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給娃買了一條褲子,讓他試穿的時候問他褲子怎么樣,他回答了一句:It's fit.我過了好一會才反應(yīng)過來,fit這個詞在這個情景下用得太妙了!
原版閱讀之路走了快2年前了,當(dāng)時娃已經(jīng)7周歲了??颗=驑浜蛂az,配合高頻詞和自然拼讀一路刷上來,說是“刷”,是真的“刷”,不管啥書都是一遍過,聽一遍(學(xué)了自然拼讀后自己拼讀一遍),不會的單詞順道解釋一下就過了?;緵]有復(fù)習(xí),偶爾聽一下配套的音頻,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頻率。之前聽過一個英語啟蒙博主說,分級閱讀不宜在低級別多停留,前進即是復(fù)習(xí)。
每天用在英語上的時間也不多,因為娃已經(jīng)上學(xué),開始啟蒙的時候已經(jīng)是小一第二學(xué)期了,一、二年級每晚閱讀半小時,早上聽個十幾二十分鐘,就結(jié)束了。進入三年級后只刷raz,每天只邊聽邊看一篇K級別繪本,做quiz,15分鐘結(jié)束。沒有親子陪讀,沒有朗讀,周末有空選一本讀出來給我聽聽,持續(xù)保溫并緩緩前進。
一路刷來,心里免不了打鼓:只是這樣聽聽讀讀,不背不默寫能有多少有效輸入?是不是要多“刷”幾遍才能印象深刻?這么多繪本只看一遍就過了,會不會太浪費了?英語水平的進展會不會太慢?
雖然心中有各種各樣的疑慮,還是堅定的走下去。真的是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才會有質(zhì)變。刷書一年多開始,娃日常交流會蹦個別英語單詞,雖然簡單,但用得都很恰當(dāng)。
再讀了半年后,開始有一些簡單句子的自然輸出,像文章開頭的It's fit.
我計劃等寒暑假,有大塊時間了,抓一抓輸出,用輸出倒逼輸入。采用的形式可能會是讓娃復(fù)述閱讀過的故事或科普知識。
現(xiàn)在疑慮慢慢解決,焦慮也逐漸緩解了。原版閱讀只要堅持讀下去,日拱一卒,終有一天會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