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花生”取代“小花生”
大大方方的,淺白麻子,細腰,曲線美。這還只是看外貌。弄開看:一胎兒兩個或者三個粉紅的胖小子。脫去粉紅的衫兒,象牙色的豆瓣一對對的抱著,上邊兒還結(jié)著吻。那個光滑,那個水靈,那個香噴噴的,碰到牙上那個乾松酥軟!白嘴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當(dāng)檳榔含著也好。寫文章的時候,三四個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煙,而且有益無損?!?,早早的躺在被窩里,看著《水滸》,枕旁放著些花生米;花生米的香味,在舌上,在鼻尖;被窩里的暖氣,武松打虎……這便是天國!
老舍先生在散文《落花生》中,對花生帶給普通人的種種生活樂趣做了惟妙惟肖的描寫。據(jù)說林語堂先生每學(xué)期上第一堂課時,也常常把整皮包的花生帶給學(xué)生們品嘗,說,花生又名長生果,希望諸位吃了我的花生,今后不要缺課。許地山、老舍、林語堂文章中的落花生,主要應(yīng)該是指清末傳入我國的“大花生”。
。。。。。。
有趣的是,這位美國傳教士的兒子后來也在中國生活過,任教于金陵大學(xué),他給自
己取了個外號,叫“小花生”,以紀念他父親引進“大花生”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