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門媒體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方面的課程,是我的心愿之一。這件事情已經(jīng)有一些人在做了,而且有的人還做得非??幔热缥医裉煲蠹医榻B的這門《Calling Bullshit In the Age of Big Data》——課名直譯過來大概是“在這個大數(shù)據(jù)時代,分辨并駁斥狗屁”。
這門課由位于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開設,目前是一個學分,明年計劃拓展到3-4個學分。授課老師是生物系的Carl Bergstrom和信息學院的Jevin West。
信息學院的老師講這門課是很自然的,之所以還有一位生物系的老師參與,是因為這門課中有很大一部分內(nèi)容關(guān)注的是科學中的狗屁,諸如用數(shù)據(jù)說謊、科學研究中的偏見和謬誤等。
什么是“狗屁”
兩位老師是這樣定義“狗屁”的:
Bullshit involves language, statistical figures, data graphics, and other forms of presentation intended to persuade by impressing and overwhelming a reader or listener, with a blatant disregard for truth and logical coherence.
(狗屁指的是公然罔顧事實和邏輯的語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圖表,以及其他呈現(xiàn)方式,它們的目的是讓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讓人難以抗拒。)
Calling bullshit is a speech act in which one publicly repudiates something objectionable. The scope of targets is broader than bullshit alone. You can call bullshit on bullshit, but you can also call bullshit on lies, treachery, trickery, or injustice.
(駁斥狗屁指的是公開批駁有問題的東西。駁斥的對象其實比狗屁更廣,還可以包括謊言、背叛、詭計和不公。)
在大學課程的名字里面使用“狗屁”這種粗俗的語言,自然是頗為驚世駭俗的。在課程網(wǎng)站的問答部分,兩位老師也作出了解釋。他們說,實在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詞,如果覺得“bullshit”這個詞太粗俗的話,就用“bull”吧。不過他們也表示:
But let’s be honest: we like the fact that the term is profane. After all, profane language can have a certain rhetorical force. “I wish to express my reservations about your claim” doesn’t have the same impact as “I call bullshit!”
(實話說,我們看重的就是這個詞的粗俗。畢竟,粗俗的語言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拔蚁M麑δ愕恼f法表達保留意見”遠沒有“你這就是放狗屁”有影響力。)
這門課的培養(yǎng)目標包括:
兩位老師表示:這門課上學到的東西,肯定是你整個大學期間學到的最有用、應用范圍最廣的能力。
怎樣教大家分辨和駁斥狗屁?
當然,在這個粗俗的課名之下,是非常嚴肅的課程設置。
兩位老師在課程網(wǎng)站的教學大綱頁面公布了全部的課程內(nèi)容和閱讀材料。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閱讀。以下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和分析。
在引言部分,課程使用的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Harry Frankfurt的文章《On Bullshit》。其實他出版了一本書就叫《On Bullshit》。南方朔將其翻譯成了中文,在臺灣出版的時候用的書名是《放屁!名利雙收的捷徑》,在大陸出版的時候則用了非常保守的譯名《論扯淡》。
第2周引入了一些常見的分辨狗屁的方法。第3周介紹的是孕育狗屁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比如社交媒體如何促進了狗屁的傳播,再比如TED演講有時候兜售的是高端狗屁。
接下來的幾周,課程從統(tǒng)計學和邏輯的角度切入,具體分析了一些狗屁的類型,包括混淆相關(guān)性和因果關(guān)系、中位數(shù)和平均數(shù)、“檢察官謬誤”等。課程還單獨辟出一周介紹了數(shù)據(jù)可視化中常見的誤導。
第7周的大數(shù)據(jù)部分,關(guān)注的是在大數(shù)據(jù)和算法的光鮮外表之下,“垃圾進、垃圾出”的現(xiàn)象,以及對機器學習的濫用、具備誤導性的參數(shù)等。順便說一句,這一周的擴展閱讀材料正是會員通訊046介紹的《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其后幾周深入科學研究領(lǐng)域,介紹了“發(fā)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掠奪性發(fā)表(Predatory publishing)”等概念,以及學科之內(nèi)、學科之間互相批評的倫理。
第11周是關(guān)于假新聞的。內(nèi)容包括假新聞的經(jīng)濟驅(qū)動、回音室效應、如何進行事實核查等等,都是新聞實驗室經(jīng)常談到的內(nèi)容。如果這門課開設在新聞學院,那么這方面的內(nèi)容足夠擴展成整整一門課了。不過因為這門課的重點放在了科學上,所以新聞方面的內(nèi)容被壓縮到了一節(jié)課。
最后一周講的是如何駁斥狗屁。針對不同的受眾,需要用到不同的策略。這方面的內(nèi)容基本上就是傳播學中的說服效果研究,如果開設在傳播學院同樣可以拓展成整整一門課。
課程材料開放使用
這門課在2017年春季學期是第一次開設,它很快引起了網(wǎng)民及媒體的注意。很多人問:你們開這門課,是不是受到川普上臺及“后真相時代”的刺激,想做點什么?
兩位老師的回答是:并非如此。他們從2015年就開始準備這門課程了?!半m然這門課程今天看起來非常及時,但是我們不會評論當下的美國和世界政治。我們認為,如果人們可以識別出各個政治派別生產(chǎn)的狗屁,那么每個人都能過得更好。你可能不同意我們關(guān)于政府大小,以及美國干預國際事務的看法,沒關(guān)系。我們只是希望,不管你的政治觀點如何,你都可以抵制狗屁。我們相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知道如何更好地判斷信息,我們就可以作出更好的集體決策。”
在華盛頓大學,這門課極受歡迎。選課開始后,160個名額很快被搶光。兩位老師收到了許多來信,以及出版社的出書邀請。
兩位老師特別強調(diào):歡迎其他學校的老師使用這些材料,開設課程。只有兩個要求:一是注明出處,二是寫信告訴他們自己是如何使用這些材料的。
所謂“造謠張張嘴,辟謠跑斷腿”,在英文世界里也有類似的說法——Brandolini定律:駁斥狗屁所需要的能量比創(chuàng)造狗屁需要的能量高了幾個數(shù)量級。不過,兩位老師認為:這一定律成立的前提,是人們不善于分辨狗屁。如果這門課可以使得更多人意識到身邊大量存在著狗屁,并且學會分辨和駁斥狗屁,那么這條定律或許會發(fā)生改變:狗屁將變得越來越難以傳播。
這當然是一種樂觀主義的估計。也許過于樂觀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不去做,世界只會變得更糟糕。
來源:新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