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新聞歷數(shù)春運所反映出的時代變化:過去農民工過年回家的標配是編織袋,現(xiàn)在則人手一個拉桿箱,隨身帶的年貨也更輕便了,由此看出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我當時看完想到的是:提高了又怎樣呢?他們依然要加入廣州火車站浩浩蕩蕩的人潮,為了買到一張回家的車票而焦慮(而且今年因為列車調整運行,春運預售期還從 60 天改成了 30 天),然后搭上擁擠不堪的列車返鄉(xiāng)。
當你覺得「春運」和自己好像關系不大時,是因為你有得選擇:飛機、高鐵都是可以替代火車的選項,但《歸途列車》里的農民工們卻沒有選擇。這正是這部紀錄片最讓人心痛的地方:他們只有一班車可以回家,只有一種方法、只有薄薄的錢、只有一條出路。
2008 年冬天,導演范立欣和他的攝制組與幾十萬的返鄉(xiāng)人一起滯留在廣州火車站,在留守拍攝的三天里,他們被情緒激動以為他們是記者的群眾層層包圍,現(xiàn)場近乎失控。2009 年,紀錄片《歸途列車》獲得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長片獎,2011 年 7 月,《歸途列車》在北京百老匯放映,這也是迄今為止,在國內上映過的唯一一部社會政治題材的國際聯(lián)合制作獨立紀錄片。
從《歸途列車》獲獎到現(xiàn)在,又過去了8年,可為什么春運這條回家路還是那么難?
◆◆◆
影片伊始,是一個鳥瞰廣州站的遠景,隨著鏡頭緩緩地搖過,黑壓壓的人群望不到頭尾; 零星撐著的幾把彩色的傘為這一場景增添了一份怪異的美感。
中國每年的春運,構成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人類遷徙。超過 1.3 億的農民工,在同一時間,踏上歸家的列車。
《歸途列車》這部紀錄片,歷時三年。導演范立欣跟隨在外打工的張昌華夫婦一家,近距離紀錄了這一群體的春運故事和真實的生活。
回家,是一整年的盼頭
外出打工者,異鄉(xiāng)異客。一臺縫紉機,成捆成捆的布料,便熬成了日子。他們的生活像是一方格子,安安靜靜地被圈在里面。
工人們吃住都在廠子里,忙時還要趕夜班。廠子里晃眼的白熾燈就是太陽。奮力趕制的牛仔褲,也都是永遠都穿不上的牌子和碼數(shù) —— 他們趕制的,是別人的生活。
張氏夫婦來自四川的小鎮(zhèn),因為家里特別窮困,雖然當時女兒只有一歲,兩人還是一咬牙雙雙踏上了外省打工的道路,留下老母親一人照顧孩子。沒日沒夜的工作單調又辛苦,但是每逢想到自己的孩子可以上大學住樓房,夫婦二人還是能得到些許欣慰,愧疚感也能減半 。孩子,是家,是盼頭,是可以讓他們看到明天并覺得今天的一切都值得的力量。也因此,回家,和孩子們團聚,做做父母,成了一年當中的頭等大事。
回家的路那么難
回家的渴望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而愈發(fā)強烈,車票數(shù)量卻愈發(fā)緊張。夫婦兩人連著好幾天穿梭于各個火車站,好不容易排到了,卻被一再告知票已售罄。妻子陳素琴意識到離春節(jié)只剩下五天了,路上還要走兩天,再買不到票就趕不回去了。她不停地念叨著,「這票可一定得買到,這家也一定要回」;丈夫張昌華就像余華筆下的富貴,飽受生活的苦,卑微卻有著一股勁,犟卻忍。聽著妻子的牢騷,他不做聲地別過頭去。
折騰奔波了幾日后,夫婦終于買到了票。陳素琴忍不住高興地大笑起來。這是這么多天來,我們第一次看到她輕松的表情。
可是,回家路漫漫,買到票,才算過了第一關。
火車站春運期間,車次常常發(fā)生調度,等一天半日是常有的事情。08年的凍雨造成部分區(qū)域電路癱瘓,也讓上萬人滯留在了廣州站。一天、兩天、三天,沒有任何恢復的消息,人們濕漉漉地站在火車站廣場,抻著脖子往車站里面望,堅定又絕望。
終于,連續(xù)好幾天沒有得到休息的人們開始失控。推搡,尖叫,質問和淚水,隔著屏幕也能感覺到那份提到嗓子眼兒的焦慮和恐懼。導演范立欣在拍攝這個場景的時候被人群擠得「腳離開了地面,身不由己地被推著往前涌,感覺是自己離死亡最近的一次體驗?!?/p>
終于等到了列車,又是一場戰(zhàn)爭。行李架上除了堆滿的行李,還見縫插針地爬滿了人,目所能及的地方,也全都是人和他們塞得鼓囊囊的行李。寒冬臘月,每個人卻大汗淋漓。隨著火車的開動,車廂安靜了下來,漸漸沒有了什么聲音 —— 大部分人都睡了,垂著的腦袋隨著火車一擺一擺, 他們太累了, 終于可以暫時把趕路的任務交給火車,讓自己好好歇歇:興許一睜眼就到家了。
世界這么大,屬于他們的地方總是只有那么一格,沒有地方去,也沒有氣力去 —— 「為生活而奔波的人,是沒有什么時間胡思亂想的?!顾麄兛s著身子,在邊緣和底層的格子里,動彈不得,一如他們的生活。
讓人心痛的紀錄片
范立欣拍這部片子,拍得心痛。和張昌華一家相處的時間越長,體味他們的生活越深,就越覺得無解和絕望?!缚傆幸惶?,片子會拍完,我們會乘著飛機返回北京,遠離這份壓抑和掙扎??墒?,想想這些千千萬萬的農民工,他們就長久地困在哪里,哪兒也去不了?!?/p>
就這樣被導演稱作是離死亡最近的一次「體驗」的春運,對像張昌華夫婦一樣的外出打工者來說,是常態(tài),是規(guī)律,是每一年年末回家的必經之路。對很多人來說,回家的方式有很多,過年的方式也有很多,買不到火車票,可以坐飛機;回不到家,可以讓親人來到自己的城市過個旅游假……最無奈的,是沒有選擇,只有一班車,只有一種方法,只有一丁點時間,只有薄薄的錢,只有一條出路。
這就是當代大多數(shù)農民工所處的境地。民國時期,當毛姆訪問中國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中國,一半奢侈現(xiàn)代開放,一半仍深陷蒙昧和貧困。同時代的日本作家德富蘇峰也尖銳地指出:「真實原因是因為有苦力的存在,那些在樹下彎著背,把腳踏在石頭上的人獸難辨的苦力們,才是使中國恒久屹立在世界上的原因。」
站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這些文字仍然見血。秦暉教授稱之為低人權優(yōu)勢:「中國經濟在全球一枝獨秀的奧秘,正是在于對農民工的剝削和壓榨。」正是這些苦力們,把中國通向現(xiàn)代化和世界化的列車使勁地推向前,卻又因類似「力的反作用」,被狠狠地甩在了后面。
他們承受著生活的捶打,為自己的兒女不走重復的路犧牲著。
何處是歸途?
張昌華夫婦一整年的盼頭就是回家探望孩子,可是回到了家,翻來覆去只剩關乎學習成績的幾句話。一家人難得團圓的年夜飯,孩子們看起來都心事重重。
他們認命了,把希望寄托給下一代??蛇@希望到底要怎樣實現(xiàn)?
努力學習,考上大學,真正離開農村, 又成了唯一的出路。而這希望,變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過早地壓在還沒成年的孩子的肩頭??墒牵謇锩鎸嵲谔F了,連學校的學生都走了大半外出打工。
父母最后抱張琴,她還只有一歲。從此,張琴的生活小得只剩下學校、爺爺奶奶和弟弟、還有農活。父母,只是電話線另一端傳來的追問成績的問候 。掙錢不易,他們希望孩子們可以珍惜機會,早日成才??墒?,從來不在身邊的父母親,缺乏了說服力。
一年后,抱著「既然錢如此重要,那我自己去賺」的想法,張琴決定輟學外出打工。她想要的是自由。臨走前,她跪著給最愛的爺爺燒了紙,哭著訴說了和父母之間麻木的關系。
經朋友介紹,她來到了服裝加工廠,做起了和父母一樣的辛苦活。
雖然一切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她還是喜歡這份自由無拘束和自力更生的感覺。走上自己的老路,是父母最不想看到的事,苦勸未果,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中,父親動手打了她,但這一頓打,也讓父母意識到,女兒張琴和自己是多么生疏,對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又有多么埋怨。母親陳素琴開始反思自己離開家的決定。
命運的循環(huán),像是一種無聲的控訴。故事的結局是一個無解題。這個普通農民工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苦衷,每一個人都困于生活的泥潭不能抽身。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上大學改變命運,但為了獲得所謂的知識和學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 時間,精力,金錢還有資源。這樣的成本,很多的家庭根本支付不起。在這樣的價值體系中,貧困變成了詛咒。天時地利人和,改變命運的道路,不該只有個人的奮斗和拼搏,還當有足夠的社會資源可用,還當有足夠的機會可用,還當有足夠的選擇可取。實現(xiàn)以上,需要社會和體制各個層面的配合和努力。
范立欣導演提到農民工,他用了一個詞,「敬畏」。社會欠這個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做出卓越貢獻的群體,一份應有的尊重和感謝。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反映最真實農民工生活和社會題材的紀錄片,在前期籌資和后期發(fā)行方面都困難重重。還受到不少尖銳的批評,「拿外國人的錢,專門展示中國的黑暗面」 敲遍全國大小影院的門,幾乎沒有人愿意放這樣一部電影。
何處是中國紀錄片的歸途?在這個娛樂至死和歌功頌德的創(chuàng)作大環(huán)境里,人們更希望電影扮演一種錦上添花的角色,像《歸途列車》這樣的電影,太沉重,「不符合主流創(chuàng)作價值觀」??墒?,成長本身是一種撕裂,必須忍痛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去接受它,才能改變它。
又到一年春運時,如果你們也踏上歸途列車,如果你們也路逢這群遷徙的候鳥,請不要吝嗇你們的尊重和溫暖。
愿每個人一路平安。
片名
《歸途列車》 (2009)
導演
范立欣
官方網(wǎng)站
sitelets/lasttrainhome/
內容簡介
以在中國廣州打工的農民工家庭為主題,跟隨一個家庭三年來春節(jié)期間返家探親的歷程,呈現(xiàn)農民工的悲苦、親情與生計間的矛盾。
央視網(wǎng)觀看
http://jishi.cntv.cn/2015/02/11/VIDA1423648453311823.shtml
(小Tip:網(wǎng)易公開課也有得在線觀看哦。)
來源: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