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自2000年開始已經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很多省份的大學錄取率已經超過100%,每年新增的勞動力主要為應屆大學畢業(yè)生。高等教育在我們的國家普及了....
美國更是在幾十年前就普及了高等教育,大學的數(shù)量是中國的3倍多。但很多美國的公立高中大學入學率只有70%左右,有不少年輕人選擇高中畢業(yè)先就業(yè),自己賺夠學費再去讀大學。
這點中國家庭是無法想象的,多數(shù)中國孩子讀大學的學費是家長提供的。為什么美國的家長狠心不供孩子上大學呢。
一次,和一位朋友討論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問題,談起有一些美國家庭,孩子考上大學之后,不會為子女支付學費和生活費。這位朋友已經為人父母,她很不理解美國父母為什么這么狠心?
我以前的同事曾經采訪過一位媽媽,她的三個孩子還在上小學,但是在短短幾年后,他的孩子將會是14歲,15歲和16歲,開始考大學,然而,這位媽媽決定不為孩子上大學儲蓄一分錢。
并不是因為她要懲罰三名孩子,也不是因為家庭的經濟拮據(jù)。這位媽媽是一名作家和社會媒體的戰(zhàn)略家,她的丈夫是手機開發(fā)商。相反,他們認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樹立自力更生的榜樣。
丈夫說:“我告訴孩子,如果他們想考上大學,這將是他們的責任,自己為它付出?!彼恢庇X得,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他的責任。 這可能有一點苛刻,但很多美國家庭的父母都認同這種教育理念。
在美國,有人調查過,有38%的年輕人,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財務支持,而年齡19歲至22歲的年輕人只有35%得到學費資助。當然也不排除不少美國父母是沒有足夠的錢支付孩子學費。
而有些父母則是堅持不支付孩子的大學學費,即使是有足夠資金。他們認為如果孩子沒有付出,不會真正了解教育價值,或是金錢的價值。
我認識的一個老美朋友就說:“我上大學時,一直在打零工,同時還有獎學金,再加上借用學生貸款,我的費用就夠了。我覺得,這種方式讓我更負責任,更加努力應付學業(yè),因為我知道無法不及格了,我會負擔不起,等我的孩子出生之后,我也會這樣教育他,讓他學會獨立。
美國的家長認為,父母應該只在適當?shù)臅r間為孩子做出貢獻,但是,大學生應該對自己的教育負上責任,孩子要做兼職的工作,為自己作出貢獻,家長支持他的努力。這是對他好,也對家庭和社會都有好處。
其實,這是美國家長對孩子的一貫作風:不給錢,不罵人。自己需要什么,去努力,去創(chuàng)造,不干涉,經常讓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標,一個一個去奮斗,去實現(xiàn)。如:買玩具、出去旅游,在家里或者勤工儉學什么的。自己掙的錢自己支配。而美國孩子從小就比較有經濟頭腦,大概也與此有關。
我認識的一個美國孩子,才13歲,很成熟老練。那次他參加我們的聚會,在位置上座定后,跟每個人打招呼,然后拿出資料,介紹他發(fā)明的飛機燃料之內的東東,講話時很得體大方自信,像在正式演講一樣。
他從6歲開始,就開始自己的生意,還有俱樂部,經常搞活動,賺了不少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離開時和我們每個人握手道別,連坐角落里的都沒有漏掉,繞道過去。
美國父母可能不像中國父母那樣對孩子安排得無微不至,他們更側重是讓孩子健康樂觀,能獨立生存,有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勵創(chuàng)新”。
他們不會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更不會一意孤行地替孩子安排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fā)展,順著孩子的天性培養(yǎng)孩子,努力培養(yǎng)孩子適應各種環(huán)境的能力,以及能獨立生存于社會的能力。說白了,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那種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
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些看似殘忍的教育方式,讓美國的小孩,從小就有超強的適應能力,長大之后,懂得如何照顧自己,讓自己生活得更好。相比之下,中國的父母就顯得過于“溫情”了。
我想說,造成這種不同家庭教育的觀念的根源,其實是子女的歸屬問題:即孩子是屬于他們自己還是屬于父母。
在中國,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是屬于父母的,一切得聽父母的;在美國,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屬于自己,也屬于社會,他們有自己的喜好、選擇、隱私、交際圈。所以父母不能打孩子,因為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孩子的問題不是父母說了就算。
由此而來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在中國父母對子女照顧是無限的,從小到大,家長會幫孩子把的一切都料理好,生活、學習,包括經濟上的。會想方設法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買房子、養(yǎng)兒育女等。當父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做的心甘情愿,犧牲非常大。
在美國,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來,反而孩子還必須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很多孩子吃喝玩樂、學習的費用,都是自己打工掙(在學校、在社會)來的,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給記工錢。
這看似很“狠心”,其實卻是讓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個道理的最佳辦法。而且自己努力得來的,才會更懂得珍惜。自己攢錢上大學,恐怕連逃課都舍不得了吧?
來源:世青國際教育研究中心