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兩個字,曾經(jīng)對我來說是Instability,現(xiàn)在是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最近和一群朋友吃飯,有個女的說:“我的人生經(jīng)驗是凡是微信名叫XX媽媽的你都離她遠點兒!那都不是正常人!”我問她為什么,她說:“有一種除了她家孩子,全世界的人都是npc的感覺?!?/p>
默默翻了一下自己的聯(lián)系人,沒有這號傳說中的人物,除了在自己名字后面打上括號,寫明自己是(XX媽媽),我想這位姐姐只是很貼心,讓孩子的老師不用親手打字,給自己添一個備注名。
而我自己呢?可以在多種身份之間轉(zhuǎn)換自如,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愿?還是不知不覺間,未婚未育的女朋友們,對我已經(jīng)小心翼翼,生怕遇到一個圣母光環(huán)能照亮全宇宙的極端分子…
記得過期疫苗風波炒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我轉(zhuǎn)了一篇《每個文盲都喜歡用“殤”字》,自己轉(zhuǎn)還不夠,還給老公布置了轉(zhuǎn)發(fā)任務(wù)。那時候的心情,是想讓身邊的親戚朋友多了解一些疫苗知識,該打的疫苗還是一定要打。
下午看到有朋友發(fā)了一行字:“朋友圈里的媽媽都在發(fā)疫苗,像我們這樣茍且的都在發(fā)吃#you're what you post…#”
一個迷你的小段子,大概只有我,才會看出一點小感慨吧。那群單身時一起俏皮灑脫扯淡自黑的小伙伴們已經(jīng)不帶我玩了嘛… 她們口中:“我們”是“我們”,而作為媽媽,就成了“她們”…
什么樣的人就發(fā)什么樣的朋友圈,早上為了疫苗慷慨激昂,下午又玻璃心碎了一地,真是有點受不了自己。
于是和媽媽屆的資深學姐分享這點心情,被反問:“和沒有孩子的朋友疏遠,那就疏遠好啦?有什么好擔心的… ”
想想自己當年,小孩對我來說就分成“可愛乖巧叫我姐姐的好孩子”和“不識好歹居然叫我阿姨的熊孩子”。和當了媽媽的朋友聚會:“聽說你前陣子生了個孩子?恭喜恭喜!挖,原來喂奶的時候不能吃巧克力??! ”然后趕緊岔開話題,弄曉得伐,那家新居酒屋的水果燒酒好甜好好喝也… (省略n萬字黑歷史)
反正就讓我繼續(xù)努力成為黑兒子界的一把好手,實踐各路育兒資料的積極分子,偶爾偶爾,懷念一下自己偽文藝女青年的過去,再圍觀一把那些曾經(jīng)小伙伴們最近又玩出哪些新高度!
而且等兒子青春期了,也要和我漸行漸遠,難道我還抱怨:“小子你以前不是最喜歡搶我的手機玩,現(xiàn)在居然朋友圈屏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