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后,我們那個年代好像沒什么雞娃的概念,大多是放養(yǎng)。
我媽是中學老師,身邊教師子女不乏優(yōu)秀者,自然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常常會拿來比較,不過那時候比的不是如何雞,而是人家孩子會學又努力,似乎越是不需要父母管還自己學得好的,就越值得驕傲。
我媽幾乎沒給我開過家長會,沒輔導過學習,沒管過我的作業(yè)。我開家長會的時候她也開家長會,所以基本都是我爸去。我爸比較悶,甚至老師講的內(nèi)容都不一定完全傳達,我爸更多是陪伴。我寫作業(yè)他讀小說,我想打游戲他背著我媽買游戲卡帶。我媽則認為,她不管,孩子還學得好,就可以跟別人吹“孩子省心”;學不好,自然是孩子不努力,耳刮子“五指山”是少不了的。
所以我從小是以“讓大人省心”為目標,我不懂為什么要考雙百,為什么要當三好,為什么要爭班干,為什么要考重點……我只知道,我必須“優(yōu)秀”,“省心”,如果考不上重點,我就完了,我必須考上大學,考本科……所以,從小學到高中,我的人生規(guī)劃就到大學為止,至于什么是大學,為什么要上大學,大學以后,我不知道。
從小學到大學,我也沒有什么系統(tǒng)的學習方法,上課聽講課后做作業(yè),考前臨陣磨槍……所有的努力都是源自我的恐懼——“考砸了”?!翱荚伊恕笔?20分考了100分,是有人全對而我丟了2分,那對于我相當于不及格,那意味著不“優(yōu)秀”不“省心”了。人家或許為了爭第一,或許為了得獎學金,而我只是為了不能“砸”。就這樣,我也算順風順水的到了大學階段。
我媽最喜歡跟人家說的就是“我閨女從小到大就省心,自己學習,自己考學,從來不用我管?!?到了大學,我反而不知所措,因為不知道為什么而學,不知道四年以后何去何從,不知道自己興趣所在,也不知道我擅長或喜歡什么,連專業(yè)也是閉著眼睛選的,“掛科”成了我新的恐懼,靠著不掛科的驅(qū)動我還拿了獎學金,但其實我好像并不喜歡自己的專業(yè),找工作時直接放棄本專業(yè)領(lǐng)域。直到畢業(yè),我對未來還是完全沒想法,就茫茫然然在社會上撞得鼻青臉腫,咬牙不說是最后的“省心”了。
對于我的孩子們,我不要他們省心,倒更希望他們多跟我抱怨,讓我了解他們的感受。我要不要求他們考滿分,考第一,“發(fā)現(xiàn)問題就是成功”如果能解決問題,那就太棒了。我和娃爹,自己沒有什么成就,也不是大富大貴,能做的就是幫孩子做好“準備”,準備健康的身體,準備適合的學習方法,準備對未來的規(guī)劃……在我們能力所及讓孩子們多感受,多嘗試,盡量發(fā)現(xiàn)自己的熱情所在,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也不算雞娃,只是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