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來歷

2016
2020-11-25 20:48 原創(chuàng) · 圖片1

陪福寶做手工,他今天選了火鍋這個題材的手工,聽到介紹火鍋來歷感覺非常有趣,就邊聽邊記錄下來。

在古代火鍋叫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的咕咚聲得名。那時候想吃火鍋得用鼎,但不管是一萬多年前的陶鼎還是商州的銅鼎都器大具高。

后來禮制建立,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套餐,于是出現(xiàn)了供幾人或單人使用的小鼎,稱它為“鼎鼎”。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鼎鼎中嵌入隔板,形成五個獨立區(qū)域,取名五熟釜,每格加不同的湯料,一鍋嘗遍5種味道。

到了南宋,煮火鍋的單一技法被打破,有了涮,將肉切成薄片,燙熟了蘸醬吃,從此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皇親國戚都酷愛涮火鍋。

乾隆作為其中的佼佼者,不光自己愛吃,還推廣大家一起吃。只要舉辦千叟宴,就會用1500多個涮肉火鍋,慰勞5000多位離休老職工。

清末民初,重慶長江一帶的船家們,流行用麻辣十足的湯煮下水,不但物美價廉還驅(qū)寒。成了船家經(jīng)典美食。

后來經(jīng)歷灘上,擔(dān)上,攤上的發(fā)展。在民國十年,重慶有了第一家毛肚火鍋店“白樂天”,從此重慶火鍋,四川火鍋,潮汕火鍋為代表的南派三鍋與涮肉火鍋,肥?;疱?,肥羊火鍋為主的北派火鍋帶著一幫兄弟以長江為界各自發(fā)展?,F(xiàn)如今南北兩派30多個分舵,品種不一,口味齊全。重慶火鍋麻辣醇香,羊肉涮鍋風(fēng)味別致,菊花暖鍋清新淡雅,海鮮火鍋食而不膩還有酸湯魚火鍋,串串火鍋,白肉火鍋,狗肉火鍋,菌湯火鍋,三鮮火鍋,八生火鍋,澳門豆撈,一品鍋等等。

在吃的姿勢上,派別不同,畫風(fēng)也不同。重慶四川疊凳子吃,廣州打邊爐站著吃,筷子老長,吃火鍋和耍雜技一樣。在東北招待客人擺放講究,前飛禽后走獸左涮魚又放蝦,四周清撒菜花以示尊敬。當(dāng)然對待不速之客他們會把大肉丸放在走獸前,將你比做球,后面再來一腳,整個火鍋就是一個大寫的“滾”字。而遇到嗜辣成性的巴蜀人,一旦他們對你說“好嘛,就吃鴛鴦鍋嘛”,那你們基本就友盡啦。

在口味的選擇上,雖然能吃的都涮,能涮的都吃。但北京更喜肥牛,河南獨愛羊肉,云南傾心菌菇,四川鐘情鵝腸,湖南人最重口愛涮豬腦。重慶則是毛肚鴨腸都不嫌多。

作為天朝吃貨,不僅要能吃愛吃還要會吃,吃出內(nèi)涵吃出高度。涮火鍋按照入鍋時間長短分為:汆、涮、煮三種。分別對應(yīng)不同的食材,肉片蔬菜易老—涮,內(nèi)臟鱔魚帶蟲—煮,而毛肚鴨腸講究—汆??曜恿Χ炔凰刹痪o,10秒之內(nèi)撈出方能Q爽彈牙。因此民間流傳著毛肚汆七上八下,鴨腸滾上三下三的手法,所以你涮的每一片毛肚,吃的每一種火鍋都不是簡單帶毛肚和火鍋而是歷史是文化,是傳承。

雖然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火鍋的名字都不同,味道各異,但吃火鍋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各奔東西的人能有理由聚到一起,在寒冷孤獨的冬日,在久別重逢的夜里。無論回家還是下館子,只要一口鍋一盆火,一群好友一家人,聚在一起,蒸騰熱氣,翻滾的湯底,千言萬語都在鍋里。


回應(yīng) 舉報
贊1
收藏1

推薦閱讀

青 青
青 青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