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dāng)下:北大教授樓宇烈-我學(xué)佛法幾十年的體會(平實而深刻?。?/h1>

2016-2-28 20:16 轉(zhuǎn)載 · 圖片14



文|樓宇烈

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著名佛學(xué)大家

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別是想了解禪宗,但對于禪宗大家又常常覺得把握不定,因為對于禪宗的許多公案大家都不知道在說什么東西,也不知道禪宗怎么樣來修證,怎么樣才能了脫生死,怎么樣才能明心見性。

其實這些問題都是來自于將禪看成是和我們現(xiàn)實世界不一樣的、很神秘的、彼岸的一種境界。然而,禪并不是彼岸世界的東西,禪也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境界,禪就在我們中間,禪并不是很神秘的東西,禪就是我們?nèi)粘5纳?、言論、行為、思想?/span>

禪宗是非常注重現(xiàn)實的,或者用禪宗的話來講叫做“當(dāng)下”。我們的生命要有意義,只能夠在當(dāng)下體現(xiàn)出來,因此要活在當(dāng)下,既然要活在當(dāng)下;修也要修在當(dāng)下,悟也要悟在當(dāng)下。就象戒煙的人總想,明天不抽吧,明天抽完了,再等明天吧,這樣永遠沒有當(dāng)下,也就永遠戒不了煙。所以說,禪宗特別強調(diào)當(dāng)下,人要活在當(dāng)下,生命要體現(xiàn)在當(dāng)下。

當(dāng)下講究的就非常實際了,平凡無奇。所以很多人想問我該怎么學(xué)禪啊,那就是你該做什么做什么。對于有些人想求得一個心目中的某樣的東西,對于他們來講,這種當(dāng)下的修煉是修而無修啊,也是悟而無悟的。只要是能體會到其中的真味,就會知道,原來禪就是那么簡單,禪就是不需要離開我們的當(dāng)下,因為離開了當(dāng)下,實際上就什么也得不到。

慧能在《壇經(jīng)》里面多處這樣講,“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哪來什么角啊,就是說,離開當(dāng)下是求不到的。

近代一位著名的高僧,太虛大師曾講過這樣的話,“仰止唯佛陀”,我敬仰的是佛陀,“完成在人格”,完成就在自己的人品?!叭藞A佛即成”,每個人只要修養(yǎng)的好那就是佛了,“是名真現(xiàn)實”,這才是真正的現(xiàn)實。我們要體悟生命,就要從當(dāng)下做起。做好本分之事實際上是為理想開辟了道路。我們很多人都喜歡遐想,但再好的理想不能從本分事做起的話那也是永遠達不到的。

在這里我告訴大家,學(xué)禪就是要從你的本分事做起。有人問學(xué)禪有沒有一個次第、一個道路可循?有。這就是三句話,或叫做“禪學(xué)三要”,“修禪三次第”。

做本分事 

第一句就是“做本分事”,做好你現(xiàn)在應(yīng)做的事。

河北趙縣柏林寺是唐代的一位叫做趙州禪師的道場。做本分事就是趙州和尚在接引學(xué)人時講的一句話。他的弟子不明白什么叫“做本分事”,他就解釋說:“樹搖鳥散,魚驚水渾”,樹一搖動,鳥就飛散了,水里的魚一驚動,水就渾了,這是很普通的事情。

學(xué)禪也是很普通的事情,你現(xiàn)在在干什么,那你就繼續(xù)干什么。有人聽了不解,會問“那你還修什么呢,既然你已經(jīng)這樣了那你要修什么呢?”但這正是佛教所講的“無修之修”,這個其實比你要想通過學(xué)一個什么方法去修是更難的。

因為就一般人來講,他們都是不太安于自己的現(xiàn)狀的,總是手里做著一件事,心里想著另一件事,而且總覺得我手里做的這件事是委屈了我這個人,而我心里想的那件事才是真正適合我做的事。所以說要能夠做好你手下的本分事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而禪正是要在這個地方考驗?zāi)?,鍛煉你?/span>

我們常常講事情要從腳下開始,你怎樣才能使得自己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脫離你現(xiàn)在所做的事,這只能成為一個空想。禪不是一個空想,它是很具體的,就在你的面前。你要是能真正做到這第一步,你也就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始了,你也就開始認(rèn)識到禪的真諦了。

禪不是要讓我們離開現(xiàn)實世界去幻想一個什么樣的境界,而是就在現(xiàn)實生活中讓你去體認(rèn)你的自我。學(xué)人們經(jīng)常會問這樣的問題,“你有什么辦法幫我解決種種煩惱啊?幫我解脫掉綁在我身上的種種繩索啊?”

很多禪宗祖師們在回答他們的時候,就會反問“誰綁住你了?”沒有人綁住你,是你自己綁住你自己的,我們有句話叫“自尋煩惱”。你自己有了分別心,自己討厭這個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討厭這么多的包袱,就想跳出這個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去找一個清凈的地方躲起來,可是有這樣一個清凈的地方嗎?沒有!

看起來你是跳出這個環(huán)境了,可實際上你是放下這個包袱又去背上另一個包袱,逃出這個牢籠又去鉆進另一個牢籠。所以禪宗是非常強調(diào)當(dāng)下就覺悟到你的本性、本心是沒有煩惱的,只是你自己把煩惱加在自己身上,所以禪宗的第一個宗旨就是“自心本來清凈、原無煩惱”,你要離開現(xiàn)實的世界要去尋找一個清凈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煩惱,因為你找不到。所以我們要從當(dāng)下的本分事做起,這是第一步。

持平常心 

第二句話是“持平常心”。這句話和前一句話是相通的,但是它對你的要求又提高了一步。因為雖然你做好了本分事,但你是否還能做到對你所做的事沒有什么計較呢?你是否在意別人對你所做的事的贊揚或批評,是否會因為別人說風(fēng)涼話心里就不高興,別人說了好話有必要就心里很舒服呢?

做好本分事不等于就保持了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該做什么做什么,不動心,不起念。

禪宗公案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一個禪師“你平時修煉不修煉啊”,他說當(dāng)然修煉了,又問:“你怎么修煉啊?”他說我是“饑來吃飯,困來睡覺”。別人就納悶,說你這也叫“修’嗎?他說當(dāng)然是修了,有多少人是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百般的思慮啊,睡的時候不好好睡,千般計較啊。本來很普通的一件事,吃飯睡覺,可是有很多人就是要想東想西,吃到好的心里就高興,吃到差的,心里就埋怨。

對于這些事你能不能不計較任何的好壞呢,用佛教里的話講就是能不能做到“八風(fēng)吹不動”。哪“八風(fēng)”呢?利、衰、毀、譽、譏、稱、苦、樂。

“利”就是順利,“衰”就是衰落,“毀”“譏”就是毀謗你、譏諷你,“譽”“稱”就是贊揚你、吹捧你。你做任何事情,在這種八種情況下都能不動心,那是需要很高的修養(yǎng)的。有時盡管你嘴上會說“這些事我都看穿了,根本就不在乎”,可是我想當(dāng)別人說你幾句風(fēng)涼話的時候,你可能心里就不太好受。別人要是吹捧你幾句,你雖然表面上說“哪里哪里”,可是心里面可能在暗暗自喜。這也是人之常情,要想能克服這一點,必須禪修達到相當(dāng)?shù)木辰绮判小?/span>

我常常講一個故事,宋代的著名文學(xué)家蘇東坡,他對禪學(xué)有很深的造詣,他跟佛印禪師關(guān)系相當(dāng)好,平時經(jīng)常來往,他們一個住在江南,一個住在江北,有一次蘇東坡坐船過江去看望佛印,恰好碰到佛印不在寺廟里,他就一個人在寺廟里轉(zhuǎn)悠,看到大雄寶殿里的佛像十分莊嚴(yán),他就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寫完自己覺得很得意,就交給小和尚,說等你師父回來交給你師父看,然后他就走了。

佛印回來看到這首詩,就提起筆來在上面題了兩個字:放屁!就讓這個小和尚給蘇東坡送回去。

蘇東坡一看很納悶,心里很不以為然,心想我寫那么好的詩,居然給我的評價就是“放屁”兩個字。所以他就馬上坐船去找佛印禪師,要跟他辯辯理。見了佛印禪師,佛印就跟他說,你不是“八風(fēng)吹不動”嗎?我這么一屁怎么就把你打的過江來了呢?

所以你們看,蘇東坡的佛學(xué)修養(yǎng)還是相當(dāng)高的,對佛學(xué)的義理理解得也相當(dāng)透徹,可是碰到這樣具體的事,他就不能用一個平常心去對待。大乘佛教講“六度”,即從此岸世界渡到彼岸世界的六種修煉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這個第三講的忍辱,我們常常將它理解成忍受屈辱,比如別人打你、罵你你都能忍住,或者甚至像基督教里講的那樣,別人打你左臉,你要把右臉也送上去。

其實佛教里講的“忍辱”不只是忍受屈辱,你還要能不能忍住人家的吹捧?!鞍孙L(fēng)”里不僅有毀、譏,還有稱、譽,對于別人的毀、譏,你可能忍住了,對于別人的稱、譽你能不能也不為所動?而要做到這一點是相當(dāng)困難的。

成自在人 

第三句話就是“成自在人”。所謂“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們沒有任何煩惱的束縛了,那不就是自由自在了嗎?做“自在人”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里描寫的佛、菩薩他們所追求的就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

《心經(jīng)》的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么怎樣才能成自在人呢?什么是大自在境界?禪宗里也有描寫,就是“終日吃飯未曾嚼著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著一片地?!边@句話在一般的思維方式下是不好理解的,而佛教通過這個要說的是,你不要被這些外在的相狀所牽動,你雖然整天在吃飯,走路,但不會被米、路這些外境所干擾,而你又始終沒有離開這個外境。

修禪并不是要你躲到什么深山老林里去,什么東西都見不著,好象這樣就不會被外境干擾了。其實就算到了深山老林里面,要是你的心不凈的話,你產(chǎn)生的種種妄想念頭可能比你在這熱鬧的地方更多。禪宗講你心凈了,才能佛土凈,心不凈到哪都躲不掉。所以在這個花花世界里,如果你能做到對境不起心、不起念、不著相,那你就自在了。

上面我給大家講了三個步驟,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有些人聽了我這三句話,覺得很有意思,就問能不能給它再對上三句,讓它成為一個對聯(lián)呢?我想了想,覺得對上這三句話比較好,今天也奉獻給大家:行慈悲愿、啟般若慧、證菩提道。這三句話應(yīng)該算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精神。

行慈悲愿 

大乘佛教從哪入手?就是從慈悲入手,慈悲就是與樂拔苦,對眾生要行慈悲,而對自己來講也是一個修證的過程。因為最切實的來講,怎么才能行慈悲?慈悲就是你的本分事。 

啟般若慧 

第二句話“啟般若慧”,“啟”就是開啟,而“般若”本身就是智慧的意思,那么為什么不直接把它翻譯成智慧呢?

因為它跟我們平時講的智慧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我們平時講的智慧就是指一個人很聰明,或者這個人對事物能夠分辨得很清楚。我們平時的認(rèn)識就是從分辨開始的,我們講一個東西是方的,這是相對于圓的、三角形的來說的。可是正是這種分別的思維方式讓我們產(chǎn)生了一種分別心、執(zhí)著心。

在佛教看來最基本的一個分別就是我跟他人的分別,即“我執(zhí)”,一切的煩惱歸根結(jié)底來說都是來源于“我執(zhí)”,將我和他人對立起來。那么要怎樣才能破除這種分別與執(zhí)著呢?那就是要用一種般若的智慧。

所謂般若的智慧就是消除這種分別,它是一種平等的智慧,用《金剛經(jīng)》里的話講,就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種所謂平等、無分別是在什么基點上來講的呢?就是認(rèn)識到一切事物是本來清凈的、本來是空的。

為什么說它們是空的?因為一切現(xiàn)象世界的事物都是因緣而生,都是“緣起”,既然是緣起的,這個事物就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性,它是各種因緣集合在一起的,因緣聚會,才有這個生命體。所謂生命體都是由“五蘊”聚合而成的,即色、受、想、行、識。所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睕]有一個獨立的自性,在佛教里稱做“無我”,因緣一旦散了,這個事物也就沒有了。

因此這樣一個現(xiàn)象世界的事物是沒有恒常性的,是剎那生滅的,所以佛教里講“無?!保磺猩w都有生老病死這樣的過程,一切非生命體也有成住異滅這樣的過程,所以佛教才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般若這種智慧要你看到這一點,用《金剛經(jīng)》里的話說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這樣你就不會產(chǎn)生種種顛倒妄想,去執(zhí)著它。只有這樣你才會有平常心,不會去計較得失。佛教就是要你用般若的智慧去消除分別心,執(zhí)著心,以及由這種執(zhí)著心產(chǎn)生的貪、嗔、癡這“三毒”。

貪就是貪得無厭,嗔就是惱怒,癡就是不明事理。人們的一切煩惱就是來源于這“三毒”。有人會問佛教講消除“執(zhí)著心”、破除“我執(zhí)”,這和有人生目標(biāo)、有人生追求有沒有矛盾。我想這是兩個問題,一個人怎么可能沒有追求呢?佛教并不是要制止你有人生目標(biāo),而是說你要找到自己恰當(dāng)?shù)娜松繕?biāo)。

人最難的就是自我認(rèn)識,把自己放在一個恰當(dāng)?shù)奈恢茫?/span>如果你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恰當(dāng)?shù)奈恢蒙?,瞎追求這個追求那個,那很可能就會出問題,可是一旦你把自己放在恰當(dāng)?shù)奈恢蒙?,在這個位置上做到最好,那就是真正的把握了自我。這并不是執(zhí)著。我們不要把兩種執(zhí)著混淆了,做事情要有一種執(zhí)著心,這是佛教里講的“精進”,是佛教所提倡的,它不同于我們這里要破除的“我執(zhí)”。

證菩提道 

第三句話是“證菩提道”。《法華經(jīng)》里講,佛是為了一個大因緣來到這個世間的,這個因緣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佛知見就是般若的智慧。那么佛教追求的是什么東西呢?

就是“證菩提道”。菩提就是覺悟。佛教說,這種般若的智慧就是讓你悟到你自己的本來面貌。禪宗常問,父母未生你前,什么是你的本來面貌?那就是什么都沒有啊。佛教最終來講是講人的覺悟的,覺悟人生,認(rèn)識到自我,而不被現(xiàn)象世界的我牽著鼻子走。如果你回歸到真正的自我,那你就是自由的,現(xiàn)在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我的失落。

我們所以煩惱,所以覺得沒有自由,是因為你還沒有認(rèn)識到必然,如果你認(rèn)識到必然,那么你就有了自由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rèn)識和把握。比如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法律、規(guī)則都是一種必然性的體現(xiàn),你是不能隨便違背的,違背了就要懲罰你。可是你認(rèn)識到這種必然性,按照這種必然性去做的話,那么你就到哪都是自由的。

為什么孔子講到了七十歲就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因為七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讓他能夠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到人生的一些必然規(guī)則。當(dāng)然不一定要到七十歲,這要看各人的悟性。我今年七十多歲了,還是達不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有些人不要到七十歲就能覺悟。

前些日子我看了一個節(jié)目,其中采訪的一個小女孩,我覺得她的悟性就比我高啊。這個節(jié)目是采訪大連的一個叫“愛心之家”的社會機構(gòu),它是專門收養(yǎng)那些父母都是囚犯的孤兒的,其中就有一個12的小女孩,她父母都在坐牢,她只能在外面流浪揀破爛,在這個流浪的過程中,受到社會上的種種歧視、侮辱、打罵。但是她說她在受到別人打罵的時候從來不去還手、還口。主持人就問她為什么不還手、還口呢?她回答到,要是我去還口,他還在罵我,這不就吵起來了么,那就等于我自己換了個嘴在罵我自己,要是我去還手,他就會變本加厲的還手,那就等于我自己換了一個手在打我自己。

我們看到,她小小年紀(jì)就能看到這一點,有這樣一份平常心,是很不簡單的??偟膩碚f我們要有一種覺悟,這樣才能獲得自由自在的我。

活在當(dāng)下 

我講完這兩個聯(lián)了,有人就會問:是不是還有個橫批???是有個橫批,就是四個字:“活在當(dāng)下”。

這就是說,佛教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是脫離世間的生活的,恰恰相反,它是從當(dāng)下做起的。大乘佛教起來以后,它對原來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即所謂“小乘佛教”最大的批評就是這些部派佛教“欣上厭下”。

所謂“上”就是菩提、涅槃,“下”就是生死,煩惱。小乘佛教把“上”看的很重,拼命的追求,把“上”、“下”看成是對立的。但其實二者并不矛盾。佛教并不是宣揚命定論,你的命完全是由你自己決定的,你造這樣的業(yè),就受這樣的報,你一念之差,你覺得現(xiàn)在生活在地獄里一樣,但你也完全可以改變你的心念。

因果理論是兩方面的,它并不是要你消極等待,你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叫做“命由己定”。所以佛教強調(diào)的是當(dāng)下,是靠你的覺悟來解決你自己的生死、煩惱問題。


回應(yīng) 舉報
收藏3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