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給孩子們介紹一些不用魔法可以用的AI工具。以及怎樣通過AI進行和學科結合的項目制學習路徑。
拿我們家MAX最近做的《上下五千年》項目制學習舉例。希望能給你帶來點啟發(fā)!
在文章開始之前,先得進行點科普,AI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什么叫項目制學習。
AI教育下,數(shù)字鴻溝走向何處?
在全球范圍內,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據(jù)麥肯錫數(shù)據(jù)預測,到2045年左右,有50%的工作將被AI替代。與此同時,具有創(chuàng)造力、深度思考等高階智力的人才,將享受到AIGC帶來的效率優(yōu)勢,成為AI的駕馭者,相應的工作需求也會增加。
2024年2月1日,獨立高等教育智庫HEPI發(fā)布了一個研究報告——“幫助還是懲罰?學生對高等教育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看法”,這項自ChatGPT問世以來針對學生和人工智能的首次大范圍的報告顯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大學已經(jīng)變得常態(tài)化。大多數(shù)學生使用人工智能來輔助學習。
報告的作者、HEPI政策經(jīng)理喬希·弗里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每有一個每天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學生,就有一個從未打開過ChatGPT或Google Bard的學生,這給一些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優(yōu)勢。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變得越來越強大,這種數(shù)字鴻溝只會越來越大?!?/span>
“我們不應僅僅采取懲罰性措施,而應教育學生如何有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并準備好提供人工智能工具來幫助他們學習。”弗里曼建議。諸如此對AI教育“堵不如疏”的觀點如今正在成為國際主流意見,美國、英國及香港大學已經(jīng)先后撤銷了對ChatGPT的禁令。
01AI時代下的教育該怎么辦?
以CHAT GPT出現(xiàn)為代表的AI人工智能,被譽為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
而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又是工業(yè)時代的產(chǎn)物。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很多、組織臃腫、利益錯綜復雜,所以指著學校進行AI教育其實是癡人說夢的。
但是,在這個AI以季度冪次級迭代發(fā)展的速度下。這個世界被AI改造顛覆又是個必然事件。
很長時間,其實作為教育工作者、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以及兩個孩子的母親的我,是非??只诺?。
因為明知道現(xiàn)在孩子學的大多數(shù)內容都與未來的世界脫節(jié)了,并且其實沒有用,但是孩子又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和生命力耗費在這些無意義的刷題和競爭上面。
在參加了幾個教育界最前沿的對AI與教育怎么結合的教育內部論壇之后,我真切的發(fā)覺:
一、AI的迭代速度的已經(jīng)遠超過我們人類的有限想象,所以恐慌沒有用。未來的時間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
二、現(xiàn)在這個時間,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如果還指望學校,就是清朝的閉關鎖國,就像一只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任憑世界怎么變化,不看就不焦慮。:)
三、必須讓孩子擁抱科技和AI?,F(xiàn)在不用AI這類工具,就像我們還天天讓孩子學習打算盤珠子??一樣可笑
02AI軟件建議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些,我在家常用的不需要使用魔法的大模型軟件。如果CHAT GPT已經(jīng)達到研究生程度的話,以下幾款國內的軟件可以達到高中畢業(yè)水平。我們自己日常工作用,孩子有疑問的時候來使用還是不錯的。
我自己除了ChatGPT外,用得國內軟件比較多的是Kimi智能助手+豆包。
Kimi只能用來做文本,我做自媒體常用,在教育的實踐方面,比如,孩子有什么作文不會寫啦,還有什么英語稿件需要搞定什么的,我會用Kimi。
而豆包,它的多模態(tài)做的更完善些,所以有些文字轉圖片,或者設計一個畫面,編寫一個音樂類的任務,我會交給豆包來完成。
其它,訊飛星火啊,文心一言什么的,我偶爾會搭配使用?;A版的化,國內用Kimi+豆包就夠了。
孩子因為手機使用頻率還有電腦便捷度的問題,我給MAX配的是小窗AI對講機。
好,有了AI工具,除了有問題提問外,那怎么讓孩子使用這些工具?如何跟學科及項目制學習結合?在這里我給大家拋磚引玉,寫下一些我們家的實踐。
這里再介紹一個概念PBL(項目制學習)問題驅動教學法即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這種方法不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先學習理論知識再解決問題。問題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yè)領域內的各種問題為學習起點,以問題為核心規(guī)劃學習內容,讓學生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在此過程中的角色是問題的提出者、課程的設計者以及結果的評估者。
03項目制學習該怎么和學科結合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我很久之前有給大家分享過叫做【上下五千年】的這首歌嗎?其實,這首歌非常推薦大家來聽一下。這篇文章的開頭歌曲就是。
拿《上下五千年》這個做項目,源自,上上個月的時候,我曾經(jīng)給大家分享過MAX有一次語文成績考的特別差,所有專門請教了竇神的爪老師語文成績不好該怎么辦。
見下面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學好語文的一個關鍵詞叫【絕對動筆量】。
絕對動筆量應該練哪些內容
在知道孩子語文不好的原因是,筆動的太少了之后,我就有了一個困惑:
讓孩子拿什么素材去做抄寫?難道就是讓他去抄一些好詞好句嗎?或者抄一些作文兒或者課文兒嗎?我們大人都不愿意抄,何況是孩子。
這個時候,Max剛好在我們出去吃飯的路上聽到了《上下五千年》這首歌,他非常非常非常的喜歡。于是我靈機一動,這不是最好的素材嗎?
所以第一條建議給到大家:
給孩子布置任務一定要從興趣出發(fā),而不是你的需要或者老師的需要出發(fā)。
另外,我跟MAX去練習絕對動筆量這件事,我是讓他聽了爪老師的全程對他語文成績不好的答疑,跟他達成了共識之后才做的這個決策。
第二條建議:給孩子布置任務一定要達成共識。
而不是一上來就說,我們來抄歌曲吧!如果家長在這件事情和孩子沒有達到共識,那這一切都是空談。
孩子只有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他才有可能愿意配合你。而不是因為你的父母、老師的權威而配合你。
MAX的歌詞本
如何變成項目制學習
有很多家長就會好奇,抄完之后又應該怎么學習呢?
其實,孩子抄了幾遍歌詞之后,他其實就會唱這首《上下五千年》的歌曲了。
第二個過程叫輸出,讓孩子跟你完整的唱出來。
當然,這對不同的孩子要求是不一樣的,因為MAX是看過《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歷史是一群喵》這類的系列歷史書的,所以他對歌詞里的歷史事件和先后順序是有模糊印象的。
所以這個時候,這首歌對他的作用就叫提煉,把之前的碎片故事以穿珍珠的形式穿成線。
沒有足夠量輸入的時候,我不建議你們讓孩子直接去做輸出,因為這些內容對他是無意義的。
學會用AI來輔助學習
孩子抄完歌詞能背出來,并且他對歌詞里的每一個小故事都是有模糊印象的,在這之后我們一定要學會并且使用AI工具。
第一步:根據(jù)現(xiàn)有知識儲備先做第一輪朝代劃分。第一遍是用的鉛筆,擦掉了,所以歌詞本里沒有顯示。錯很多沒關系,這步必須要。
第二步,讓孩子去用各種AI助手去了解中國朝代的劃分。
比如我們就是用的他學習機上的AI模型。
第三步,是對歌詞里頭一些模糊的事件,去做AI搜索驗證信息。
在AI時代,提問是一個特別需要培養(yǎng)的能力。Max剛開始用小思、小窗這種AI工具的時候,他的提問根本搜不出他想要的答案。
現(xiàn)在的AI模型的算力已經(jīng)非常牛逼了,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的大概率的原因叫:你的提問不對。這個能力是需要孩子從小從小使用并且訓練的。
像現(xiàn)在很多家長還怕孩子去使用AI工具怕作弊,或者偷懶,或者走捷徑。但是,咱們的這幫孩子是必須從小學會使用并AI駕馭AI的,要不然就是被AI所替代。
好,說回這個項目,這學習怎么做?
看最早,MAX的AI使用記錄。他問人工智能:元朝和明朝講了什么?這就不是個準確提問。所以AI只能根據(jù)你的回答給你一些很籠統(tǒng)的消息。
當MAX切換問題成為后面迭代到元朝有哪些關鍵事件,明朝有哪些關鍵事件,這就是相對準確的提問。
第四步是根據(jù)這些搜索出來的事件,再用藍筆去修改朝代劃分。
好,因為這都是孩子做的,準確率高嗎?一定是有問題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要做最后一步。
那最后一步就是讓孩子把這些整段的歌詞投喂給AI模型,讓AI模型就這段歌詞進行朝代的劃分。他用AI模型劃分出來的東西去驗證他藍筆自己的劃分對不對。也就是圖片中紅筆的部分。
那么,AI一定對嗎?AI把“沖冠一怒為紅顏”到歌詞的最后“看我一筆乾坤”,全部劃分為了屬于清朝。
于是,我就問了MAX兩個問題:
第一個,你再從從盤古到這清末讀到最后,你覺得這是講清朝的事兒嗎?
他說好像不是,但是AI這么告訴我的。
第二個問題:我反問他,AI一定對嗎?他說不一定。
所以我們延伸達成了一個共識:
AI不一定對,學校教的不一定對,老師不一定對,當然媽媽也不一定對。
這個時代的孩子,在冗余信息爆炸,信息密集量那么大的成長起來的這幫孩子,他對信息的判斷能力、篩選能力,并找到檢索到關鍵信息的能力,是區(qū)分他們學習力和效率的核心關鍵。
你們看我對Max的學習抓的很緊,但我從來不管他校內考了60分、70分還是80分,或者100分。老師對Max的一些告狀,什么作業(yè)沒帶,上課沒有注意聽講之類的等等問題,
其實從根本上我就是沒有那么看重的。因為不看重,所以不焦慮,也就不會去覺得孩子有什么問題需要改正。
那我為什么對Max的校內成績不看重?因為在根本上,我就覺得現(xiàn)在體制內的這套教育方式是有問題的。
這套教育并不助于我把Max培養(yǎng)成為一個全人心理健康的孩子,以及能在未來的社會立足的孩子,說不好聽點可能還會有反作用。
所以我們去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只看眼前,而是去看未來20年以及這個孩子進入社會后反推到現(xiàn)在,那我這個孩子在現(xiàn)階段需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觀就會豁然開朗了。
就像現(xiàn)在,期末考試階段,Max因為只是一個小小的感冒,我已經(jīng)讓他三天請假沒有去上學了。
為什么?并不是他病的很嚴重,而是我覺得復習階段大量的去刷題、做訓練這件事情本身意義很小。
如果他不想去就不去吧。就像昨天去DIY顯微鏡,今天去抄個歌詞,用AI工具劃分下朝代,這兩件事情難道不比上課重要的多嗎?
孩子和孩子的差別到底在哪里
有很多家長總是問我,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為什么差別能這么大?有些人做事能成功,有些人做事總是失敗。
其實人和人之間的差別真的和動物的差別還要大,倒不是因為生理原因,而是因為兩個人的動腦情況。
如果一個人始終隨大流、不思考,而另一個人一直保證獨立思考,你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人差別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同理,一個人長期不做事兒和一個人持續(xù)享受做事兒的快感,他沉浸于做這個事情,然后有美好的感覺,他越來越喜歡做事兒,他在做事的過程中就會有飛快的成長。
1975年美國有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家叫契科夫米哈伊,他做了15年的跟蹤報道,專門研究那些在某些領域特別成功的人身上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
在經(jīng)過了15年的研究,他發(fā)現(xiàn)這些成功的人身上都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開始做事的時候都會酣暢淋漓投入全身的力量,不留余力,甚至達到了一種忘我的境界。
而這個過程他們就像產(chǎn)生了一種心流的狀態(tài)一樣。所以他后來寫了一本書叫《Flow》。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流,才讓他們把自己的事業(yè)做到了極致。你看這不就是我們中文說的天人合一嗎?
所以你說一個人跟另外一個人的差距是怎么養(yǎng)成的?其實就是這種忘我的狀態(tài),而心流可以培養(yǎng),一開始他可能只有一兩分鐘,他后來會有更長的時間。
所以你知道為什么我說你要讓你的孩子去做事兒,或者你自己想辦法要去不停的去做事兒。
因為當你開始做事兒,開始持續(xù)投入到某一個事情的時候,你的腦子和做事的投入度慢慢的會讓你跟別人產(chǎn)生差距。這可能就是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區(qū)別。
其實我們一直對孩子用錯了教育邏輯
而,又很多家長并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兩套邏輯。
第一套價值觀就是我們說的仁義禮智信,就這種符合道德的價值觀,看起來很高大上的價值觀。
第二套則是是叢林法則。什么叫叢林法則?就是誰強誰厲害,誰弱誰被吃掉,這個是大自然的法則。就是羊一定是被狼吃的,狼肯定會被更高的物種咬死。
但你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體系里,第一種教育是我們被強調被要求的,甚至要根深蒂固到我們的骨髓里。
但是第二套沒人教,從來沒任何人教過你??墒堑诙?/span>才是這個社會活下來的根本智慧。如果我們不把這個事兒談明白、搞清楚,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特別矛盾。
一邊要求減負,早點放學考試補課是違法的,一邊偷偷的說提升考試的難度。一方面告訴學校不要以分數(shù)去衡量孩子,一方面考試選拔按分數(shù)來,誰高誰上學;一邊提倡著素質教育,一邊其實按照分數(shù)來排名的。
教育的雙面法則
其實,如果你弄明白原來這個社會其實有兩套教育體系的,就不會讓孩子只接受羊性教育體系。你會讓孩子讓他去理解什么叫綿羊,同時也要知道怎么樣變回一頭狼的樣子。
其實,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就尤其是第一套教育是沒有用的。一個孩子寒窗苦讀十多年出來找不到工作送外賣,這真的是教育的恥辱。
我們現(xiàn)在真正的學校的教育,跟我們剛說的第一套體系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不是說他沒用,而是說不能只學這個東西,孩子怎么樣才能學會第二套體系的東西?
很簡單,讓他駕馭并且使用AI,去做事兒,讓他不停的做事兒。小到做家務,大到了自己研究怎么寫一篇論文,怎么去做一個項目,他只有在做事兒的過程中才能學到東西。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AI時代,我們的孩子站在了歷史的交匯點上。他們將不僅是技術的使用者,更應該是未來的創(chuàng)造者和引領者。
我們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培養(yǎng)的是一個人單打獨斗的能力,是重復訓練拿到好分的能力。但是這是人工智能時代最容易被機器替代的能力。
未來的世界,需要的其實是:
人+人工智能 -的能力。
希望此文可以給你一些啟發(fā),讓我們一起引導他們學會與AI共舞,培養(yǎng)他們成為能夠駕馭這一強大工具的智者。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我們的孩子不被淘汰,并且有一些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特別說明:文章的部分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文章的部分舉例引用了我很喜歡的博主李尚龍和袁希老師的內容,如有侵權請跟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