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于 2025-06-29

提到香港文化,金庸、黃霑、倪匡、蔡瀾四位先生的名字,如同夜空中幾顆格外明亮的星辰,共同勾勒出許多人心中那個令人追憶的“黃金時代”。他們的作品與身影,也曾或多或少地映照過我們的成長之路。
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是學生時代書頁間的刀光劍影與俠骨柔腸,是熒屏上演繹的江湖恩怨。如今偶遇相關(guān)消息,仍會投去一瞥,如同遇見舊識,喚起一絲往昔的溫度。
黃霑先生的音符,仿佛自帶畫面。“滄海一聲笑”的旋律響起,林青霞一襲紅衣、在青江之上仰頭飲酒的經(jīng)典鏡頭便瞬間在腦海定格,成為那個時代一抹難以磨滅的色彩,一個恰到好處的休止符。
倪匡先生奇詭的想象世界,于我而言,更多是透過TVB劇集的光影走進視野,其文字本身反倒涉獵不多;此外還記得周慧敏女士是其兒媳,好大兒是誰并不重要。
蔡瀾先生的名字,常與“推薦”二字相連,代表著一種生活品味的認證。他的文字,或許也曾翻閱,卻未能激起深入探究的興趣。這份“無感”,無關(guān)褒貶,更像是個體口味的一種自然選擇。
說來有趣,我的星座特質(zhì)之一被描述為:不常沉湎于過往,更喜歡腳踏實地感受當下,并對涌現(xiàn)的新鮮事物懷抱開放與好奇。細思之下,確有幾分貼切。因此,對于時下彌漫的、那種濃重的“緬懷香港黃金時代”的情緒,我的態(tài)度大抵是:理解與尊重,但選擇不參與。
我理解,那個時代群星璀璨,其作品與精神深刻影響了幾代人,承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與集體情感。它的光芒與魅力,值得被銘記和討論。
我尊重,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片值得珍藏的精神故土,追憶往昔、感懷時光是人之常情,自有其真摯與可貴。
然而于我,與其沉浸在對特定時空坐標的集體回望中,我更愿意珍視那些真正觸動過自己、成為個人精神養(yǎng)分的文化碎片——無論它們來自哪個時代。那種略帶傷逝感的懷舊氛圍,與我終究難以同頻共振。
畢竟,生活的精彩,永遠在行進中展開,在創(chuàng)造中更新。
回應(yīng) 舉報
贊9
收藏

推薦閱讀

6歲
想法
蔡瀾先生:舌尖與筆端,皆藏人間真味 香港“四大才子”的謝幕,隨著蔡瀾先生的離去,徹底畫上句點。金庸仗劍天涯,黃霑長歌當哭,倪匡腦洞探幽,而蔡瀾,這位把“吃吃喝喝”過成人生哲學的生活家,用舌尖丈量世界,以筆端記錄煙火,為我們留存了最鮮活的人間真味。

一、舌尖上的行者:從街巷煙火到世界風味

蔡瀾的人生,是一場盛大的“美食漫游”。他愛街邊小攤的煙火蒸騰,一碗熱粥、一碟腸粉,都能品出生活的溫度;也癡迷異國料理的奇妙碰撞,在法餐的精致、日料的清鮮里,探尋飲食文化的邊界?!度松ㄓ忻朗巢豢晒钾摗防?,他寫美食,更寫吃...
4 1 1
10歲
想法
經(jīng)營了一個時代的人物終將逝去。我覺得之所以這么有感觸,也是因為他陪伴了我整個成長時期。而且從剛開始知道他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是一個高山仰止的狀態(tài)。提到了4個人,我對黃山相對沒有什么感覺。音樂那個領(lǐng)域?qū)ξ襾碚f就是一般。金庸先生是少年時期最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