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馬來西亞位于赤道附近,屬于熱帶氣候。馬來西亞的橡膠種植歷史可以追溯至19世紀。
期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當時的英國將這片土地命名為馬來亞英國殖民地,1876年,英國亨利韋翰爵士將橡膠樹種及橡膠工人從巴西運往東南亞英屬殖民地,其中就包括馬來西亞,并在當地開始了種植試驗。
橡膠樹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生長得非常好,而當時正是汽車工業(yè)大力發(fā)展的時期,于是它開始被大面積種植,天然橡膠在馬來西亞就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了它的故事。
時至今日,馬來西亞的天然橡膠已成為本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出口而言,它是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膠出口國,其主要出口的天然橡膠產品包括標準膠,乳膠,以及大量的天然橡膠制品,如乳膠枕頭,床墊,導管等。主要面向的市場是中國,德國、美國、韓國以及日本等,目前中國已成為其最大出口市場。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馬來西亞霹靂州的膠工在過去喜歡這樣自嘲:“割膠哦,是一行吃不飽,餓不死的工作,但就是因為有膠可割,才讓每家每戶的膠工家庭養(yǎng)大了一群群的孩子,而且還有許多膠工子弟,成龍成鳳的例子呢!”
58歲的王珠清,就是靠著一把膠刀,把4名孩子培養(yǎng)成人的“膠工媽媽”王珠清。她從十多歲起就拿起膠刀,直到嫁人成為妻子、母親,再成為祖母,依舊是每天凌晨就摸黑前往膠園勞作,用了半輩子的辛勞,換來如今幸福的生活。
今年的賀歲片《囧媽》,亦生動詼諧地體現了許多母子之間相處的情景。媽媽總是我們印象中那個控制欲超強、特別管事的人,我們在家的時候各種嫌棄自己,我們不在家的時候又一直叨叨叫回家。
媽媽就是這樣啊。
在你工作、學習時不分場合地問你要不要吃東西的人,
在你健身、減肥時總說這頓多吃兩口沒關系的人,
在吵架時必須占上風的人,
在賭氣后會和小朋友一樣噘嘴的人,
在我們長大前,承受了很多苦的人。
媽媽就是這樣啊。
她希望在生活上處處照顧到我們。
她希望孩子的童年沒有暴力和苦澀而自己默默承受。
她希望可以被孩子們保護,但是在所有的危險面前仍然擋在孩子面前。
而作為母親,總是要經歷一段苦澀的不被理解的時間,等到孩子們長大,生活才會舒心很多。
她一直在“鍥而不舍”地改造我們,因為她吃了太多的苦,她不想讓我們重蹈覆轍。我們能做的,就是別讓她吃苦。
來到“橡膠之國”,讓我們體會一下換位思考,真切感受大馬的“媽媽們”的經歷,為大馬之行畫上增添更深的親情韻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边@樣的詩句在孩子們的課本中早早地就出現了,但還有什么比讓他們親自體驗一下來得直接呢~
割膠是一份辛苦的工作,平時舍不得讓孩子們在家里洗碗、拖地,但這樣的話他們總是少了一些對生活的體悟。借著出來玩耍的機會,讓孩子們親手嘗試一下割膠,會成為一份獨特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