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丫講繪本】繪本閱讀指導師第 100期21天心得筆記Day15
學學書中的小老師
這兩節(jié)自我認知智能的課程是幫助寶寶逐步認識并了解自己的身體情緒思想,也是幫助家長解讀寶寶的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xiàn),以作更好地家庭教育引導。
“0-3歲的寶寶逐漸認識自己的身體,具備獨立的思想和意愿,開始表現(xiàn)出基礎情緒和社會化情緒,也會發(fā)展出刷牙如廁穿鞋子等各種生活自理能力?!背Uf小寶寶一天一個樣,感覺3歲之前的寶寶簡直每天都是生長關鍵期,會遇到各種心理上的生理上的小問題。特別是萌發(fā)了自我意識之后,每天都有新的需要學習需求。比如小酒現(xiàn)階段就有開始訓練如廁,愛上刷牙,不挑食,收拾玩具,不要太粘媽媽等等行為養(yǎng)成的需求。但大部分的時候直接說教實在是派不上什么作用,我們在耳邊碎碎念的時候寶寶的耳朵仿佛是關上的一樣,這時候出動繪本里的小人物“小老師”會有效的多。
例如小酒最近一要什么東西我們沒有第一時間理解她或者順從她就會哇哇大哭。這時候如果只是安慰她或與她對話幾乎完全無用就接著哭,但如果提到一些不哭的繪本反而止哭的幾率大很多。
行為習慣教養(yǎng)繪本里的《不哭不哭》展現(xiàn)了一個個不同的小寶寶哭的場景:冷了所以哭了——穿上衣服就不哭了;餓了所以哭了——吃上東西了就不哭了;熱了所以哭了——帶上帽子喝上水就不哭了;摔倒疼了所以哭了——但媽媽抱抱就不哭了;困了所以哭了——寶寶睡著了,噓…。小熊寶寶《誰哭了》里,小老鼠摔跤了哭了,但他不是小寶寶了擦擦眼淚不哭了;小兔子冰淇淋掉了哭了,但她不是小寶寶了擦擦眼淚不哭了;小貓小豬打架哭了,但他們不是小寶寶了擦擦眼淚不哭了;最后小小熊哭了,他是小寶寶當然要哭啦。
就像毛丫老師說的,從幾遍后的反復閱讀開始就加問了不少經驗型的問題,關聯(lián)到寶寶自己的生活和經驗:“上次小酒摔跤的時候有沒有哭呀?嗯!但后來媽媽呼呼之后馬上就不哭了,真棒”;“上午小酒為什么會哭哭呀?”;“如果寶寶現(xiàn)在奶酪棒掉地上了要不要哭呀?該怎么來跟媽媽說呀?”基本這種有共鳴的話題她都會努力思索并且用僅有的語言向我努力表達,而看到小小熊是小寶寶的時候,她主動跟我說:“小松鴨哭哭(她小姨的女兒,三個月),小酒不哭”。而之后每次她哭個不停的時候我也會問一些書中的場景,很多時候她也能止哭并思索和回答我,從而慢慢冷靜下來。
所以寶寶其實有比我以為的更長的記憶,很多讀過的繪本的內容也會印在腦子里,然后因她超強的模仿能力對她產生正向的作用。繪本中的小朋友實實在在就成成為寶寶的行為模范“小老師”。
VV / 小酒媽媽
2022.2.26午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