁了。
為了管理好這些藏書,圖書館里裝有帶滑輪的梯子,和旋轉(zhuǎn)樓梯,讓卡爾能方便地取到高處的書。
2015年卡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他的這些藏書:
“現(xiàn)在,我收藏的東西只有圖書,沒有剩余空間放置其他東西。
如果你們?nèi)ノ壹依?,會感覺像走進書的圍墻。
我現(xiàn)在擁有300,000本書。對于普通個人來說,應(yīng)該算一個比較龐大的數(shù)目?!?/p>
更令人吃驚是,他知道每本書的內(nèi)容,在接受《卡爾日報》訪問時卡爾表示:
“我沒有機會去細數(shù)這些書的數(shù)量,假如我有問題,我知道我可以在某個地方找到答案,就某方面來說,所有書籍對我都很重要,不論它們是與時尚或藝術(shù)或攝影相關(guān),一切都有它的目的,除了一些垃圾書籍之外,那些書我會立刻丟掉。”
在他自己的書店7L的官網(wǎng)中卡爾寫了這樣一句話:“書籍對我有種致命的吸引力,這是一種我不希望被治愈的病。“
可以說卡爾用自己的行動完美的踐行了這句話,從始至終。
本文轉(zhuǎn)載自公眾號:亞馬遜Kin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