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假張
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的華裔虎媽蔡美兒 (Amy Chua)。
2011 年,身為耶魯大學法律系教授的蔡美兒把自己用所謂的 “中國式教育方式” 培養(yǎng)兩個女兒的經(jīng)歷寫成一本書《虎媽戰(zhàn)歌》,迅速在全美國乃至全世界引爆了一場關于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大討論。
“虎媽” 這個蔡美兒首創(chuàng)的詞從此成為中國式母親的代名詞。
當年這場討論里,大多數(shù)美國人是不太認同蔡美兒倡導的中國式教育方式的。
他們認為,她的教育方式是對兩個女兒的虐待和人格控制,甚至斷言她的兩個女兒將會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變成喪失獨立人格、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機器人。
刻薄的人等著看笑話,就想看看這樣變態(tài)的教育方式最后會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怪胎。
今年夏天,虎媽的二女兒 Lulu 從哈佛畢業(yè)。而她的大女兒 Sophia 也早就順順利利地讀完哈佛本科和耶魯碩士,后來還參加了美軍,未來計劃做軍事律師。
大家這才發(fā)現(xiàn),兩個女孩并沒有出現(xiàn)外界所擔心的心理問題,反而非常健康。
除了學習成績優(yōu)異,她們還禮貌、謙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人格獨立、充滿個性魅力,完全就是一副美國社會典型的精英范兒。
很多支持蔡美兒的人把兩個女孩的成才歸結為 “中國式教育方式” 的成功,但這樣的結論是非常草率的。如果因此鼓吹中國式教育方式,更是非常誤導和危險。
最近美國媒體上有很多對虎媽兩個女兒的采訪,仔細看看這些采訪以后你就會明白,過去我們對虎媽都存在著誤解,她所采用的教育方式除了中式的嚴苛以外,還用很多的西式理念做了平衡。
也就是說,不能單純地用中式或者西式來定義,更恰當?shù)卣f她是融合了中西方教育方式各自的優(yōu)點。
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虎媽戰(zhàn)歌》里,蔡美兒把世界上的母親簡單地分成 “中國式母親” 和“西方式母親”兩種類型。
“西方式母親” 對子女采取散養(yǎng)的教育方式,她們很容易滿足于孩子取得的任何進步,她們尊重子女的個性、獨立和自我選擇,從不過多強迫孩子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即使是學習也由著孩子自己的性子,孩子不想學就不用學。
“中國式母親” 則通常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其他技能的發(fā)展有非常高的期望值,并且相信孩子經(jīng)過努力一定能夠達到這樣的要求,而讓孩子進步就是她們作為母親最大的職責。
“中國式母親” 會用盡各種高壓手段,逼迫孩子放棄休息和娛樂,每天花大量時間做功課、練琴、畫畫。
當然這只是非常寬泛的劃分,“中國”和 “西方” 并非嚴格對應現(xiàn)實里真正的中國母親和西方母親。
蔡美兒本人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裔,她的 “中國式母親” 更多強調(diào)的是美國的華裔和有同樣教育理念的其他亞裔家庭。
不光是華人,在包括越南、韓國、印度在內(nèi)的其他亞洲國家,他們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中國人都差不多。
美國的父母每天要求孩子練樂器 30 分鐘就覺得自己非常過分,一個小時就已經(jīng)是極限。但中國孩子在父母逼迫下每天練三四個小時是很常見的。
在書里蔡美兒舉了幾個她教育孩子時比較極端的例子,正是這幾件事讓很多美國人認為她是一個不近人情的惡魔母親。
大女兒 Sophia 在一次數(shù)學競賽中拿了第二,蔡美兒非但沒有表揚,還逼著孩子每天晚上做 2000 道數(shù)學題,直到在競賽中奪回第一。
小女兒 Lulu 七歲時,怎么也彈不好法國作曲家 Jacques Ibert 的作品《小白驢》,蔡美兒不肯放棄,逼著孩子日夜不停地練習。
Lulu 大哭大鬧,甚至把樂譜撕得粉碎,蔡美兒淡定地把樂譜粘好,然后將 Lulu 最喜歡的玩具拖到她面前進行威脅:“如果明天還是彈不好,這些玩具我會一個一個捐掉?!?/p>
如果后天也彈不好?Lulu 就再也收不到圣誕禮物。大后天也彈不好?生日派對也不用辦了。
最后,在無數(shù)遍的練習之后,Lulu 終于找到了感覺,成功地彈好了這首曲子。在那一刻,Lulu 自己也異常興奮,高興地和媽媽擁抱在一起。
作為中國人,我們很多人從小習慣的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
但在蔡美兒之前,美國人并不知道原來中國人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所以當她把這一切寫出來之后,可以想見會對美國人造成多么強烈的文化沖擊。
《虎媽戰(zhàn)歌》當年在美國社會引起的反響完全是現(xiàn)象級的。
書出版幾天以后就沖上了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全美國主流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打開電視機,幾乎每一個新聞節(jié)目都能看到蔡美兒作為嘉賓在接受采訪。
《時代》周刊把她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百大人物之一,說她的書是對美國孩子的教育成就、乃至美國國際競爭力的質(zhì)疑,“當整個國家都對某件事做出如此強烈的反應,你就知道她一定是觸到了我們的某個痛處?!?/p>
她的書還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十幾種語言在許多國家出版。2016 年,英國首相卡梅倫還公開呼吁英國的家長們都要向虎媽學習。即使是在中國,虎媽同樣引起了很多的討論。
但當時蔡美兒遭受更多的還是質(zhì)疑、乃至謾罵,有人說她是虐童,有人說她簡直就是塔利班,有人說她不是在帶孩子而是在馬戲團馴獸。她的郵箱里甚至還收到了不少死亡威脅。
我記得《紐約客》上有一篇非常刻薄的文章,嘲笑《虎媽戰(zhàn)歌》是一本業(yè)余蹩腳、不像回憶錄的回憶錄,說它之所以能引起廣泛關注,不過是因為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美國人內(nèi)心的集體焦慮被激發(fā)了出來。
《華爾街日報》在網(wǎng)站上節(jié)選了書里的一小部分內(nèi)容,文章后面的五六千條留言里大部分是批評。
有媒體諷刺說,“是的,你確實可以逼迫孩子像成千上萬的同齡人一樣去學彈鋼琴,但這樣的方式永遠也培養(yǎng)不出吉米 · 亨德里克斯(注:美國 70 年代天才搖滾樂手)”。
但問題在于,蔡美兒如此嚴格訓練孩子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像很多中國父母那樣,一心想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天才的音樂家。
蔡美兒的猶太裔丈夫是非常典型的美國式家長??吹?Lulu 被逼著練《小白驢》,他悄悄地把蔡美兒拉到一邊,讓她不要再這樣侮辱孩子,“也許 Lulu 就不是彈鋼琴這塊料呢?”
但蔡美兒說:“我不是在侮辱 Lulu,我只是想激發(fā)出她的潛能?!?/p>
在蔡美兒看來,童年是人生的訓練期,是培養(yǎng)孩子個性和對未來投資最好的時候。
她逼著孩子練琴、做數(shù)學題,真正的目的有兩個:
第一,是培養(yǎng)孩子刻苦的品質(zhì),讓努力成為他們一生的習慣。
第二,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就像蔡美兒自己說的,“建立自信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你通過努力做到一件原本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這樣的自信誰也拿不走”。
長大以后的兩個女兒對此都非常認可。
Sophia 說,雖然練琴的時候很苦,但當她能夠站在臺上演奏、得到大家的肯定時,那種成就感是巨大的,隨之而來也就有了自信,這樣的自信是自己賺來的,因此也更強大。
很多哈佛學生在入校后置身在周圍全是頂尖精英的環(huán)境里常常會不可避免地失去自信,甚至因此懷疑自己能進哈佛全是因為運氣,這就是所謂的 “冒名頂替者綜合癥”。
但是 Sophia 說,自己從來沒有過這種不自信,因為她知道自己曾經(jīng)付出過多大的努力,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用汗水換來的。
更重要的是,在表面的中國式嚴苛的背后,蔡美兒和丈夫與兩個女兒的關系,其實是非常典型的美國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
也因此,雖然每天被逼著練六個小時的琴,兩個女兒雖然偶爾會不情愿,但并沒有因此對母親產(chǎn)生怨恨,因為除了練琴的那六個小時以外,她們從母親身上得到的是愛。
大女兒 Sophia 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母親并非像她在書里寫的那樣冷酷無情,相反她更像是一個朋友,她會尊重自己的選擇,允許她去看說唱歌手的演出,允許她去在后院裝模作樣地學考古學家挖掘文物。
在兩個女兒上大學以后,蔡美兒更是完全放手,從此對她們的所有選擇都不做任何干涉,甚至比一般的美國父母還要更放任,因為她意識到孩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了。
所以,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 Sophia 和 Lulu,不但沒有像外界以為的那樣自卑和唯唯諾諾,反而成長得自信獨立。
這樣的能力培養(yǎng)和人格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考進名校,反而看起來更像是附帶的額外獎勵。
Sophia 說,“現(xiàn)在回頭看,正是父母在我小時候幫我打下了基礎,才讓我的人生里擁有了這么多的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職業(yè)?!?/p>
所以我的結論是,虎媽并不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母親。
她既像中國父母一樣把孩子逼到極限,讓孩子練琴、做題、考高分,幫助他們上名校;
但另一方面,她又不像中國人那樣望子成龍乃至急功近利,她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和孩子做朋友;孩子在她的高壓管教里感受到的不是怨恨,而是愛。
過去我們所有關于虎媽、關于中西方教育理念哪個更好的討論,全都模糊了焦點。
七年以后重新讀虎媽的故事,我得到的啟發(fā)是:
適當逼迫孩子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還是必要的,但到底采取中式圈養(yǎng)還是西式的散養(yǎng)需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決定,而且它們之間的差別其實也并沒有那么重要;
教育的本質(zhì)是對孩子能力和人格培養(yǎng)的過程,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才是最重要的,愛永遠是最好的教育。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假裝在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