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常被某些家長忽視或者輕視。
偏見一:習慣就是必要的自理能力,以及懂禮貌守規(guī)矩。
偏見二:培養(yǎng)習慣是為了適應社會。
偏見三:培養(yǎng)習慣就是一部血淚史,要像祥林嫂一樣苦口婆心。
首先,習慣底下是人生的態(tài)度(即人生觀)。例如:不爭名奪利,不刻意展現(xiàn)自己;珍愛一切生命,充分理解與包容他人;做事有條有理,忙而不亂等等
接著,好的習慣能成就高質(zhì)量的生命與生活。
最后,培養(yǎng)好習慣除了要家長以身作則外,還需動用智慧。而“苦口婆心”乃下策。
多數(shù)家長會見到以下場景會很生氣:
場景一:孩子在想要的玩具面前走不動路,撒潑打滾。
場景二:孩子在公眾場合爭搶他人玩具,或大喊大叫,或破壞公物。
但家長生氣背后的心理活動不一而足:
① 就知道買買買,敗家!
② 就知道玩具,貪玩!
③ 就知道任性耍賴,慣壞了!
④ 真給我丟臉,別人都看著我呢!
⑤ 素質(zhì)太差了,別人肯定在想我沒教育好這孩子。
⑥ 再這么下去,店家和對方家長要生氣了。
……
家長的這種思維模式是本能反應,很正常,但無法助力“教育”。
首先,理解孩子。玩具人人喜歡,要玩具是因為孩子意志力薄弱,還不懂得延遲滿足。而且孩子不理解家長賺錢花錢的機制,不知道要合理規(guī)劃用錢。
其次,針對性解決。針對不懂得延遲滿足不懂得賺錢機制都是可以訓練的。例如在家立規(guī)矩,積攢幾個小紅花就能得到一個大紅花。第二做家務賺小零錢,要買玩具自己用零錢買,不夠可以再攢一段時間。再比如,出去玩之前先說好今天你可以挑一個玩具或者今天沒法買玩具。還有辦法培養(yǎng)財商就是利用旅游的契機,給孩子100元,讓孩子規(guī)劃怎么用。等等
最后,反思自己的教育。比如:平時是否忽視了孩子的合理訴求所以孩子遇事不會商量只會賴皮。再如:平時是否缺乏了相應的培養(yǎng)和訓練。還有:在孩子想要參與“大人的世界”時是不是口頭禪地說“小孩子懂什么,別問,一邊兒玩去!”,所以孩子有時候不理解大人其實是大人自己造成的。
補充兩點:
① 始終與孩子保持平等與信任?!捌降取笔侵讣依锏氖潞⒆佑兄闄?quán)和參與權(quán)?!靶湃巍笔侵笇⒆又鲃犹岢鲆龅氖乱o以詳細講解,然后提供機會給他做,別怕麻煩。
② 要給孩子正確的三觀,比如告訴他“我批評你是因為你采取的方式是在地上打滾,這種處理方式很粗魯也很愚蠢。你應該……”。再比如告訴他“你可以大聲叫喊但不是在這里,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是封閉的,你的行為會打擾他人。此時此刻,留在這里與大聲喊叫你只能選擇一樣,你選擇大叫我就帶你去空曠的地方好嗎?”
習慣的內(nèi)涵極其豐富,其社會屬性只是冰山一角。而培養(yǎng)習慣是比培養(yǎng)文化知識更為隱性的,需要家長仔細觀察,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
最后分享兩張圖片,來自于錢兒媽《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
下載小花生APP
關(guān)注小花生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