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魚叔
《權(quán)力的游戲》,如今已經(jīng)成了一場災(zāi)難。
稀爛的劇情,莫名其妙的反轉(zhuǎn),崩潰的人設(shè)…
讓全世界權(quán)游粉,親身感受了一回「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的絕望體驗。
在 IMDB 上,最新兩集的評分已經(jīng)跌至 7 分以下,慘不忍睹。
海外100 萬網(wǎng)友請愿,重拍《權(quán)力的游戲》最終季。
然而這場災(zāi)難,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更加深重。
據(jù)《衛(wèi)報》報導(dǎo),這些天,伴隨著《權(quán)力的游戲》的熱播,一些父母陷入了難以言表的恐慌之中:
他們給自己的孩子,取了與龍媽相同的名字。
去年,英國共有 560 個女孩被命名為丹妮莉絲和卡麗熙,而過去幾年內(nèi),這個數(shù)字總計大概是3600。
然而在最近的劇集里,龍媽逐漸從一個堅強睿智的領(lǐng)導(dǎo)人,變成了一個神經(jīng)病、一個沉迷殺戮的二代瘋王。
讓自己的女兒背上如此「惡名」,父母們怕不是想手撕兩位編劇。
這群悲催的父母實力證明,取名要慎重。
可是總是架不住,世上有一群傻缺,堅持特立獨行。
譬如下面這位「準爸爸」,就決定給自己的孩子,取一個驚世駭俗的名字。
最終引發(fā)了一場巨大的家庭風(fēng)波——
《一次聚會》
Der Vorname
這本是一個平常的夜晚。
伊麗莎白一家正在籌備一場普通的家宴。
而這場宴會的主角,是她的弟弟托馬斯。
托馬斯即將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是個男孩。
而他自己也準備好了孩子的名字:
A開頭,與歷史有關(guān),是一個名人的名字。
與會的其他人絞盡腦汁想要猜出這個名字:
亞歷山大、奧古斯托、阿爾忒彌斯、阿波羅十三號…
統(tǒng)統(tǒng)不對。
正確答案是:
阿道夫。
阿道夫·希特勒的那個阿道夫。
自然,所有人都認為他不是瘋了,就是在開一個惡劣的玩笑。
但托馬斯卻認真地反問:
「為什么不呢?」
根據(jù)德國法律,「阿道夫」這個名字,還真就沒被禁止使用。
他的姐夫斯蒂芬,一名古板的文學(xué)教授質(zhì)疑到:
取這么個名字,不是赤裸裸地宣傳納粹嗎?
更何況,在難民問題日益嚴峻,左右派沖突愈發(fā)尖銳的當下,這么做,明擺著是搞事。
托馬斯卻自有一套歪理:
希特勒之所以是那個魔頭,并不是因為他叫「阿道夫」;
歷史上還有其他著名的阿道夫。
阿道夫·格萊默,是德國歷史上的一名文化大臣,有著以他名字命名的電視獎項;
阿道夫·達斯勒,是著名運動品牌阿迪達斯的創(chuàng)始人,數(shù)百萬德國人把「阿道夫」穿在自己的腳下;
僅僅因為一個人的出現(xiàn),一個名字就被「封印」起來,上一次享受這種待遇的,怕不是耶穌本人。
身為一名房地產(chǎn)經(jīng)理,托馬斯果然巧舌如簧,狡黠地論證出,對「阿道夫」這個名字的過度敏感,實際上反而是神化了希特勒本人。
他自己給孩子取名的行動,就是開啟打破這個「希特勒神話」的第一步!
不過最終,托馬斯的詭辯還是沒能說服他頑固的姐夫,大家決定換個名字。
「約瑟夫」不行,因為「約瑟夫·斯大林」也屬于「邪惡陣營」;
「本」也不行,因為在意大利,有一位和希特勒齊名的「本尼托·墨索里尼」,于是連帶著本、本尼托、本尼迪克特也Pass;
卷福躺槍
當然,海因里希、赫爾曼…等等一切納粹領(lǐng)導(dǎo)人的名字全都敬謝不敏;
弗里茨也有問題——弗里茨·哈曼是一名連環(huán)殺人狂,20 余名受害者魂斷其手;
弗里茨也是個邪惡的名字。
……
最后,他們絕望地發(fā)現(xiàn),這世上幾乎沒有一個名字可以使用了。
這場荒唐的取名游戲,終于玩不下去了。
劇中尚未出生的嬰兒,還有拯救的機會,但現(xiàn)實里,已經(jīng)有許多「熊父母」,搶先一步開啟了坑娃之路:
就像片中的姐夫,將自己的孩子取名為「卡尤斯」和「安提戈涅」那樣;
這些特立獨行的名字,與其說是寄托了對孩子的美好愿景,倒不如說是在孩子的腦門上貼上了一個標簽:
「我的父母學(xué)識淵博/腦洞驚人/勇氣非凡……」
這些名字背后,是一個個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傲慢大人。
他們并沒有把自己的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值得尊重的個體,而是一個名為「孩子」的符號,肆意擺弄。
而這樣的「符號化」,也不僅僅發(fā)生在父母與孩子身上,更存在于每個至親之間:
托馬斯異想天開的取名,最終激怒了全家人。
大家吵作一團,彼此之間埋藏多年的心結(jié),也一并爆發(fā)。
托馬斯與姐夫斯蒂芬之間,早在童年時就互相看不順眼,一方自大,而另一方虛偽。
姐姐伊麗莎白為這個家庭,為自己的丈夫犧牲了無數(shù)。
因為懷孕,她放棄了自己的博士學(xué)位,還將大部分產(chǎn)假用來修改丈夫的論文;
而為了調(diào)和性格迥異的家人之間的關(guān)系,她也早就精疲力竭。
今天她精心準備的豐盛晚宴,甚至沒有一個人說一句謝謝。
至于這一家人共同的老朋友勒內(nèi),在他們眼中一直是一個同性戀,只因為他喜歡穿紫色的衣服。
不堪受辱的勒內(nèi),爆出了今晚最震撼的消息:
他已經(jīng)和托馬斯與伊麗莎白兩姐弟的母親陷入了熱戀,甚至已經(jīng)準備同居…
這下,輪到托馬斯陷入了瘋狂:
「那可是我們的媽媽!」
一夜之間,彼此都自以為最熟悉不過的TA,就變得極度陌生,儼然是另一個版本的《完美陌生人》。
不過,兩者終究不同。
《完美陌生人》所描繪的,是一個個人人心懷鬼胎,刻意回避問題的脆弱關(guān)系網(wǎng)。
《一次聚會》所展現(xiàn)的,則是更加令人心寒的普遍現(xiàn)實: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是渾渾噩噩,甚至根本沒有看到「問題」所在。
正如托馬斯所指出的,我們將「阿道夫·希特勒」這個名字標簽化、偶像化,似乎只要提到它就意味著一種反省,到頭來卻消解了真正重要的,對歷史事實的反思;
而我們對于至親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父親」、「母親」、「孩子」…這些習(xí)以為常的稱謂背后,所體現(xiàn)的不過是,一個個符號化的權(quán)力地位。
因為是父親,所以擁有權(quán)威;
因為是母親,所以要默默犧牲;
因為是孩子,所以只能安靜服從。
但這些「標簽」背后真實存在著的那個人,TA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卻無人在乎,亦無法分享。
上一次,和你的父母「談心」,是在什么時候?
上一次,認真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而不是頤氣指使,應(yīng)付了事,又是在什么時候?
而曾共度風(fēng)雨,休戚與共的「靈魂伴侶」,如今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你又還了解幾分?
從「阿道夫」這個名字、到德國社會文化探討,再到家庭倫理大戲,《一次聚會》所談?wù)摰膬?nèi)容看似包羅萬象,風(fēng)馬牛不相及,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背后卻隱藏著一個共同的主題:
一股惰性腐蝕了這個社會,腐蝕了每個靈魂,讓我們習(xí)慣了浮于表面的虛偽交談;
惟其如此,當生活的真實顯露之時,我們才總是驚惶失措。
幸運的是,影片的結(jié)尾,孩子的誕生拯救了陷入齟齬的這一家子。
這個純潔而活潑的靈魂,滌蕩了一切腐朽氣息,讓他們得以真誠、坦率地重新認識彼此,再次團聚在一起。
不過,還是發(fā)生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這個孩子,是個女孩。
大家不得不重新為其取個名字。
魚叔覺得,她的名字應(yīng)該是:
「Love」。
本文轉(zhuǎn)載自公眾號:獨立魚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