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廚房,和勞動有關(guān)。
媽媽在小小的空間里叮叮當當忙活,一日三餐,日復一日地照料。這樣的體驗是孤獨的,它把最辛苦的人困在封閉空間里,清晨黑夜,獨自辛勞。
或許正因疲于這樣的體驗,如今當年輕人擁有自己的家時,都開始嘗試去打破和重塑廚房的可能,讓家人從孤獨烹飪中解放出來。
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廚房打開,讓家人可以參與其中。女性也不再是廚房的唯一主力。
當廚房成為
中國家庭的新C位
過去,相比客廳,廚房的存在感其實不強。如當年火遍全國的《我愛我家》那樣,客廳似乎才是故事的核心,才是一個家的門面擔當。
這些年,當家庭構(gòu)成單位變小,當待客方式逐漸轉(zhuǎn)變,當家事勞動被越來越多地看見和探討,我們發(fā)現(xiàn),客廳的神壇地位開始松動了,開放式廚房正在成為更多中國家庭的新選擇。
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一半家庭選擇打開廚房,擁抱全新的廚居生活。
空間顯大與利用率高,是開放式廚房最直觀的優(yōu)勢。
以住友@峰峰醬 69㎡ 的小家為例,當她拆掉廚房與餐廳的隔墻后,不僅視覺更通透,她還因此換來了 10㎡ 的開放式大廚房,空間利用率大大增加。
同時,廚房與其他公區(qū)界限的模糊,也在消解著廚事帶來的孤獨感。在這樣的家中,餐廚區(qū)不僅是成年人的做飯空間,也可以是親子互動的溫情區(qū)域。
這種趨勢轉(zhuǎn)變的背后,也暗藏著大家對廚房的重新定義——廚房不再只是負擔柴米油鹽的勞動場域,它也可以作為情感交流的樞紐而存在。它,是一個家的社交中心。
如住友@xidylee 所說,「選擇開放式廚房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好看,而是不希望做飯的人像一座孤島。哪怕只是在島臺前看看書,問問今日菜譜,偶爾搭把手,小朋友去看看爸爸忙碌的身影,這些都是今后回憶里的珍珠。」
對于許多中國家庭來說,廚房已經(jīng)從單一的做飯功能中逐漸解放,它被不同的家庭所重塑,由此演變出更多可能。
開放式廚房的可能性
不止一種
處于家居趨勢前沿的住友,是最先嗅到變化,也是最先嘗鮮的群體。當人們還在為「中餐烹飪適不適合開放式廚房」而爭論時,他們早已將廚房敞開,提前享受著它帶給生活的新可能。
「越用越滿意」,是住友@我才是煙草 對已經(jīng)使用了五年的開放式廚房的評價。當初裝修時,她執(zhí)意將廚房打開,左邊規(guī)劃為西廚區(qū),右邊為中廚區(qū)。餐桌置于兩者中間,起到分區(qū)的作用,也能充當島臺使用。
這樣的布局很妙,讓廚房形成「回字形動線」,走動靈活,動線效率高。朋友們來做客時,也會天然地聚到這兒來聊天。
「做菜的時候,再也不是一個人孤單忙碌了,家人隨時可以加入搭把手、聊聊天」,她說。
不過廚房一旦打開,私密性也就大打扣折。一眼看到底,就意味著收納要做得更加細致,才能不影響美觀。
作為收納大拿,@我才是煙草 的廚房收納心得一共三點:①就近原則,調(diào)料開放收納,隨手拿取 ②地柜多做抽屜,好用且利用率高 ③不常用物品放吊柜,釋放常用空間。
住友@Geek_兔兔 的家,廚房原本只有 5㎡ 不到,通風和采光都不好。喜歡做飯的她,裝修時就決定把廚房打開,可以保持與家人互動的同時,一個轉(zhuǎn)身就能看到窗外的風景,讓做飯的過程更加解壓。
她特地為廚房選擇了上白+下灰的極簡配色,看起來清清爽爽,打理起來也方便。整體 L 型布局,也讓動線簡化,洗-切-炒-裝盤上桌,一氣呵成。
作為湖南人與江西人組合的重口味家庭,@Geek_兔兔 專門為開放式廚房選擇了老板超薄近吸油煙機+老板靈犀智感定時灶。
為了讓空間更通透,住友@Alice_Y_ 也選擇擁抱開放式廚房。她將燕麥色作為廚房的基底色,柔和又耐臟,兼具顏值與實用。餐桌作為廚房的延伸,不僅可以充當島臺使用,也成為了家里最佳景觀位,一片綠意,盡收眼底。
來源丨好好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