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皮球的閱讀啟蒙
不是什么牛蛙,只是自己的一點心得,身邊很多人問起小皮球的閱讀啟蒙,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寫一篇關于小皮球閱讀啟蒙的文章,一方面是回顧并梳理下啟蒙中遇到的困難和誤區(qū),給大家有個參考;另一方面是希望給出一個大概的閱讀流程,讓小寶寶的媽媽們有個預期的目標。
先介紹下我吧,小皮球媽媽,坐標杭州,在職外貿人員, 85后,小皮球出生后休完產假就上班了,目前小皮球是奶奶白天帶的,晚上回去我自己帶。在職媽媽和全職媽媽各有各的辛苦,對孩子的教育來說也沒有絕對好或者壞的問題,主要看自身情況和條件限制,所以在職的媽媽沒有必要感到愧疚,利用有限的時間做到高質量的陪伴是最重要。
小名:小皮球
閱讀年齡: 5年
一、英語啟蒙的意識
啟蒙意識很重要,如果你認為沒有必要學英文,那就索性不要開始(如果是抱著完全應試的態(tài)度或者是僥幸心理覺得以后取消英語考試)。我是非常贊同英語啟蒙從0 歲開始的,原因就不用我贅述了,目前科學研究已經有力的證明了 0~6 歲的大腦發(fā)展過程,不啟蒙真的浪費了。
有興趣的媽媽可以參考這個書單看下書,了解一下三大繪本大家的理念。如果有多余的時間精力,推薦按這個順序讀:
1、安妮鮮花《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
2、廖彩杏《用有聲書輕松聽出英語力:一年 52 周 100 本英文繪本閱讀計劃》繪本閱讀計劃》
3、吳敏蘭的《繪本123,用五感玩出寶寶的英語好感度》
4、[美]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美國的親子閱讀圣經)
5、汪培珽的《培養(yǎng)孩子的英文耳朵》。
吳敏蘭,廖彩杏,汪培廷是三大繪本大家,他們都是實戰(zhàn)經驗,就是通過自己帶孩子啟蒙總結出來的,他們推薦的書單簡稱汪單、廖單等,個人是比較喜歡汪單、廖單等,吳敏蘭推薦的書單部分跟廖單重合。
二、小皮球的啟蒙歷程
1、我大約在小皮球4個月左右開始聽《清華幼兒語感啟蒙》,當時他躺在沙發(fā)上,我就播放著歌曲,然后做動作給他看,說實話,你說有多少用?就是我們可以一起打發(fā)無聊的時光,我們也會一起翻翻洞洞書,中英文的都有。
2、在小皮球7個月的時候,他已經會自己翻書了。
3、11個月左右,我報了《寶寶玩英語》的線上網課,現在改名叫《成長兔英語》,當時是看重她的啟蒙理念,要求父母先學,《成長兔英語》,當時是看重她的啟蒙理念,要求父母先學,然后回家教孩子,0~2歲的孩子不能看視頻,所以是媽媽學為主,回家一起玩兒歌,玩游戲。不過堅持了3~4個月吧,因為是需要操作手機的,小皮球會要求看手機,我就此放棄,擱置了。
4、聽了很多專家的建議,讀英文繪本的時候,我是全英文輸入的,堅決不翻譯,但是對于15個月的寶寶來說,他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中文已經很強勢了,每次講英文繪本,他都推開。就此英語啟蒙計劃擱淺。
5、在小皮球18個月的時候,我無意中看到了汪培珽老師的書,《培養(yǎng)孩子的英文耳朵》和《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她是唯一一個主張講英文故事可以翻譯的專家,她說對于沒有英文環(huán)境的孩子來說,如果全英文輸入,孩子會排斥,那就翻譯吧,反正我們的初衷是讓孩子能把故事聽下去,至于他聽于他聽的懂英文還是中文,就隨緣吧(這個是我理解的大致意思)
聽到這段話我忽然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為什么我們一定要英文輸入,我的初衷不是他以后要英文雅思考幾分,我只是希望他對英文有興趣,不排斥英文。
6、我的英語閱讀計劃在19個月的時候重新啟動,第一套分級讀物是海尼曼級讀物是海尼曼GK,了解分級閱讀的都知道,海尼曼很多人是不推薦的,因為內容枯燥,分級的不明確,但是我覺得對于小寶寶來說還可以吧,好理解,海尼曼GK一套是110本,開始是一天一本,后面是一天好多本,書小小的,拿在他的手上正適合,大概20天左右,我記得非常清楚,他在玩剛買的拼圖說了第一個單詞piglet.當時把我和他爸爸驚訝和激動的..........
7、我又隨后入了汪培珽老師推薦的汪單1 系列 ,蘭登1和2 ,開始一起看,分級閱讀我是建議大家好幾套書一起看的,為什么?每套書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多套書一起看,可以相互彌補,就跟中文閱讀一樣,一旦有閱讀習慣了,就需要涉獵廣一點,各種題材類型的書都要看。不過汪單的書很多人都說難,的確是句子很多,我們從海尼曼到汪單1,真的是,真的是從0到中等難度的跨越,但是孩子不排斥,我就繼續(xù),一本一次讀不完,就分好幾次讀,興趣是關鍵!
8、在兩歲左右,我又入了一套廖單130本的,這一套才是我真正要推薦的,兒歌為主,節(jié)奏韻律強,孩子更容易接受。如果讓我選的話,第一套啟蒙書我是推薦廖單的,廖單為主,海尼曼為輔,配合起來。
9、當然隨后還入了牛津樹,RAZ , 牛津樹是故事型,圍繞牛津樹是故事型,圍繞Kipper家人及同學展開,趣味性強,家人及同學展開,趣味性強,1-2級都是很簡單的小故事,優(yōu)點是孩子讀完會對后面發(fā)生的故事感興趣。RAZ分級(分級(A-F級別)科普分類清楚,詞匯量大。
10、牛津樹是分級讀物里的一朵“奇葩”,雖然是分級讀物但是特別有趣,故事性很強,詞匯量也大,屬于fiction. Raz是non-ficition. 兩者搭配,強者更強。
11、我發(fā)現小皮球在20個月左右就特別迷戀植物,動物類的科普書,不管難易,他都接受,我先后入了很多套中文科普書,一直到讀到廖單后期太陽系和I AM那套他也特別喜歡,所以我想non-ficition的加入是勢在必行了。
12、牛津樹閱讀3遍法,第一遍:2.5歲~3.5歲,這一年非常隨意,就當故事書講著,第二遍:4歲~5歲,加入了高頻詞,同時跟點讀筆跟讀,盡量不強求,但是想盡辦法誘導孩子讀,至于方法可以自己理解(各種彩虹屁,分角色朗讀,我家是沒啥獎勵機制的,有用的也可以考慮)。中間停了半年,專門學習自然拼讀(用的牛津自然拼讀教材,一共5本+練習冊),歷時6個月,但是沒有做練習冊,已經開始非常有意識的拼讀單詞了,同時認識了很多單詞,可以自主閱讀小短文。自然拼讀完了以后找一套相對簡單(遵守i+1原則)的教材指讀一遍,再開始牛津樹的第3遍,或者從牛津樹的1開始讀,5級別之前估計問題都不大。以此通過一套分級讀物完成完全的自主閱讀。(自然拼讀后文細述)
三、英文啟蒙的誤區(qū)
1、很多父母認為學英語就是從拼讀、單詞開始,其實不是的,所有的語言學習請遵守“聽說讀寫”的原則,我們學習中文一樣,先是0~2歲的預備期,一直在聽,到1.5歲左右開始輸出,我們并沒有先開始學拼音,關于單詞也一樣,可以作為補充,但是不能作為最主要的,還是拿中文舉例子,我們對孩子說話都是整句整句的說,而不是扣單詞。
2、不要總拷問孩子;興趣使然,一些都是“習得”,不用太刻意在乎孩子的輸出,總有一天會給你驚喜的。我發(fā)現很多父母在孩子三歲以后開始啟蒙,一上來就買個線上英語繪本,開始跟讀,個人覺得這種跟讀不是輸出,只能復讀而已,千萬不要磨滅了孩子得興趣,聽力輸出是關鍵,聽多了自然就輸出了。我發(fā)現很多父母是愿意花2萬買個100個單詞的輸出,不愿意花500買書的,因為前者見效快,后者只是積累,看不到效果。
3、發(fā)音問題,很多父母會擔心自己的口音不好,誤導孩子。語感和詞匯量遠遠比口音重要,印度人的口音總夠差了,但是很多母語國家的老外都說印度人的英語不差的,他們有豐富的詞匯量,作為交流沒問題即可;當然在實踐過程中,如果能保證孩子能一開始就接受正版音頻的話是最好的。不過在親子閱讀時間,也盡量開口給孩子讀吧,媽媽的聲音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小皮球的發(fā)音比我好太多了,完全沒有受我的影響。
四、好工具事半功倍好工具事半功倍
1、牛聽聽,我是牛聽聽的忠實粉絲,我在11個月左右買的牛聽聽,當時也是通過大V買的,開始執(zhí)行課表和熏陶計劃,已經有一年半了,真的超級推薦,特別是對于上班的媽媽來說,老人在家?guī)Ш⒆?,不太會操作,這個可以遠程操作,而且APP里有海量資源。不管中英文閱讀,都是遵循語言習得的基本原則,聽力先行;出門在外或者不方便連接WIFI的時候,就用手機牛聽聽APP給孩子聽,這樣吃飯睡覺都能聽,我們已經養(yǎng)成習慣了。
2、點讀筆。我在刷海尼曼的時候還沒入點讀筆,那會不知道從哪里聽來的說3歲之前最好不要入點讀筆,但是有一天聽一個媽媽說,現在用點讀筆可以正媽媽的音呀,我一想也對呀,雖然我前面說了媽媽要大膽開口給孩子朗讀,但是我還是希望孩子能聽更多的正版音頻。所以點讀筆真的是啟蒙英語必備神器,小皮球現在英文基本不用我讀了,自己點自己跟,老母親也是一身輕松了。
3、傾聽者。上幼兒園以后外出時間變得多起來,牛聽聽開始閑置,因為牛聽聽必須聯(lián)WIFI,不適合帶出去外出,開始用傾聽者,傾聽者就像一個老年手機播放器,沒有任何智能功能,但是又具備所有播放器的功能,斷句,復述都可以。我是傾聽者的粉絲,從老傾聽者一直買到可以直接連接百度網盤的新款。
細述英文的自然拼讀以及線下選班:
小皮球的英文學習已經從口語和聽力階段轉化到閱讀階段了,大約就是在去年年底,四周歲不到的時候,在我們刷完牛1-9(完全的聽),我發(fā)現沒法轉化閱讀詞匯,英語的學習就進入了一個瓶頸期,我就開始物色線下班,自拼規(guī)則我自己不會,然后也買了愛課的自然拼讀,比較枯燥,自拼本身是非??菰锏母鞣N規(guī)則和練習,再跟個AI課就更加枯燥了,很容易就進入了疲倦期,而且愛課每天半個小時的課程讓我非常擔心眼睛…
所以我就開始各種試聽和選班了,瑞思和EF、葡萄籽都試聽過,瑞思當時去試聽的時候還小,2.5歲根本還沒有那么多表達意識,EF是四歲左右去試聽的,教材是自研的,上課會加入自拼的內容,一般第一階段的第一年就是26個英文字母和發(fā)音,老師當時給小皮球做過測試,可以從K2插班開始,這里注意下,所有的線下機構都是把自拼揉到課程里的,所以只要孩子不會26個英文字母和發(fā)音,不管口語和聽力水平多高,都是從K1開始。但是EF進階的程度我是不是很認可的,首先自研教材難度就有商榷,我更喜歡原版教材.還有葡萄籽,在全國也是連鎖英語機構,一周三節(jié)課,日本專門為外語學習者研發(fā)的,遵循“習得”的概念,一共分40個階段,每周要求上三節(jié)課,每個階段8000左右的費用,以兒歌+指讀為主線,全部學完30萬+,如果家里不閱讀另外的書,也就只認識那些教材;我當時試聽覺得老師過于嚴肅就沒有選,反正老師的態(tài)度就是你愛來不來的,同時我的目標是為了學習自拼,但是葡萄籽沒有專門的訓練自拼的。最后選了一個當地小眾的機構,其實他們的理念是英文的通識教育,但對外宣傳很少以這個來吸引家長,可能很多家長對通識教育不了解。
小皮球也測試過了從P2開始,插班進去的,當時班里是8個小朋友,EF滿班是12個,瑞思應該更多,每周一節(jié)中教一節(jié)外教,瑞思是全部中教,沒有外教的(這是我沒有報的重要原因),這么多孩子說實話你指望孩子通過線下班突飛猛進,對于語言類真的太難了…只能說給一個相對的語言環(huán)境,我的主要目的是學自拼,P2主要學習CVC,但是始料未及的是每次上課小皮球跟幾個男孩子都在放飛自我,紀律差的一塌糊涂…那會其實才上了20幾節(jié)課,老師每次都來找我投訴,我都想實在不行就退課吧…紀律不好也不完全是孩子的原因,外教課都要求小凳子坐好,跟小學課堂一樣,小皮球是不喜歡這樣的,但上課內容我們是能跟上的,而且就算是他的原因,我每節(jié)課都跟他強調,無法控制自己呀。后來我想要不試試P3地難度,他聽力和口語沒問題肯定能跟上,無非就是自拼不系統(tǒng)了,P3基本都是一年級的孩子上的,要去讀和寫了…于是馬上安排試聽課,P3人少了很多,4或者5個人,最多6個人,而且都是大孩子不會跟他鬧騰了,試聽挺好的,所以又插班到P3,到這周五P3已經結束了,雖然上課紀律還是沒有其他孩子好,但是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自拼也在課堂熏陶下開始有意識的拼讀了,因為之前CVC落下的,我現在在家按照牛津樹自拼的教材在家給他補起來。結束之后我就不打算報線下班了,歷時6個月,牛津自拼的教材已然接近尾聲,通過這半年的閱讀,小球從只認識一下簡單的sight words 到現在能指讀一些小短文,而且不認識的單詞還能靠自拼拼出來,可以說進步不小了,但是自拼還得靠不斷的讀來鞏固練習。(線下課我們還有30個課時沒有上完,就都轉成了自然科學課,總體來說,線下班效率低,即便一周2~3節(jié),也是需要在家一直練習的,語言就是細水長流的過程,線下班只是輔助的),所以我后期的路線是,貝達線上課+自己每天的看書吧。
說一下貝達的線上一對一外教,在考察線下班的時候我同時考察了線上外教,2020年那會,鋪天蓋地的外教,鯨魚外教,VIP KIDS, 阿卡索、蘭迪、貝達等等,我還是遵循線下班的選擇原則,看師資和教材,以及上課的靈活度。試聽了鯨魚和貝達,在2021年,K12雙減之后,大批的資本褪去,批量的英語機構倒閉,只有貝達還堅挺著,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l 貝達的教材是wonder skills,非常正宗的原版教材,而且分級清楚,進階明確。(最高級別到雅思)
l 貝達的管理到位,代理機制,不是人人分銷模式的,這種不至于資本一進入就亂價。我是非常討厭電梯里手機里各種鋪天蓋地的廣告,那都是資本的味道,初期資本進入使勁砸錢,還有多少人專注研發(fā)課程和做教育?
l 戰(zhàn)略模式多樣,在K12雙減之前,貝達早就備戰(zhàn)中文閱讀和成人英語,商務英語了,所以就算少兒英語被剪掉,他馬上就可以轉向做另外的。這里其實可以看出一個公司高層的管理思維模式。
l 約課和約老師,選課自由。這是我不考慮鯨魚外教的原因之一(當然鯨魚現在也沒了),另外一個不考慮鯨魚的原因是,鯨魚是一對二,固定課時的,這對上課同伴的要求很高,必須同等水平,不然就是花了錢陪別人練。
我家是中英文并行閱讀的,經常看到小花生上有人在問,如果閱讀非要二選一,需要選什么,首先我覺得閱讀不存在二選一的情況,因為既然都是閱讀,必有相通之處,如果非得選那么我優(yōu)先選中文閱讀,事實證明,中文認知就是英文啟蒙的天花板,認知不到英文啟蒙也會遇到瓶頸。比如就算3歲的孩子能讀牛津樹的12,但是他不知道吸血鬼是什么意思,我們在上的自然科學課(STEM)已經上到了物理化學反應,牛頓的引力實驗等,如果不依托中文知識,那他無論如何也是理解不了英文的。順帶說下中文閱讀的,我們書看的很雜,什么書都看,我記得之前我寫過我們小時候在中文語言上的一些特征,小皮球是個特別感性的孩子,同時又非常喜歡物化生。
目前我們識字量我沒測過,但是已經完全可以自主閱讀,因為閱讀的書偏理科的比較多,所以認識的字難度都還算比較大的,不是四五快讀上那種,比如碳酸氫鈉這種。識字我覺得最終還是得回歸閱讀吧,我們沒有專門教認字,這跟英文的又有點區(qū)別,因為中文是母語環(huán)境,完全可以遵循自然習得的理念,我在他3歲的時候就買了洪恩識字(當時好像是為了給朋友完成業(yè)績,覺得識字還算劃算的,就提前買了),當時給他看他完全不感興趣(同齡的孩子已經很多表現出興趣了哦),他是四歲才開始主動看的,洪恩的賬號我借給被人玩過,所以完全不知道他哪些認識哪些不認識,玩洪恩屬于IPAD時間,不作強制要求,他對漢字的起源很感興趣,買了3盒小象識字的卡片,就天天在家各種擺攤;他很喜歡美食,所以對商場里的美食餐廳名字了如指掌;他喜歡化學元素,所以元素的字都能認識。識字是個細水長流自然的過程吧,我比較能接受這種方式,無法接受四五快讀這種急火攻心的方式,我喜歡在閱讀中享受的同時又自然的認字了。
l 總結起來就是:好的英文讀物+正確的方法+每日持之以恒的執(zhí)行
敲重點:父母的執(zhí)行力,執(zhí)行力,執(zhí)行力,堅持堅持 堅持?。。?!不然一切理論都是紙上談兵,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養(yǎng)不成好習慣的,孩子還小,最重要的就是看父母!以上是閱讀啟蒙的一點拙見,歡迎大家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